2018.04.04
鹽水,是今天的最後一站,也是我今天行程的重頭戲。因為這地方我從未來過,不過倒是吃了不少鹽水意麵。
鹽水,隔著八掌溪與北門、新營跟嘉義縣對望。
橋南老街
我在鹽水的第一點就是橋南老街,這是網路上推薦的必來鹽水景點。
之前走訪過不少台灣的老街,都被攤販或店家拿來做生意,古典建築外觀早就蕩然無存,不過橋南老街卻不見任何一家攤販。我沿著老街邊走邊拍,反到引起住戶的注意。
當我經過三間連棟的老宅,斑駁的外牆、褪了色木質門面,說明這三棟民宅有著悠久了歷史,當我在取景時正好聽到有人在為人導覽老街上的建築。
「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三棟民宅與我面前這間獨棟,哪裡有差異? 」身穿黃背心的女士開口。
這問題一出,連我不得不放下相機,兩個眼珠子左右快速的移動,想要找出兩處建物到底有哪裡不一樣。
發出問題的女士停頓了一會兒,發覺沒有人開口,於是把答案揭曉。
「其實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我們面前的獨棟的建築是沒有雨遮的走廊,也就是台語說的『亭仔腳』。」
「有亭仔腳的民宅多半是日治時期才有的建物,因為當年日本來到台灣後,發現台灣是個時常下雨的地方,而且常常在下午就開始下起大雷雨,另人措手不及。於是日本人就乾脆在蓋民宅時,把屋簷做大點,讓行人可以躲雨,就如台語中讓人停腳休息的地方。」
「所以,這獨棟的民宅是比連著三戶的民宅歷史還悠久喔! 」導覽女士一口氣把話說完。
聽完導覽者的話,我發覺真的那獨棟的民宅比起這三間民宅狀況還要糟,那三間連棟民宅似乎還有人居住,而這間獨棟大概只剩下外殼吧!
泉利打鐵鋪
我由行昌路口沿著老街走到盡頭,靠進興隆橋邊就是泉利打鐵舖。這是鹽水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店鋪,也是全台僅存最古老的打鐵店。
這一天我沒看到老師傅沿襲祖傳的打鐵工夫製作鐵器,倒是見到店家本人,身戴斗笠的長者就是他的標記,正對來訪的遊客解說店內的產品。只是我很想知道,店家有沒有武林傳說中的神兵利器:屠龍刀、倚天劍。
月津親水公園
走過興隆橋就是月津港。這是數百年前倒風內海與台江內海交會的港口,因為地形略微彎曲狀似新月,故名月津、月港,曾經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諺,繁華一時。
又因港內有鹹水而得名,鹽水。
我沿著月津親水公園岸邊走,想像著數百年前舟帆雲集那座港口,現在倒風內海只剩下我眼前這片湖水。
永成戲院
我隨著指標沿著康樂街往北走,就會找到一棟佔地不小的日式木造建築。
戲院前方廣場擺放了一台三輪宣傳車及兩張導演椅,當我在取景拍攝戲院本體時,正好來了一家人,一個小男孩興奮地跳到三輪車上,另外一位坐在導演椅上對著其他成員,喊著「Action!」。
看來我是這一場戲唯一的觀眾。
現在永成戲院沒有對外開放,我只能透過玻璃窗偷偷窺視戲院內部的擺設,聽說當初這座戲院原本式碾米廠而後改建成戲院,後來由台南市政府接手後整修時,戲院內部還保留了當初戲院營運時的放映機及座椅。
永成戲院之前世今生
永成戲院在1945年開張成立,但其前身並非戲院,而是黃直先生經營的「永成碾米廠」,日治時期,黃家的碾米廠,因與日本政府長期合作的關係,累積廣大的官商人脈,生意相當興隆,二戰爆發後,碾米廠也受波及,日人撤出台灣後,受到重創的碾米廠風光不再,黃直先生便將其改建為戲院,也就是永成戲院由來。
變身戲院後成了鹽水一帶政商名流的聚集處,除放映電影之外,有時也請戲團前來演出,在當時可說是鹽水一帶最具規模的戲院。但隨著時代變遷,永成戲院在2000年歇業,後來由台南市政府耗資千萬重新整修,裡面保留戲院當時播放的布簾、檜木長座椅及老電影放映機,在年節還會播放老舊的影片,戲院裡還有與拍電影相關器具、古老的影片膠帶及當時有名的影歌星所簽名留下的足跡,目前除了播放電影也可當成演歌仔戲及布袋戲的戲場成了多功能演藝廳,館外也有與電影相關的藝術裝置,來鹽水不可錯過。
(資料來源:台南旅遊網,查詢日期:2018/11/14)
銀鋒冰果室
我由康樂路接上中山路,在中山路與中正路交叉的三角窗,似乎是早期的市場,銀鋒冰果室的招牌佔據了最醒目的位置。
當我穿過中正路到了銀鋒冰果室的同一側,正好一部紅色小轎車停在冰果室的門口,當我在拍照取景時,通常遇到這種情形,我都會覺得很厭煩,因為車子會擋到我要的景色。不過,我看到車上的人三三兩兩的下車,帶頭的似乎是鹽水當地人,聽到她對著其他成員說,「這間冰果室是我以前最常吃的冰店,我好久沒來了,今天一定要帶你們來嚐嚐。」
看來是遠離家鄉的遊子,今天帶著朋友來嚐嚐舊時的味道。
八角樓
在銀鋒冰果室的後方,是一棟很有特色的二層樓建物。我推開路旁的鐵柵欄,走進建物前方的小廣場,一角豎有「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石碑。在走進來前,我其實讀過外頭的解說牌,這棟建物在日治時期曾被日軍徵收作為官舍,可見當年日本人也發覺到這建物的獨特與典雅。
不過,我相信原本的八角樓規模應該不只如此,根據現場的解說牌,現存的建物是當初的第三進大厝,走在大宅內部時光彷彿停留在往日繁華歲月中。
鹽水八角樓之前世今生
鹽水八角樓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是鹽水糖郊富商葉開鴻與其長子葉瑞西等人聘請唐山師傅來臺耗時十年才完工,建材則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州杉、磚瓦與石條。最初是一間兼作葉連成商號辦公處的三進大廈,北側還建有茶房,屋後則有花園。
1895年乙未戰爭時,日本伏見宮貞愛親王率領混成第4旅團約15000多名日軍於10月10日登陸嘉義布袋口,與林德謙所率領的一營約500名黑旗軍及麻豆談少宗所率之300多人發生戰鬥,此時鹽水港街(鹽水之舊稱)則在葉瑞西與鄉紳翁煌南的率領下支援3000名義勇,但後來臺灣義勇不敵日軍而潰敗,談少宗敗走,而翁煌南與葉瑞西則先後請降。10月12日時日軍攻入鹽水港後,伏見宮貞愛親王將八角樓作為下榻處與指揮所直到10月18日為止。日治後期,葉家宅邸在昭和十年(1935年)因市街改正而拆除了第一進部分,改為水泥樓房,而這批樓房在二次大戰時於1945年6月中旬的轟炸中被炸毀。之後在昭和十七年(1942年)時由於日本政府計畫將八角樓改為「伏見宮貞愛親王紀念館」,所以將葉家後代遷走,並拆除第二進部分,於庭中豎立「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石碑紀念。該項工程於隔年完工,耗資3萬多圓,平時有士兵站崗,路過民眾須脫帽行禮,騎車者亦得下車以示尊敬。
二次大戰之後,八角樓歸還葉家,紀念石碑則以水泥抹去字跡,後來水泥剝落,字跡因而現出。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18/11/15)
修德拜亭廣場
我取道中山路往西行,我在路旁發現了一座日式的拜亭,這裡原本是修德禪寺,禪寺遷建於他處後,原址就只剩下拜亭日漸凋寧,而後由市府接手重建,現在才有如公園般的風貌。
一銀巷
看完拜亭後我並沒有回到中山路上,而是我發現廣場後方有條小巷正好與中山路平行,小巷裡不少棟傳統閩式建築吸引我走進巷弄間。
老房子似乎許久沒人居住了,不過老屋旁的花花草草似乎有人在照料,太陽花今天正開得燦爛,有把吉他還倚靠著牆角,都讓我覺得這裡超有意思。
在巷子口接近武廟路,還有一處被拆了一半的屋子,屋頂不見蹤影,只留下貼著白色磁磚的牆壁,連浴缸都還在,我超喜歡這種頹廢的造景。
鹽水武廟
鹽水武廟是我今天行程的最後一個點,沒想到在我造訪得這一天,剛好有夜市。南部的夜市不是每天都有,而是一個星期有幾天會在同一地點出現,嚴格來說,攤商比較像是流動攤販,而且夜市聚集的地點通常是在廟埕前方,若是攤位較多的夜市還會延伸到附近的街道。這一點是我到北部念書及工作後,發現南北夜市大不同。
我抵達武廟夜市時天色還早,多半的攤家正準備擺攤,我先到武廟裡頭走走。這裡是每年元宵節鹽水蜂炮的主戰場,我雖是台南人,每回都會被問到是否有參加過鹽水蜂炮? 這答案我從來沒有需要考慮......「沒有! 」
其實武廟內部與南部廟宇沒有太多的不同,倒是廟埕上頭的巨型關公雕塑,令人有種威震感!
看完武廟原本要驅車回家的,都說了今晚有夜市,有誰不逛夜市的! 就連晚餐索性也在夜市解決,意外發現這家的蛋黃意麵超好吃~
鹽水武廟之前世今生
鹽水武廟建於西元1715年,主祀關聖帝君,每年元宵節時的鹽水蜂炮,吸引許多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與這場台灣最瘋狂的嘉年華會。元宵節前一天就有非常多人齊聚到鹽水,當天更是擠得水洩不通,小鎮洋溢著遊客參加盛大祭典的熱情。鹽水蜂炮起源於為消除瘟疫、送走瘟神的關聖帝君繞境儀式,演變至今成為台灣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神轎從武廟出發遶境的那一刻起,所經之處熱鬧非凡,萬支蜂炮齊發,畫面非常震撼,讓許多愛好刺激的國內外遊客大呼過癮,整個元宵夜鹽水有如不夜城一般喧騰,是一生一定要體驗一次的祭典。
(資料來源:台南旅遊網,查詢日期: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