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天,老爸跟我提到,他要跟老媽去「牛墟」買小雞.....。牛墟,不買牛而是買小雞,這可稀奇了。我非得要找時間去「牛墟」看看才行。老爸提過牛墟早期在台灣真的是牛隻的交易市集,不過時代演變後,現在的牛墟是沒有牛的,那沒有牛的牛墟是在幹嘛的?

 

這真的很有趣! 還有牛墟不是每天都開門營業,台灣現在僅存的三處牛墟,開市的時間都不一樣,得要算準時間才行。

 

善化牛墟

2019.02.08,大年初四

到了2019年的大年初四,正逢二月上旬8號,我確定這天台南善化牛墟有開市,特地提早結束練跑,驅車前往善化牛墟。Google Map上頭台南善化區有個地名就叫牛墟,但是我要找的是牛墟市場,卻是在南126道路上頭,或直接用Google定位「258牛肉湯」。

 

預期今天會有不少遊客來牛墟,我在大老遠就停好車,一路逛進去。善化牛墟市集外環道就有不少攤販,賣二手商品、盆栽、農具各種東西都有。

IMG_6964.JPG

當然也有老媽很關心的小雞攤,一籠籠黃澄澄的小雞,發出啾啾的叫聲,似乎招呼著熙來攘往的人們留心牠們的存在,趕快把牠們帶回家。

IMG_6968.JPG

在道路的交叉路口,就有標示牌寫著「牛墟」,這當然要進去瞧瞧。

IMG_6966.JPG

這彷彿是半露天的市集,鐵皮搭建成的屋頂,底下各種攤商忙著做生意。跟大型購物中心有著同樣的設計概念,有一區就是美食區(Food Court),牛肉湯、炒羊肉、砂鍋魚頭還有清涼解熱的蛇肉湯,沒想到在南台灣的冬天,降火蛇肉湯生意依舊火熱。

IMG_6969.JPG

IMG_6973.JPG

IMG_6974.JPG

IMG_6975.JPG

DSC_0010.JPG

IMG_6978.JPG

IMG_6979.JPG

IMG_6977.JPG

IMG_6989.JPG

IMG_6990.JPG

IMG_6995.JPG

牛肉湯

很有趣的是,牛墟不賣牛,美食區裡卻有家牛肉湯店大排長龍,加上陣陣飄來的當歸香,有誰擋得住誘惑。

IMG_6976.JPG

IMG_6982.JPG

 

找了空板凳,我點了一碗當歸牛肉湯來嚐嚐。碗公裡盛著近滿的中藥當歸湯頭,隱約著幾塊牛肉忽沉忽現,一口湯後,夾起一塊牛肉記得沾點店家搭配的醬料,真的.....舌尖上的味蕾立刻被征服。

DSC_0006.JPG

在我的碗底快見天時,來了一對夫妻及兩個小朋友,正好坐在我對面,他們點的是清燙牛肉湯,香味雖然不如我的當歸牛肉湯,但是牛肉的香甜全在湯裡,這點立刻讓我後悔到的極點。下回,來到牛墟記得點原味的清燙牛肉湯才是。

 

 

雲林北港

2019.11.06

北港是我拜訪的第二座牛墟市集,今天是11月上旬的6日,是北港牛墟開市的日子。很巧地,這一天我來到北港牛墟是臨時場址的最後一個營業日,今天的牛墟的位置是在155縣道,原先萬有紙廠的集貨區。而下一次營業場址就搬回北港大橋下。今天何其有幸可以紀錄下,這處牛墟的最後一日。

IMG_7886.JPG

IMG_7887.JPG

萬有紙廠多年前已經停止營業,在155縣道上可以很輕易地看到黝黑的水泥牆面,破舊的鐵皮屋頂,工廠大門入口處,牆面上寫的「嚴禁煙火」幾個血紅色大字依然清晰可見,窗戶的一角露出來一塊如新的匾額「義行可風」,看來這間工廠老闆也是為樂善好施的人。

IMG_7903.JPG

IMG_7904.JPG

IMG_7885.JPG

走進牛墟裡,一台停在入口處不遠的古早味芋頭冰、雞蛋冰,立刻喚起了我小時的回憶。另外一旁的跳蚤攤販,掛著阿嬤的雜貨店才有的公賣局菸酒專賣吊牌,還有幾張遠古時期的電影海報,真的很有趣。

IMG_7888.JPG

IMG_7889.JPG

IMG_7897.JPG

北港牛墟規模不如我在大年初四造訪的善化牛墟,不過北港牛墟的攤位也是各種商品、二手品、農具、種苗應有盡有。

IMG_7890.JPG

DSC_0089.JPG

IMG_7894.JPG

臭豆腐

我的第二座牛墟,我選擇吃臭豆腐,因為今天我踏進市集的第一步就被它誘人的香氣,酥炸豆腐滋滋作響的聲音給吸引。

IMG_7895.JPG

IMG_7896.JPG

不知是今天是這個場址的最後一個營業日還是我抵達的時間較晚,今天市集的人潮不多,連吃個臭豆腐的桌椅都不用等。才把筷子準備好,店家就把我的臭豆腐上桌,盤子邊擺著青翠欲滴的泡菜,是我吃臭豆腐的最愛,近期台灣高麗菜菜價大幅滑落,店家給的泡菜大方多了。炸的酥脆的臭豆腐,

DSC_0090.JPG

顧不得燙口,夾著便一口咬下,這是我回到台灣後,第一盤的臭豆腐。人在國外時超想念的滋味。搭配清爽的泡菜,一下子滿足了我的味蕾。

 

 

雲林北港2.0

2020.01.16

時間進入2020年,我選在一月中旬6日也是北港牛墟的開市日,而這回市集的地點已經搬回到北港觀光大橋下。

 

我把車停在北港國中附近,徒步進入牛墟。當我走上堤防時,小轎車停滿外圍兩大圈,中央的紅色帳篷區綿延到北港大橋下方。聲勢果然與先前臨時市場有著天壤之別。

DSC_0214.JPG

我小跑步趕緊加入這一天的盛會。二手商品的攤位,買著各式工具、音響設備,還有高麗菜、紅蘿蔔當季新鮮蔬果。

DSC_0217.JPG

DSC_0219.JPG

DSC_0220.JPG

DSC_0221.JPG

當然牛墟也有肉品攤位,牛肉、豬肉、生猛海鮮樣樣不缺。其中,販賣豬肉的攤商,不忘標記著山豬肉,檯面上各種豬的部位都齊全,店家還附帶了兩頭身上有明顯條紋的小山豬,供消費者參考。

DSC_0223.JPG

DSC_0222.JPG

當初會開始走訪台灣各地的牛墟,就是因為老爸的一句話,「去牛墟買小雞。」北港牛墟也有不少攤位是賣小雞、小鴨的。我發現這一攤的小雞、小鴨數量最龐大,而且帶來的黃色小鴨都是裝在紙箱做成的籠子,既衛生又乾淨。我看到有民眾向老闆詢問小鴨的售價,似乎對於價格很不滿意,老闆當場抓了一隻黃色小鴨,把小鴨的屁股朝上,似乎要跟客人說,他的小鴨隻隻都是母鴨,都會生蛋而且很健康。

DSC_0229.JPG

DSC_0232.JPG

進入冬季也是高麗菜的盛產期,今年的高麗菜遇上供過於求,價格普遍不高,牛墟裡一顆高麗菜個頭超大顆,才賣台幣40元,實在很划算。

DSC_0235.JPG

我在遠遠地就注意到有個攤位被人群包圍,我也好奇地找了縫隙鑽了進去。這是一攤專賣生猛海鮮的攤位,老闆熟練的叫賣,把海鮮當夜市裡的玩具叫賣,強調識貨的人才才會用便宜的價格買到他的海鮮。在市集裡遇到這種攤販,一定要去湊湊熱鬧,感受一下老闆嘴上功夫,至於要不要買......那就見仁見智囉。

DSC_0240.JPG

DSC_0241.JPG

北港牛墟陣仗真的不輸善化牛墟,走過北港大橋另一側還有不少攤位。

DSC_0249.JPG

DSC_0254.JPG

DSC_0256.JPG

鴨肉羹+鴨肉米糕

大致逛完一圈後,我走到美食區,我早就鎖定今天早午餐要吃甚麼。北港的麻油在台灣是出了名的,我眼尖盯上牛墟美食區只有一家賣鴨肉羹及鴨肉米糕。

DSC_0246.JPG

我走進座位區,向店家點了一組鴨肉羹及鴨肉米糕,店家端上來滿滿一大碗的鴨肉羹,雖然一旁的米糕像是筒仔米糕的做法,不過滋味也相當不錯。

DSC_0259.JPG

DSC_0262.JPG

花生糖

在我要離開北港牛墟之前,我還想吃點甜點。雲林北港的土產除了有麻油外,還有花生,我早就鎖定有一攤在現場現作的花生糖的店家。

DSC_0263.JPG

當我走近攤位時,老闆整好把整鍋剛煮好的花生糖倒在不鏽鋼桌面上,俐落地用鍘刀把花生糖切成小長條,鍘刀的刀鋒磨的光亮,相信店家三不五時就會用磨刀石善加保養。老闆娘很大方地把現切的花生糖遞給我,讓我立刻解嘴饞。

DSC_0266.JPG

DSC_0267.JPG

一小塊放入口中,舌頭上還可以感覺到有點溫熱,但是不燙嘴,一口咬下不黏牙,也不會感覺死甜,讓我原本要買小包裝的花生糖,立刻升級為大包裝花生糖。

 

 

台南鹽水

2019.12.11

台灣僅存的三處牛墟分次走訪,鹽水牛墟是最後一處。今天是12月中旬的第一天,鹽水牛墟開市日,趕緊出門。

 

根據網路上的資料,鹽水牛墟的位置在鹽水國小附近。我在Google map上也發現這地方也很鄰近前陣子新聞很多南榮科技大學,這所學校因為資金不足宣告停止營運。校舍依舊佇立在原地,不過少了學生的喧鬧聲,連周邊的餐飲店也顯得蕭條。

IMG_9642.JPG

IMG_9643.JPG

我順著朝琴路往鹽水國小方向走,路旁吵雜的人聲說明我已經抵達鹽水牛墟的位置。

IMG_9645.JPG

IMG_9696.JPG

狹窄的道路兩側,有販賣現做魚丸、新鮮蔬果、生猛海鮮的攤販,似乎走進傳統菜市場沒有太大不同。

IMG_9662.JPG

走到一處廟宇前廣場,賣著各種服飾及農具的攤販才一一現身,牛墟就是要這樣的感覺。

IMG_9661.JPG

IMG_9669.JPG

既然走到廟門前,理所當然要進去跟主祀神明稟告一下,不過在外頭看到這間廟的名稱是「官兵五十三將軍廟」,超長的名字。我在廟門口旁找到廟宇的沿革,清道光12(西元1832)發生張丙事件,守城官兵以張榮森等僅有53名全數陣亡。後來台灣總兵將陣亡將士骸骨葬於鹽水城東門城外,也就是現在建廟處。

 

在維基百科的資料中,還提及五十三將軍廟之主神張大主帥,乃當年被殺的北路協守備張榮森,其神像為烏臉烏鬚,另有綠臉紅鬚的二主帥與花臉烏鬚的三主帥。此外廟中還供奉有清德醫神(據說是營鎮的軍醫)與福德正神,另有6位「狗將軍」(象徵營鎮之義犬),16小,除1位是金色的,其他的均是黑色

 

而廟宇中兩側牆面上還保存有台灣早期廟宇才有的浮雕的壁畫,相當難得。而維基百科提到的狗將軍真的就在供桌底下,當天我還以為我看走眼的把「虎爺」看成「狗將軍」,回來上網查了資料才知道我沒有看錯。

IMG_9653.JPG

IMG_9654.JPG

鹽水牛墟的規模跟北港牛墟的臨時市場差不多,不過少了熟食攤位,讓我少了吃市集美食的機會。

 

鹽水國小/ 鹽水神社

在牛墟裡繞了一圈,回到朝琴路上,我發現鹽水國小的校門似乎延續日治時期的風格,於是走進了校園裡。

IMG_9676.JPG

原本正對校門的位置,記得都會擺上民族救星的銅像,這一會兒我看到一群漆成白色的一群小朋友站在那原本該有的位置,一開始還以為這是日本綜藝節目《超級變變變》的橋段,是「真的」小朋友假扮的,不過當我靠近點看,旁邊立的石碑才知道這真的是泥塑的塑像啦!

IMG_9677.JPG

塑像旁邊的建築物,門口掛著禮義廉恥的匾額,不是應該要掛在穿堂上頭嗎?

IMG_9679.JPG

另一邊是小學生的教室,牆面上漆上學校的校徽,很特別的設計,一艘帆船航行在海面上,下半部不忘提醒年輕學子,現在不濱海的鹽水為何有這樣的校徽設計,在清領時期,鹽水可是倒風內海的重要港口。

IMG_9680.JPG

在離開鹽水國小前,我在圍牆邊還發現了鹽水神社的指標。我半信半疑地沿著指標方向往前走,一座小巧的鳥居豎立在我面前,後方有著與我在日本時見到的相似神龕,日本神社不是早在台灣光復之際全數被毀壞,鹽水神社可能逃過那波災難嗎? 一旁豎立的解說牌,更加深了我的疑惑。「神社轉型為孔廟的原因雖有其歷史背景,但兩者都代表著當時執政者對於教育的重視,意義深遠。」所以現在神龕內供奉的是孔子還是日本神明? 另外,對於的教育的重視就把歷史痕跡抹去,這才令人匪夷所思。

IMG_9686.JPG

IMG_9688.JPG

IMG_9690.JPG

IMG_9689.JPG

 

灶王爺和牛的故事:牛不入灶

牛墟市集的形成,當然是由於早期台灣農業社會對於「牛」的需求。在當時,牛是農民耕作的得力助手,但是牛犁田、助人耕作的角色可不是牛自願的。2019年春季,跟我一同飛往遠的要命的西班牙王國時,我的背包裡還擺了一本司馬爺爺的鄉野小說《呆虎傳》,書中的第一篇故事就是跟「牛」有關的故事。

 

相傳在古老的年代裡,人間原本是沒有牛這種吃苦耐勞的牲畜協助農務,犁田、揹負重物等粗活,多半要人們靠著自身的力氣辦理。然而,人的力氣有限,每天都要累個半死,有年年底送灶神時,大夥就像灶王爺焚香膜拜,向灶王爺祈求:請灶王爺回到天庭後,可以向玉帝請求有種動物可以幫忙農務,這樣來年才有更多的收成。

 

而灶王爺回到天庭後,果真幫人們物色可以協助農務的牲畜。祂首先找了管馬的星宿,但是被婉拒後,巧的是遇上了倒騎毛驢的張果老,灶王爺把主意動到小毛驢身上。張果老也不同意,「力氣比毛驢大的動物多的很,犁田這種粗活,鐵定把驢子累死不可。」

 

接下去,灶王爺連狗、羊、豬....都想過了,沒一種動物適合的。最後,祂想到了太上老君的青牛。牛生性老實,也很樂意助人,只是「我聽說人很聰明,又生性狡詐,不太容易相處。」牛問。

 

灶王爺心想,牛似乎有意願了,趕緊灌些迷湯給牛,加油添醋地幫人說盡了好話。

「好吧! 如果你騙了我,那又該如何呢?」 牛問。

「這樣好了,如果我騙了你,就讓玉帝罰我每天吃牛糞好了。」灶王爺說。

就這樣,牛就跟了灶王爺下凡到了人間。

 

牛到了人間,首先被人穿了鼻,加上一到鼻拘兒,被人牽著鼻子走,接著,軛架加到頸子上,牛才明白,加軛和戴花根本是兩碼子事,清草雖有得吃,但工作卻重的吃不消。上了當的牛,不止一次找灶王爺理論,但是牛當然說不過灶王爺。

 

牛的鼻祖死後,魂魄歸天,向玉帝告狀去了。玉帝把兩方都找了過來,問明原委後,怒責灶王爺一意偏袒著人,不該謊言欺騙,存心哄騙牛下凡去吃苦。「你當初發過誓,擔保牛下凡後不會受到委屈,如今苦成這樣,你應該要受罰。」玉帝說。

 

「我的確發過誓,如果騙了牛,我每天吃牛糞,但是那玩意兒太穢,實在難以下嚥.....」灶王爺說的吞吞吐吐。

 

玉帝對於灶王爺的說詞,實在不以為然。此刻足智多謀的太白金星立刻獻策,「新鮮的牛糞又多又難以吞嚥,不妨讓人把牛糞曬乾燒火,灶王坐在灶口上等著吃煙也是一樣。」

 

玉帝點點頭,表示這的確是好主意。灶王爺也默默點頭。於是,事情就這麼決定了,在早期農村裡,牛糞就貼在牆上曬乾,傍晚農村婦人就拿著乾牛屎生火,把灶王爺的紅臉燻成黑臉。牛一直記恨灶王爺欺騙牠,兩方一直處的不好,有些地方還流行一句諺語「牛不入灶」,就是形容在家畜中,沒有人會把牛牽進去灶房的。

(資料來源:司馬中原,《呆虎傳》,皇冠出版社,pp593-603)

 

牛墟冷知識

牛墟是一種定期舉行的露天牛隻買賣市集。臺灣在日治時期曾一度有八十餘處牛墟。由於時代的變遷,目前較具規模者僅餘3處,而且早已不是純粹的牛市集。

北港牛墟:位於雲林縣北港鎮,墟期為每旬的三、六、九日

善化牛墟:位於臺南市善化區,墟期為每旬的二、五、八日。

鹽水牛墟:位於臺南市鹽水區,墟期為每旬的一、四、七日

早期的大型牛墟交易量一日可達1000頭以上,因工業社會逐漸取代農業社會,牛隻交易量大不如昔。但因一般民眾喜愛到場觀看,市況依然熱鬧。農業時代買賣牛隻靠牛販,牛販仲介雙方買賣,口才雖是一流,但不一定識字,因此牛販之間發明一套專用術語及計算符號。牛販為求交易成功,常在牛隻身上動手腳。例如開墟前日把牛牽到池塘,挖取「白仙土」給牛隻「打扮」、強迫牛隻喝水、餵飽嫩草等,交易時牛隻看起來肥碩多肉,價位便可抬高。因此早期台灣有句諺語:「交官窮,交鬼死,交到牛販呷料(虧)米」。

牛隻交易須經四道步驟,來鑑定牛隻的好壞、強弱、老幼:

摸齒:牛隻健康檢查-方法將手放入牛嘴中摸齒,牛有八前齒,九齒為牛公,十齒為牛王,表示牛隻強壯無比,買主有大豐收吉利之意。

試步:牛隻體型均勻,四肢邁步穩重,任何大小須附和恰到好處。

考車:是牛墟中最有看頭與吸引人之一,將牛車四車輪閂死,幾部牛車相連,加重牛車上載重,加石臼或請多人坐上牛車,由牛隻拉動考驗牛拉力、耐力高底做為價位好壞。

試犁:判斷牛隻拉犁靈活敏捷,熟練穩健,條理有序也關係牛隻命運動向,若不合格即成宰場肉牛。

以上合格且買主中意,即可討價還價。雙方成交時,賣主需買條新繩子,給牛隻披掛紅彩當做「嫁妝」,牛販再跟買主說些吉祥話而完成交易。

在牛墟市集裡,除了牛隻交易外,還有一般市集常見的各種「跑江湖」攤位,包括藥品、農耕機具、百貨、農產品、衣物及食品點心等。由於售價便宜,頗受中、低消費能力者歡迎。牛墟日物品交易非常熱絡,人潮擁擠,也是體驗台灣特有農業文化的最佳時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19/11/07)

arrow
arrow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