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4
第一次接觸的陳桑的作品是在2014年2月,那是由台南市政府為了紀念陳澄波先生120年的冥誕所辦的畫展--《澄海波瀾- 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 》。於臺南市首展時,台南市市政府使用了四個展區來展示陳桑的作品,我一開始還不明究理,只覺得這位畫家的作品怎麼會這麼多。很巧合的展出的期間與春節假期有所重疊,我花了四天才把所有展出作品看過一遍,最後在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又去鄭成功文物館再看了一次;因為鄭成功文物館裡有幅《淡水夕照》是陳桑作品中在香港佳士得拍賣上,以折合約新台幣2.12億元成交,是當時台裔畫家在國際拍賣會上拍得最高價的一幅畫作。
這幅作品的拍賣價款當然驚人,但是當天我站在那幅《淡水夕照》前,鮮紅色的屋瓦,湖水綠的河水,似乎帶我穿越時空回到一百年前的淡水老街。在台北工作的那段時間,淡水老街我不知去過幾回,但是我從不知道百年前的淡水竟是如此的古意盎然。
透過這次陳澄波先生的畫展,我幾乎看到了台灣百年前的樣貌,嘉義公園扶疏的樹木,嘉義噴水池前熙來襄往的人群,還有溫陵媽祖廟前洗衣的婆媽。
陳澄波,一位典型的悲劇英雄,生前僅能求得三餐溫飽的畫家,百年後作品名揚四海。他身上必然存有關鍵密碼,待世人一一解開。
2018年我在家中看著報紙,突然發現當天副刊上一幅熟悉的油畫作品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一眼就認出那是陳桑的《我的家庭》,報紙標題寫著《解碼陳澄波》,這讓我立刻把這篇報導詳細讀了一遍。這是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舉辦的台灣歷史小說獎首獎作品的報導,這一年是第三屆,終於有人獲得首獎頭銜(前兩年首獎從缺),作者是曾經完成音樂劇《藏畫的女人》的柯宗明先生,雖然報導裡大致提及小說的內容,但是我並沒有看到完整的故事。然而事情就我擱了下來,直到有天我在書局裡發現了柯宗明先生的小說已經由出版社完成編輯並出版,書名就是《陳澄波密碼》。而我,書是買了但是我出國去西班牙走聖雅各之路了。
《陳澄波密碼》一書,藉由一位不得志的畫家阿政及一位在報社負責藝文副刊的記者方燕為主軸,從一位匿名人士委託修復一幅《琳瑯山閣》的畫作,展開了一連串跨越清末、日治、二次戰後時空,及嘉義、東京、上海三地的訪查,一一解開了戒嚴時期陳澄波不為人知的祕密。
嘉義車站
我來到嘉義市的第一站,就是嘉義車站。這是前往阿里山森林鐵道的起點,也是陳桑葬生之處。
時間回到西元1946年3月25日,地點:嘉義火車站,上午九點。
那時陳桑的身分是嘉義市參議員,稍早之前代表市民前往嘉義水上機場與國民政府軍對指揮官洽談和平事宜,沒想到市議員組成的代表團請願不成,反倒被軍隊扣押。幾天後,陳桑等人被押往嘉義市區遊街,軍用卡車最後停在嘉義車站前。陳桑等人被一群拿著槍的士兵由軍用卡車上推了下來,一位士兵走到議員身後,不發一語,直接對跪在地上的議員開槍,第一位倒下的是當時的副議長也是醫師身分的潘木枝議員,陳桑是最後一名被士兵槍決的議員。
我望著嘉義車站,腦海中不禁想起《陳澄波密碼》書中的描述,這裡是台灣第一位參加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的台裔畫家的葬生之地,享年52歲。當年的台灣不是戰場,沒有經由公開或司法審判,一名持槍士兵便把現任的議員槍殺,這不是殺人現行犯那應該做如何解釋。
作者在書中,藉著年輕畫家阿政的話提到,「1808年,拿破崙軍隊來到西班牙當地人民以為這些軍隊是來對抗貴族、保護他們的,不料軍隊卻對人民展開屠殺,日以繼夜,殺戮不停,鮮血鋪滿了大地。哥雅忍住悲痛,畫下歷史上第一幅政治控訴的畫作。」(柯宗明,《陳澄波密碼》,遠流出版社,p284)
這幅畫作就是《1808年5月3日》,而2019年6月26日我完成聖雅各之路回到馬德里,也在普拉多博物館看到這幅哥雅的真跡。時間經過二百年,哥雅當年所留下的畫作流傳至今,每一個到過普拉多博物館的民眾永遠記的當年拿破崙軍隊的所作所為。台灣的二二八事件也會如同哥雅的畫作永遠存在台灣人民心中嗎?
嘉義公園
我由嘉義車站步行前往嘉義公園,這裡是陳桑生前最喜歡作畫的地方。印象派的畫家,最喜歡走出戶外寫生,不管是莫內、塞尚、梵谷等人都是如此。
百年後的嘉義公園,人潮如織,我刻意在嘉義市政府擺放陳澄波複製畫的地方停留。
但是迎面走來的遊客,眼睛不是看著公園內的景色而是專注於手機螢幕上,如果是一、兩個手機成癮族就算了,但是我注意到今天在嘉義公園裡的遊客,幾乎是個個都在盯著手機,我好奇地走近遊客身旁,悄悄地偷看他們手機中的畫面,我才發現他們都是精靈寶可夢的玩家。
「在陳澄波的畫作中,會發現有很大面積在畫空地」,我在閱讀《陳澄波密碼》時阿政跟方燕提了這句話。我放下了書本,因為這句話似乎觸動了我內心的疑惑,在2014年陳澄波百二畫展時,我也有注意到這件事。「西洋的廣場是人民聚集的地方,也是都市政治、經濟、宗教的中心,更是國民行使公民權利的重要舞台。對西方文明來說,廣場上具有豐富和開放的文化精神,是歐洲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柯宗明,《陳澄波密碼》,遠流出版社,p256-257)阿政繼續說道。
當年的台灣沒有XX廣場,不過有的是「空地仔」或是稱作「埕」,廟埕的「埕」。這也是台灣人民平時聚會或辦理活動的地方。「陳澄波在構圖時,會讓這些馬路、門口、廟口等空地的面積,占全幅畫作的將近二分之一多。譬如入選帝展的《夏日街景》,空地面積占全幅的一半,這是西洋風景畫裡少有的構圖法,因為這種構圖法違反黃金比例。所以陳澄波的畫作特別突顯空地,應該是他具有濃厚的『廣場意識』。」(柯宗明,《陳澄波密碼》,遠流出版社,p258)阿政立刻把主題帶入了關於陳桑留下的第一個密碼。
在嘉義公園靠近棒球場的地方,現在是忠烈祠的位置,抓寶的玩家更多了,且連裝備都跟著升級,有玩家拿著托盤放上兩支手機加上一台平板外加一台行動電源。可別以為抓寶都是年輕人的玩意,其實今天在嘉義公園裡的玩家,男女老幼都來了。
讓我很訝異地是,日治時期的嘉義神社齋館及社務所留存至今,現在改成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唯鳥居、神社本殿不見了,外頭石燈籠、御洗手還在。
嘉義神社冷知識
嘉義神社位於臺灣嘉義市嘉義公園內,社格屬國幣小社,神社本殿於光復後改為忠烈祠,並於1994年4月24日受火災全毀,原址於1998年改建為「射日塔」。其附屬館所在1998年被核定為嘉義市市定古蹟,古蹟範圍包括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神輿庫以及參道和參道兩旁的石燈籠和高麗犬石雕,其中的齋館與社務所建築經整修後於2001年1月5日開館啟用,命名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嘉義神社創建於大正4年(1915年),當時的建築方位為坐北朝南;昭和15年(1940年)嘉義神社改建,昭和17年(1942年)完成社殿,成為坐東朝西的建築;昭和18年(1943年)其附屬館所齋館與社務所亦興建完成。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19/12/16)
除此之外,我還在嘉義公園裡發現一隻烏龜駝著一塊比牠個頭還大的石碑。隔年,我造訪雲林的石龜車站,聽到這隻石龜的鄉野傳奇(詳 慢遊,這一站 18. 雲林石龜車站:候鳥來的季節),接著2021年,我在自己的故鄉台南,獲知這隻石龜的真實身分,因為這根本不是烏龜........。(詳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 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的台南)
嘉義都會森林公園/ 植物園
在Google map上,可以看到嘉義公園旁邊還有一大塊綠地,標記著嘉義都會森林公園與植物園。上回我來到嘉義公園並沒有注意到還有這地方,我循著指標跨進了參天巨木的嘉義都會森林公園。
我實在不敢相信就在嘉義市區附近竟然有著如森林般的公園,每棵樹木幾乎都有五、六層樓高,雖說我在冬季來到嘉義,不過這幾年南台灣的冬天正午時分,幾乎跟夏日沒什麼兩樣了,南台灣的冬季漸漸消失在我的記憶中,正好我今天就是在正午時分來到森林裡,樹冠彷彿是綠色陽傘般幫我遮去了耀眼的陽光,加上微微的涼風吹來,感覺好舒服。
灑落樹間的陽光,正好是印象派畫家最愛捕捉光與影的組合。
植物園裡,市政府製作不少解說牌,植物物種還有區分種植區域,我也第一回在台灣見到巴西橡膠樹,這是我們輪胎用生膠的主要原料。
要離開植物園前,我還發現在重重樹林裡有棟日式平房,應該是當初日治時期植物研究人員住宿或辦公場所,只是現在大門深鎖,甚是可惜。
陳桑每回在嘉義公園寫生完,都會自己揹著畫架及畫具走回自己蘭井街的老家。我的下一站,要準備去陳桑的老家。
嘉義高商
在嘉義公園靠近嘉義高商的位置,有位老先生坐在二樓高的位置,別誤會! 他不是民族救星,他面對的那條馬路是「中山路」,就是我要走的路,那應該知道那位老先生是誰了吧!
現在的嘉義高商,就是電影KANO球員當年就讀的嘉義農林學校,只是1938年嘉義農林學校遷校到現在嘉義大學新民校區,將原址成立嘉義商業學校。 因此嘉義高商的校門上頭,還留有電影KANO的海報。
嘉義噴水池
在中山路與文化路的交叉口,是嘉義市著名地標:噴水池所在地。這個場景也多次出現在陳桑的畫作中。
「我觀察到他的風景畫裡,必有人群,但人群的體積又不大,彷彿只是點綴。譬如《嘉義街景》這幅畫就是如此。但,如果人群只是點綴功能,那麼人物就不必畫太多的動作,這就如同建築師的建築樣品圖,渺小的人群只是為了襯托大廈的宏偉。可是陳澄波畫中的人群是有動作的,或讀報、或拎菜籃、或舉犁耙、或拉三輪車、或背小孩.......換句話說,他畫中的人群雖渺小,確是有生命裡的,.......他的風景畫重點不只在景觀上,更是在其背後的主觀意念上。」(柯宗明,《陳澄波密碼》,遠流出版社,p259)阿政點出了陳澄波的第二個密碼。
在印象派的畫作中,作為主題的陪襯人或物都會「打模糊」的方式帶過,類似攝影中的「景深」概念,但是誠如書中阿政觀察到的狀況一樣,陳桑每一幅畫作都有小人物,或稱作市井小民,若以現在的技術把畫作局部放大,更會發現陳澄波似乎刻意安排裡頭人物的背景,譬如在《西薈芳》中,大樹下有三個女子,分別穿著旗袍、日本和服及洋裝,似乎在告訴我們當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融合在生活中。
在2014年的《澄海波瀾》展覽裡,所使用的海報就是將他作品裡的小人物放大當作這次的主題畫作,這也是當時鄭成功文物館的導覽人員也有強調到陳桑作畫用心之處。
陳澄波故居
經過噴水池後,我轉入了蘭井街。今天我沒背著畫架走到陳桑的老家,其實陳桑在過世後,因為經濟問題也把當時的故居出租給別人,現在在陳桑故居是一家傳統甜品店。
「您要冰的還是熱的? 」店員問我。
現在是冬天好像應該要點熱飲才對,不過今天天氣好得像夏天依樣,「我要冰的! 」我脫口而出。
上回來到陳桑故居時,還有店內座位區可以用餐,不過現在還是可以感覺到內部空間的侷限,不過今天再度來到這裡,內用區只剩下屋簷下狹窄的一區。我找了無人的座位坐了下來。
「他[陳澄波]除了喜歡畫空地,在呈現這些空地的視角時,也發生了一個很大的錯誤。......『雙重視角』的問題。他在處理建築物或樹木時,通常是用平角,但在畫空地--無論是馬路、門口、廟口或湖面,視角往往會變成俯角,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的家庭》,圖中的人物都是平角,所以人物的陰影高度與人一樣高,但是畫桌面時卻變成俯角,從上往下看,所以桌子會呈現出正圓形。」(柯宗明,《陳澄波密碼》,遠流出版社,p261)阿政點出了第三個陳澄波密碼。
幾年前,我曾經也趁著空檔學習素描、油畫近一年的期間,我的畫作也曾經被老師點出阿政口中的雙重視角的錯誤,但是我並非刻意造成,而是我只會這樣畫。我的畫中沒有密碼,只有當年看過陳桑畫作後的感動,陳桑畫風景畫給他裹小腳而沒辦法出門遊山玩水的阿嬤看,而我們後輩卻在他的畫作無意看見了百年前台灣風土樣貌,從那時我開始畫台灣風景畫,雖然現在有相機,手機功能強化,都可以把眼前一景一物收錄進鏡頭裡,我還是想用油畫記錄下來。
(宜蘭冬山河日出)
(馬祖北竿 芹壁村)
(馬祖東引西引島夕照)
(台東池上 伯朗大道)
(澎湖西嶼 二崁村落)
可是,當我搬離台北後,已經有五年不再拿起畫筆了。
溫陵媽廟
陳桑故居旁有座寺廟,現在稱作朝天宮,而在陳桑的畫作裡稱作《溫陵媽祖廟》。
「.....那是在我家旁邊的一座廟。廟門口有一座抽水幫浦,婦女們一大早就會來這裡洗衣服,然後邊洗邊說些家裡的事,像是-- 丈夫昨晚喝醉酒後又要打人呢、婆婆嫌媳婦煮的米飯不夠軟、小孩發燒不會退燒很擔心啊等等之類的。這些瑣事讓生活更加辛勞,但也更加真實,因為我們都是這樣過日子的啊。......」(柯宗明,《陳澄波密碼》,遠流出版社,p228)作者虛擬陳桑當年作畫的想法。
故意站在蘭井街旁,試圖找回百年前陳桑擺著畫架寫生的位置,雖然眼前的蘭井街不再是黃褐色的泥土路,抽水幫浦也早已不知去向,媽祖廟的規模與當年有很大的差異,不過我似乎還能聽到路上民眾談論著生活上的瑣事。
Kate Hostel
今晚我要入住在文化夜市附近的青年旅館,這是間很有趣的旅店。樓下是泡麵食堂,牆上一整排各國各種口味的泡麵任君選擇,一樓後半部及二樓交誼廳天花板垂下不少倒吊的乾燥花,工作人員一方面要煮泡麵、應付來店買花的民眾,還有今晚要入住的背包客。
喔! 我明天要跑嘉楠集團公益馬拉松,所以今晚算住在選手村啦!一間設備中規中矩但是很有特色的青年旅館,另外想去「迺夜市」也是很好的選擇。
那阿政發現了陳澄波三個密碼,到底有沒有解開啊? 那就等你走進美術館或把書看完,就會知道答案囉!
後記:陳桑的兒子陳重光先生,在2020年4月10日以95歲高齡辭世,生前(1999年)創立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筆者撰寫本文時,也多次造訪基金會的網站,網站裡幾乎收錄了陳桑所有的作品也附上詳細的解說,宛如一本陳澄波作品畫冊。在此感謝陳重光先生的無私奉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