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石刻
我在東莒島的第二天,我搭著小白船前往西莒島,大約下午兩點又回到東莒島,雖然在西莒沒吃過午餐,我卻不想浪費時間,由猛澳港直接沿著自強路往大埔石刻出發。
手印觀景台
大約10mins,就會到手印景觀台,這手印可是用苦苓大哥的手型所做的,「把雙手按在上面,對著大海、閉上雙眼,默默的許下願望」,這是苦苓大哥在書上寫的,一定要照做!
不過,這時我才發現苦苓大哥的手比我的還大。其實,在觀景台上,也是鳥瞰猛澳港的最佳位置,港口邊劉大王廟的封火山牆、直升機場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這時剛好有艘船準備靠岸,這艘船是我早上在西莒島的青帆港看到的那艘是一樣的,只是我看這艘船不是直接駛進猛澳港,而是偌大的船體在港口外原地繞了一圈,原本要駛離猛澳港,後來又開回來,我就在觀景台看著有如遙控船在外海打轉。
大埔石刻
沿著自強路,雖然是一天最熱的下午2:00~ 3:00,但是道路兩旁的樹蔭,會帶來些許的涼意;不過,這天也是我在馬祖四鄉五島遇上天氣最炎熱的一天,其餘的日子,雖然多半沒下雨但是總是帶點霧氣。
大埔石刻,位於老頭山最南端的山崖邊,在道路旁有著明顯的指標,順著階梯下到平台上,會看到三座仿中國古典庭園建築矗立在平台上,「懷古亭」位於其中,而傳說明朝萬曆年間的碑文正位於懷古亭下,不過現在已經用水泥及鐵櫃將碑文鎖起來,到底原本石碑的狀態已經不可考,不過另外兩座仿古建築下,國軍將領可是留下長篇大論,述說著如何發現這石碑如何保留下重要史料,最後還要留下部隊長的稱號,是啊! 這樣才能「千秋萬世供客瞻仰.....」,到底是萬曆年間的碑文要千秋萬世供客瞻仰,還是部隊長的稱號要供客瞻仰,似乎讓這處古戰場模糊的焦點。
大埔石刻之前世今生
碑文上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安徽人沈有容鎮守東南沿海,在不傷一兵一卒的情況下,以智謀生擒倭寇69人的歷史事蹟。
國軍進駐東莒後,由於構築防禦工事,於老頭山山坡上發現一塊刻有文字的岩盤,研判可能為重要古蹟,駐軍將覆蓋在岩盤上的泥土全部清除,並予以保護;1966年馬防部司令官雷開瑄防止碑文遭風雨破壞,令官兵於碑文上方興建一座六角涼亭,適逢蔣經國先生視察東莒,命名為「懷古亭」。(資料摘錄自《馬祖旅遊 現在就走》,陳寶明 著,pp141~ 142)
軌條砦
在大埔石刻平台旁,有座木造階梯可以通往海邊,這是我發現在馬祖「軌條砦」最多的一處海灘,原本以為在金門才能見到的軌條砦,在馬祖也看得到,不過分布似乎少很多,或許因為馬祖的地形原本就不適合搶灘登陸有關。另外,這處的軌條砦被海浪沖刷的像是到處跑出去玩的小朋友,看不出像金門整齊劃一地肅立在海岸邊,防範敵人入侵。
東犬山
自強路經過大埔石刻後,會反轉往北走,經過氣壯山河碑,旁邊就是玄天上帝廟,再來又是一座靶場,這是我在東莒島上發現的第3座靶場(另外兩座在加油站附近)。
接下來,我不想一路踢著自強路回到大坪村,我發現地圖上有處小路可由自強路通往東莒第一高峰—東犬山。但是在馬路邊,沒有指標引導遊客,我隨意找了一條岔路逕往山裡走去。
「跟著腳走,鞋子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呢?」這是苦苓大哥在書裡引用台灣詩人王慶麟的詩。
沒有標示的路,更加深了我的好奇心,從下午2點離開猛澳港沿著自強路走,就沒遇上過任何一部車,現在走入岔路,更不用擔心前方或後方傳來急促的喇叭聲,要我趕快離開馬路正中央。
留心在道路兩旁樹叢間,忽隱忽現的軍事碉堡,從來不覺得國軍的碉堡有做的如此隱密,大概只有廢棄時,蔓草覆蓋住碉堡時,才會把隱蔽與掩蔽做得如此真實。
已經一個下午沒有聽到「人的聲音」,沒想到我隨意挑了一條岔路往山上走,到了山頂竟然看到遠處有三位阿兵哥,雖然我離他們老遠,但是他們用國罵開始的對話,我可聽的清楚。
「X! 還有人會走上來。」一個阿兵哥說。
「X! 應該是走錯路的吧!」另一個阿兵哥跟著說。
我原本以為我走錯路,走到營區來了,在原地停留並把地圖攤開研究一番,最後還是決定......
「請問,這是不是『東犬山』? 」我硬著頭皮,走向三個阿兵哥開口問。
「這裡是『東犬山』沒錯!」一位剛剛沒開口的阿兵哥對我說。
「我以為我走錯了,所以往前走應該還有路,對吧!」我說
「前面就是一座觀景台,不過還在施工中,.......」阿兵哥對我繼續說,不過我已經不放在心上了,因為我對地圖的解讀,沒錯!
頂山步道
走向阿兵哥口中的景觀台,的確現場雜亂像是在施工中,但是卻不見工人。景觀台旁邊有條石階步道一路往下走,本來寄望景觀台旁邊的看板可以告訴我,是不是地圖上的「頂山步道」!
張望了看板的兩邊,空空如也,想必連看板也是「在施工中」,不過順著步道的方向看去,前方村落的藍色看板,站在步道上,老遠就看出來就是大坪村,我住的民宿後頭那面牆壁,用不著找人確定是不是頂山步道,我三步併兩步,小跑步下山,不是說好要「看鞋子會帶我們去哪裡嗎?」,不過,鞋子的主人從吃完早餐後,只吃了營養口糧加一瓶沙士當午餐,可啥都沒吃,狂奔大坪村~~
復興路
復興路是我最後一條沒「壓過」的馬路,我留在第三天,因為在馬祖風管處提供的「卡蹓地圖」裡,沒提到有任何景點,但是在卡蹓地圖裡的貼心小提醒,又提到「不留遺憾,你還可以去.......復興路散步」。
在東莒的第三天早晨,是我來到馬祖第5天,唯一不用早起趕船班的一天,睡到自然醒後,輕鬆的去華美吃早餐。
復興路,是由民宿後面的蔣公銅像的右手邊那條路出發,按照地圖上所畫,最後會在遊客中心附近接回中央的中興路。因為復興路屬於外環道路,多半要前往燈塔、福正村會走中興路,不會刻意繞外圍的道路,因此我更毫無忌憚拿出相機腳架,大辣辣地在馬路上玩自拍。原本預計不會有車子經過的復興路,在我架好相機後,一部廂型車開了過來,我趕緊移開相機讓車子先過,心裡還慶幸「今天這麼早就有伴,會來復興路走走!」,沒想到,當我把腳架又放回馬路,準備要拍照,同一部車又按原路開回來........(挖哩勒!)
47哨景觀台
這段復興路,是沿著海岸線走,可以很清楚看到西莒島;繼續走會經過47哨景觀台,這是觀看犀牛嶼潮間帶最好的位置。
早上看犀牛嶼時,與東莒島相隔一水;到了傍晚,海水退卻,有條道路自然由海底浮了上來,每逢農曆初一或十五,是島上居民撿拾貝類的好地方,這裡是東莒人的冰箱。
福正水庫
在完成復興路散步前,會經過福正水庫。這是我旅行完馬祖四鄉五島後,發覺每一個島上都沒有河流,但都曾經興建過水庫,每座島的水電都可以自給自足,相當縝密的考量。
活動中心
然而,我也對蔣公銅像後面的那條路會通往何處也很好奇,路口一樣標示著「復興路」,地圖上雖然也有標示出來,但是卻是用白色的道路表示;稍晚,我真的也走了一回,一路上廢棄的碉堡少不了,我還發現了一座隱蔽在廢棄建材裡的「活動中心」,要不是路旁活動中心幾個大字,我還以為童話故事裡的秘密城堡。一樣這條復興路也會在加油站附近接上島中央的中興路,那邊還有一處靶場。
東莒島之前世今生
東莒島地形南北狹長,總面積2.86平方公里,地形平坦,最高山為東犬山(海拔120公尺)。莒光鄉曾被倭寇索盤據,到了清朝中期才又有福建沿海漁民移居此地,逐漸形成具有血緣關係的聚落,其中以陳、林、曹、王、劉氏為大姓族群;莒光鄉在1971年常住人口達到2370人,之後因漁業資源匱乏,居民遷居台灣或南竿,莒光鄉逐漸歸於沉寂,2011年設籍於莒光鄉之總人數為1163人(東莒約502人,西莒約661人)。(資料摘錄自《馬祖旅遊 現在就走》,陳寶明 著,pp134~ 135)
如果想真正愛上一個地方,就請你從一步、一步的走近它、走遍它開始。
~ 苦苓。
東莒島全區地圖(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印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