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11.15

201811月的縣市長選舉,「高雄三山」多次出現在媒體版面上,但是唯獨鳳山是我最不熟的地方,倒不是離我住的最遠(旗山才是最遠的),只是每回進到鳳山必定會迷路。

 

鳳儀書院

來到鳳山第一站就從鳳儀書院開始。因為幾年前,我北部的朋友來到高雄觀光,在臉書上就貼了不少這地方的照片,好幾位Q版的公仔在閩南式建築前。我當下渾然不知這地方竟然會在我居住的高雄。

 

鳳儀書院位於鳳山曹公路的小巷弄中,建議把交通工具停放在曹公路上採步行進入。鳳山的城隍廟就在鳳儀書院旁邊,也相當值得參觀。這間城隍廟建於清嘉慶5(西元1800),迄今有219年的歷史,這也是我看過第一間城隍廟奉祀文武判官、陰陽司及二十四司,後殿還有東獄大帝及十殿閻王。

DSC_0119.JPG

IMG_8467.JPG

沿著照牆就會找到鳳儀書院的入口,什麼是照牆? 這是傳統建築中立於大門外面,內院或後院,用以遮擋,在屏東市的孔廟大門前也有「九仞宮牆」的設計。照牆兩側有直櫺磚窗與門樓,現今只剩下右側門樓,上頭「登雲路」。而左側門樓已傾毀,原本題有「步天衢19

 

走進鳳儀書院,就會看到朋友臉書上拍照的Q版公仔。這是重現的知縣大人出巡的擬真版,前頭兩位官差高舉著迴避、肅靜,後頭跟著開路大鑼,知縣大人就坐在馬背上,穿著綠衣就是師爺,人物實在太可愛了,今天要不是我刻意選非假日來到鳳儀書院,鏡頭裡的畫面不可能這麼乾淨。

IMG_8482.JPG

而在知縣大人的隊伍旁邊,還有描繪牛墟買賣牛隻的情形。早在清朝年間,鳳山也有牛墟市集,時至今日全台牛墟市集只剩下台南善化、台南鹽水及雲林北港三處(台灣僅存的三處牛墟,我接下來也一一造訪,詳 跟著書本去旅行 19. 牛墟不賣牛,那沒有牛的牛墟是在幹嘛的)

IMG_8483.JPG

接著,進入書院第二進,更多的Q版公仔。在前方的庭院裡,有人在練舉重、拉弓射箭,還有一個認真的耍著關刀。這是書院呈現,清代科舉考試除了文科的考試外,還有武科的項目。

IMG_8492.JPG

IMG_8495.JPG

IMG_8493.JPG

IMG_8494.JPG

在講堂裡,是令人拍案叫絕的私塾教育場景。有的學生認真的上課,有的在打瞌睡,還有兩個在旁邊自顧自地玩。會讓人覺得奇怪的是,為何坐在第一排右邊那位,年紀一把了怎麼也跟後頭年輕的學生一塊上課? 會不會是被留級太多次,都變成老油條了。看到這一幕,有沒有把記憶深處的回憶都拉了回來。

IMG_8497.JPG

IMG_8500.JPG

IMG_8499.JPG

IMG_8498.JPG

到了第三進是廳事,這是教職員辦公處所。現在作為文昌祠之用,而且是由台南孔廟分香而來的。

IMG_8511.JPG

在文昌祠的右邊的房間,牆上掛了一件超大件的清代官服,小門旁邊掛了兩套較小件的官服及官帽,這是可以讓遊客來玩角色扮演的,連衙門情境都幫遊客安排好了。

IMG_8513.JPG

IMG_8515.JPG

當天,真的有位大哥好奇地穿起官服戴起官帽,坐在明鏡高懸前演起知縣大人的模樣。同行的一夥人笑到併軌。

「當官的感覺如何? 」大哥同行友人問。

「衣服小了點......」大哥邊說邊還在拉著衣角。

「我看是官....太小,不是衣服太小啦。」友人酸了一下。

IMG_8528.JPG

再度引起看戲的人哄堂大笑。

 

其實這房間走進去還大有看頭,裡頭介紹了中國歷代以來的科舉制度,還有清朝時期的「貢院」的擬真圖,貢院就是當年考生考試的考場,白天寫考卷晚上睡覺用,空間跟茅坑沒兩樣。

IMG_8518.JPG

IMG_8525.JPG

IMG_8526.JPG

展間裡還擺放一幅清道光27年的殿試榜單,知道當年度榜首是誰嗎? 張之萬。也就清朝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張之洞的哥哥,張之洞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最為人所知。

DSC_0116.JPG

還有李鴻章也是在這一年通過殿試。

DSC_0117.JPG

中國的科舉制度源自於隋代,透過考試篩選任用公務人員,雖然其公平性讓人肯定,不過也由於考試選才也造成對於讀書人思想的箝制,唯有符合執政當局肯定的想法才會被選任,因此中國歷史上曾有思想百家爭鳴的年代,在科舉制度盛行的時期不復存在。

 

在書院的兩側廂房,原本是學生宿舍,現在用來擺放台灣早期的飯廳、臥室場景。相當有參觀的價值。

IMG_8503.JPG

IMG_8505.JPG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原本鳳儀書院在日治時期破舊不堪,後來一度還有民眾把書院當作民宅使用,直到2005年時任高雄縣文化局才取回所有權並開始規劃修復鳳儀書院。在鳳儀書院的官方網站,還可以查閱到修復書院前的照片,多虧當年文化局官員的努力,讓現在民眾可以花少少的門票費用獲得有趣又有知識性的旅遊景點。

 

 

鳳儀書院冷知識

鳳儀書院位在臺灣高雄市鳳山區,緊鄰鳳山城隍廟,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1113日公告為三級古蹟,是臺灣現存規模最大的書院。

鳳儀書院是由鳳山知縣吳性誠與歷任鳳山知縣樂捐,並交由歲貢生張廷欽負責經理興建,除教學之外,亦是歲科童試考場,之後曾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時在舉人盧德祥協助下整修過。

鑒於日治時期屋舍逐漸因疏於照顧而殘破,後來更有佔住戶進住,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在2005年開始規畫修築鳳儀書院,而在縣府取得土地使用權後,便辦理佔住戶遷移,並於2007年時發包整修,預計2011年時完工。而在整修期間的20083月時發現鳳儀書院九大碑之一的「奉憲禁胥役勒索紳衿碑」(道光五年,1825年立),也是目前唯一尋獲的一座。

20141031日,為了恢復文昌祠的祭祀功能,高雄市長陳菊率隊至臺南孔廟與臺南市長賴清德共同舉行分香儀式,分香完隨後回書院舉行開幕儀式,並於111日正式對外開放參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19/11/28)

 

 

平成砲台

離開鳳儀書院,還不急著找交通工具,因為走回曹公路往中華電信大樓旁的道路續走,就會抵達平成砲台。

 

當初聽到這座砲台的名字,一度誤以為與日本明仁天皇(因為明仁天皇在1989年即位,年號為「平成」)有關。事實上平成砲台於清道光17(西元1837)由鳳山知縣曹謹興建,比日本明仁天皇即位還早了152年,也是目前現存鳳山城古砲台最完整的一座,當初位於鳳山縣城的西北隅,砲台本體呈現四方體,位於曹公廟的正後方,臨曹公圳。

IMG_8540.JPG

平成砲台,只有兩層樓高,拾階而上,現在沒有放置仿古砲,只剩下平台。

IMG_8542.JPG

IMG_8543.JPG

IMG_8544.JPG

 

曹公廟

在平成砲台的隔壁就是曹公廟,來到鳳山總是要參拜一下開拓鳳山位居首功的曹公。曹公就是曹謹,時任鳳山縣知縣,下令開鑿圳埤,由現今高雄大樹九曲堂引高屏溪灌溉,成就大高雄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設。

IMG_8553.JPG

IMG_8556.JPG

在曹公廟裡,我還發現日治時期理番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致贈的匾額。

IMG_8554.JPG

曹公生平事蹟

曹謹,字懷樸,河南河內人。 幼年時喪父,由母親撫育成人,聰穎好學,嘉慶十二年,二十歲參加鄉試,中丁卯科解元(鄉試第一名),次年參加京師會試未能金榜題名,而由主考官在落第舉人中,以口試「大挑」一等授知縣 。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年)一月,蒞任鳳山知縣。於當年夏天,召集諳水利工程的工匠,依照地形高低,開圳鑿埤,開九曲塘,築堤設閘,引上游之溪水,以資灌溉萬頃平疇,紓解百姓乾旱之苦。 隔年冬天,開圳完成,圳長四萬三百六十丈,潤田三千一百五十甲,灌溉用水自小竹裡,順觀音裡而鳳山裡。受惠農田為鳳山地區,收成都普遍增加一倍,百姓歡樂不已,家家蓋倉存糧,盜賊也不再發生。

道光二十一年,鳳邑又逢大旱, 眾議籌築新圳, 曹謹已陞淡水廳同知,地方仕紳為紀念他籌創之功,乃命名為「曹公新圳」,灌溉系統也由鳳山地區延伸到左營一帶。 曹謹任淡水廳同知時,對防禦英艦犯台、緝獲海寇、平息漳泉械鬥著有功續之外,針對淡水民風,在任五年之內,興文教,崇實學,刊孝經、設鄉塾、詣明倫堂宣講聖學。並捐俸銀,協助淡水「學海書院」早日完工,淡水文風因而大盛。
道光二十五年,曹謹積勞成疾,告病還鄉。其卒年不詳,淡水士民思其遺愛,立「德政祠」奉祀其神位。

(資料來源:曹謹事蹟與「曹公廟」由來 ,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kaushoun/chinnan/2/12.htm)

 

曹公圳:台版哲學之道

在平成砲台旁邊有條小溪,這是現存曹公圳的模樣。

IMG_8559.JPG

我沿著曹公圳走,我想起在20176月我造訪日本京都(夏日 · 京都 · 散策Day 2. 京都市區:鴨川(Kamo River)散策),在京都東山地區有一條哲學之道,從銀閣寺到熊野若王子神社大約1.8KM,其實是琵琶湖的疏水道,還記得走在哲學之道上,清澈的水圳裡頭超大隻的鯉魚讓我驚嘆連連。今天走在曹公圳旁,看到有人在釣魚,我還仔細查看水道裡是否有魚。

IMG_8560.JPG

IMG_8568.JPG

我就如同在京都哲學之道一樣,要看看現在的曹公圳可以通往哪裡。我經過新落成的鳳山車站,高雄鐵路地下化後,由鳳山車站往屏東方向的鐵道有一段是與曹公圳平行,現在大型機具還在整地,希望下回再來到鳳山,曹公圳可以比擬京都的哲學之道,或許可以稱做「曹公之道」

IMG_8575.JPG

 

澄瀾砲台

在復興街與立志街交叉口,還有一座曹公興建的澄瀾砲台,這是鳳山縣城的西南隅砲台。

IMG_8591.JPG

砲台本體呈現八角體,兩側有兩個圓弧狀的圍牆。

IMG_8589.JPG

IMG_8594.JPG

 

訓風砲台

訓風砲台,位於鳳山龍山寺附近,緊鄰鳳山溪,是鳳山現存三座砲台的最後一座,原本是鳳山縣城的東南隅。砲台本體呈現長方體弧狀,大約一層樓高,另一側是曹公圳流過砲台下方。

IMG_8633.JPG

IMG_8634.JPG

IMG_8635.JPG

我在訓風砲台下方,看到政府機關正在從事曹公圳的整治計畫,沿著曹公圳及鳳山溪就可以把當初鳳山縣城的範圍勾勒出來,加上沿途的古蹟及故事,相信鳳山的「曹公之道」會比京都的哲學之道更有看頭。

IMG_8639.JPG

IMG_8640.JPG

 

鳳山新城東便門(同儀門)

在訓風砲台附近,還有一處目前僅存的鳳山新城東便門的城門。

IMG_8608.JPG

東便門的歷史比前面三座砲台的歷史還悠久,建於清嘉慶9(西元1804),由當時鳳山縣城知縣吳兆麟。

IMG_8614.JPG

IMG_8620.JPG

東便門是城內打鐵街與城外過溝仔通道,也是前往阿猴城(現今的屏東市)、萬丹的重要門戶。穿過城門,現在有一座新穎的東福橋跨越在鳳山溪上,這是在民國90(西元2001)重新興建的,原本的東福橋在這一年被潭美颱風夾帶來的河水沖毀了。

IMG_8617.JPG

原本東福橋建於道光21(西元1841),清同治3(西元1864)重修,總長22公尺,具有3座六角型橋墩,上置四組長石條做為橋面。現在有兩座橋墩被存放在東便門附近供人憑弔。古橋走過動盪的年代,沒想到轉眼來到科技進步的21世紀,卻沒在颱風侵襲下安然度過。我依稀記得當年潭美颱風侵襲高雄時,還只是輕度颱風,那一天根本是正常上班上課,而在當天高雄市區卻是大豪雨下了一整天,到了下班時間我們上班族在回家的路上才發現高雄街道與河流暴漲,當晚根本回不了家。

IMG_8630.JPG

IMG_8631.JPG

鳳山冷知識

鳳山縣治,最早在在興隆庄舊城(今左營區),臺南以南均屬之。現今鳳山區一帶(區公所、大東公園附近)古名埤頭,又稱陂頭、下坡頭,源由自已消失之「柴頭埤」。1786年林爽文事件,鳳山舊城(位今左營)遭破,因而在1788年於埤頭建鳳山新城。亂平之後雖有將縣城遷回興隆庄之議,但因故未得實現,此後鳳山漸取代埤頭成為本地地名。 縣城形狀為靴子(或稱為心形、元寶形),也為台灣中式城池中所罕見。鳳山城原有城門六座、砲台六座、土牆及莿竹二重城牆、護城河。經歷歲月摧殘,只餘城門一座、砲台三座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19/02/18)

 

原海軍鳳山無線電所

離開清朝鳳山縣城的範圍,我沿著台25線轉勝利路,我的行程隨著時光流轉進入了鳳山日治時期,我要去拜訪「鳳山無線電信所」

 

大門前血紅色照牆上寫著「永遠忠誠」,說明這曾是海軍陸戰隊的駐地,圍牆上擺放著鐵絲網,隱約的透露出肅殺的氣氛。我把摩特車停在大門旁的車棚下,有位眷村的大姊就熱心地過來跟我打招呼,「是第幾次來啊?」很熟悉的外省口音。

「第.....二次來。」我故意拉長了尾音。

「那幫我留一下資料,那小手冊應該不用了吧! 」大姊說。

「小手冊有導覽介紹,上回我好像沒拿到。」我邊說邊留下資料。

IMG_8643.JPG

IMG_8644.JPG

IMG_8646.JPG

這裡是我第二次來了,上回看到2017930日自由時報的報導後就趕來看了,這回再來到鳳山順道也把這地方規劃進去行程裡。現在鳳山無線電信所是由附近的眷村文化發展協會進駐管理,所以剛剛跟我對話的大姊,是眷村裡的志工媽媽。

IMG_8651.JPG

辦公廳舍及教室

在園區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道長條形的日式辦公廳舍,在日治時期的確是駐紮在無線電所人員的辦公處所,但是到了國民政府接收後,鳳山招待所時期辦公廳舍劃分成會客室、審訊室及拘禁人犯的普通號和優待號;到了民國65年後,海軍明德管訓班,辦公廳舍變成當時教室與班主任的辦公室。

IMG_8647.JPG

中山堂

在辦公廳舍的右手邊,還有一棟紅磚砌成的平房,迴廊下立著數根的紅柱,門楣上頭寫著中山堂幾個大字,這應該也是在明德管訓班時期,管訓學生上莒光日電視教學的地方。

IMG_8652.JPG

中山堂的另一側,有一處升旗台,現在被漆上了中國象棋的棋盤,我記得第一次來訪時,棋盤上還擺有棋子,是用圓形木質砧板做成的車馬炮。

IMG_8711.JPG

P1180719.JPG

P1180720.JPG

這次再來棋子竟然一個都不剩,難道都被人拿回去當砧板了嗎!

IMG_8713.JPG

大碉堡

在辦公廳舍及中山堂的後方,有棟磚造兩層樓高的建物,屋頂上還覆蓋著厚厚的泥土,現在都已經長出雜草來。在日治時期,用作放置通訊器材,為了與南邊十字電台有所區別,又稱第一送信所。是園區裡最早期的建物之一,上頭覆蓋厚土,是為了防止二次大戰時期盟軍的轟炸。走進大碉堡內,可以發現門窗都是厚實的防爆門,內部挑高圓弧形的屋頂還裝設的抽風扇。

IMG_8654.JPG

IMG_8657.JPG

IMG_8658.JPG

IMG_8659.JPG

而到了鳳山招待所時期,被拘禁的人員被稱作來賓,當時大碉堡稱為後山,內部空間稱作山洞

IMG_8662.JPG

到了明德管訓班時期,作為管訓學生第1及第2中隊的寢室。

 

磚砌水塔

在辦公廳舍與大碉堡之間,在茂密的黑板樹林間,我見到一座紅磚砌成的圓柱形建物。這是日治時期建造的水塔,塔高7.8公尺,內部分成上、下兩層,上層為密閉的儲水空間,下層約一個人高,可容人進入,可看見上層水塔底部呈現井字型用以支撐儲水空間。整座水塔做工相當細膩。

DSC_0126.JPG

IMG_8667.JPG

十字電台

我在大門口拿到的導覽資料,有一張園區的位置配置圖,整個園區呈現阿拉伯數字9的形狀,而數字9的最後收尾的勾勾,就是十字電台的位置。

 

我要通過內部哨亭的盤查,不過現在哨亭已經人去樓空,不用出示證件,就可以通過,原本毫無生氣的牆面,有人在上頭畫著光陰故事的回憶。

IMG_8679.JPG

修剪平整的草地上,幾顆大樹把十字電台的本體隱身幾乎不現蹤跡。我由柏油路與電台相交接的門口進入,厚實的防爆門採用與海軍艦艇的水密門的原理類似,用圓形轉盤開啟。門口地上還留有海軍船錨的標誌。

IMG_8681.JPG

IMG_8686.JPG

IMG_8688.JPG

IMG_8689.JPG

根據導覽的手冊上的資訊,十字電台從日治時期直到裁撤為止,都是作為通訊電台使用。目前在電台內部,還留有一座類似講台的區域,上頭有座大型的分電盤,共有十幾個面板,作為電源總開關和分電钣使用。

IMG_8690.JPG

IMG_8691.JPG

IMG_8692.JPG

講台的下方,有處樓梯通往地下室,不過上頭貼著危險勿入的警告標語,千萬別冒險進入,畢竟這棟建物年代也相當年紀。

IMG_8698.JPG

IMG_8695.JPG

分電盤的後方,還有個小房間似乎是當時值班人員休息的處所,再往後似乎是當初的電力設備及空調鼓風機,天花板上頭還留有小型天車的吊掛裝置。

IMG_8696.JPG

小碉堡與水池

走回園區裡,大草坪上有座土堆被一群黑板樹、榕樹環繞著,這是一座防空洞。在園區配置圖裡,標示為小碉堡。

IMG_8700.JPG

IMG_8706.JPG

IMG_8707.JPG

現在榕樹的樹根緊緊地抓牢整個小碉堡,我登上小碉堡,正可以環視附近的草坪。

IMG_8703.JPG

小碉堡旁邊就是水池,數十個方形水池維繫著當年園區官兵的水源,靠近柏油路這一側還設有一個哨亭,派人日夜看守。

IMG_8701.JPG

IMG_8710.JPG

禁閉室與勒戒室

穿過大草坪,這裡應該是管訓班時期的集合場。

IMG_8714.JPG

入口處也有座哨亭,唯一不同的是哨亭是在制高點上頭,似乎用來監視。

IMG_8717.JPG

IMG_8720.JPG

這裡是大碉堡的後方,也是當初我看到自由時報報導時,上頭附的照片的位置。這一側的大碉堡最大特色是,有座水泥製的樓梯直通二樓。在二樓高的牆面上,現在還留有不少礙子,應該當初是用作架設通訊用的電纜線。

IMG_8721.JPG

DSC_0131.JPG

IMG_8731.JPG

IMG_8732.JPG

在大碉堡後方,竹林叢的旁邊,有座綠色的水泥掩體,這是鳳山招待所時期,作為拘禁犯人的空間。進入明德管訓班時期,作為管訓學生禁閉室之用。

IMG_8722.JPG

內部可以容納4~5人,室內牆上鋪上軟墊,避免學生自我傷害。

IMG_8725.JPG

禁閉室的另一側,還有一處室內空間較小的勒戒室,是在明德管訓班時期,管訓學生患有傳染病隔離室或吸食毒品的勒戒室。

IMG_8724.JPG

在禁閉室旁邊,有數個洗手台露天的水池,在導覽手冊及現場解說牌都沒提及,猜想這會不會是明德管訓班時期所設立的澡堂。

IMG_8736.JPG

這一天,我在禁閉室前取景時,遇上一對情侶也在此處拍照。女方穿著的紅色小可愛幾乎無法包覆她火辣的身材,男生拿的單眼相機,以特寫方式拍攝女方。不過,兩人是否取景前,有讀過水泥掩體前的解說牌,了解這裡曾經遭遇過的悲慘歷史。免得回去看著美美的照片時,發現........

IMG_8733.JPG

要離開鳳山無線電所時,我準備直接穿越大碉堡回到辦公廳舍,想起第一次來到這地方,整座大碉堡是封閉的狀態,現在不僅重新開放,與辦公廳舍間的木造走廊都已經搭建完成。稍早由辦公廳舍走進大碉堡,裡頭是空無一人,現在我發現有一群年輕人似乎在大碉堡裡拿著專業的攝影器材及設計好場景,正在拍攝短片。大碉堡即使在白天,也是天然的暗室。很好奇你們拍攝的主題是.......

IMG_8745.JPG

日近黃昏,我準備離開鳳山無線電所,在導覽手冊裡還有提到一件事:由空照圖中,可以得知當初日治時期建構鳳山無線電所及附近聚落時,採用雙同心圓的設計,相當具有特色。加上鳳山無線電所歷經四個時期,時間不斷地演進,不同政權下賦予不同的任務。如今在歷史洪流中謝幕,向世人揭下它神秘色彩的面紗。

 

原海軍鳳山無線電所冷知識

日本海軍的鳳山無線電信所時期

十九世紀末,日本海軍艦艇的行動範圍擴及中國大陸、南洋方面,因此長距離無線電通信成為必要需求。於是日本開始建設大規模無線電所,依序分別座落在東京附近的船橋、灣南部的鳳山,以及九州西部的針尾,構成海軍通信網的骨幹。灣的鳳山無線電所於大正6(西元1917)開始興建,大正8(西元1919)完工,採用當時最先進的無線電通信技術,以提供日本南端對外通信聯絡管道。大正十四年(西元1925年)設置鵝鑾鼻電信局之前,臺灣西南沿海民間的無線電通訊也由此處負責,對於帛琉一帶的通訊在此後依舊由該處負責。

 

二戰後鳳山招待所的白色封印時期

二次大戰後政府撤退來台,這地方除了原有無線電台外,也曾經是情報隊的駐地,用來偵審、拘禁軍中政治犯、思想犯的場所,為求隱匿,所以稱為鳳山招待所。鳳山招待所成立當時原本為臨時編組,後來才劃歸海總政戰第四組管轄。

 

海軍訓導中心及海軍明德訓練班時期

民國51(西元1962),此地成立海軍訓導中心。民國65(西元1976)7月,成立海軍明德訓練班,負責管束軍中頑劣份子。除訓練班外,位在十字電台的範圍,則是海軍通訊大隊分遣隊駐地。民國90年,在國軍組織調整後裁撤,後來由海軍三軍聯合訓練基地恆春指揮部使用。

 

文化資產保存時期

民國936月,在民間團體爭取之下,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953月,由原高雄縣政府代管,並委託高雄縣眷村文化發展協會進駐管理。民國969月公告為縣定古蹟。

民國998月,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公告為國定古蹟,並於民國1002月,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資料來源: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所導覽手冊及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19/11/22)

arrow
arrow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