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01.16

回首,我希望 我年輕時的樣子

一天,在youtube上發現由一段吳念真導演所作的演講(104資訊科技集團所邀請),吳導以回首,我希望 我年輕時的樣子」為題,分享他小時候刻苦的生活環境,「讓他除了死以外的事,什麼東西都可以試試看」,吳導強調這句話不是他說的,是吳媽媽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也因為這句話,吳導除了最讓人熟知的是,很會講故事、很會寫文章、寫劇本外,他還幫歌曲填過詞。

 

吳導在演講中提到,他曾經幫電影《桂花巷》及《不一樣的月光》主題曲作詞。其中,《桂花巷》這部電影在1987年上映,由陳坤厚執導,陸小芬擔任女主角,電影同名主題曲由潘越雲演唱,潘越雲特有的哭腔詮釋這首歌,聽了令人柔腸寸斷。而這首主題曲在第24屆金馬獎拿下最佳電影插曲獎,由陳揚譜曲吳念真填詞。而女主角陸小芬也因為這部電影拿下第33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然而,吳導的這一場演講,也讓我想起了這部32年前的電影,因為就在2019年年初,我在舊書攤上剛好就買了《桂花巷》這本書,電影的原著小說於1977年由聯經出版社出版,作者:蕭麗紅。

 

《桂花巷》

打開書的內頁,故事一開始:清光緒十四年,台灣西南沿海的北門嶼,當時是台南府轄下一個小漁港;村內有條桂花巷,是大街通往港墘的簡捷小道。其實桂花巷裡無桂花,只因名字是古早以前留下,不過巷口的高家,有個未滿14歲的女兒,高剔紅......

 

高剔紅,就是整部小說的主角,電影中是由陸小芬擔任。14歲的高剔紅自小沒了父親,而母親在她滿14歲沒多久也因病離世,只剩下7歲的小弟,高剔江,與她相依為命。幾年後,剔江12歲了,在別人小孩都在私塾裡念書的年紀,剔江就在村裡的大戶人家幫忙捕魚、解網,有時漁船出海捕魚得了幾條大魚,剔江也可分得些許漁獲帶回家裡給剔紅下廚。剔紅,也沒閒在家中,白天就到村裡的繡花店做些針線活,貼補家用。剔紅,一雙好手藝及一雙小巧玲瓏的小腳,沒出幾年已經傳遍整個北門嶼,「說桂花巷高家的女兒,秀的一手好花,外頭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十里、八里,都有人送來。」

 

而正值荳蔻年華的剔紅,也有位心儀已久的心上人,秦江海。江海,是跟剔江一起出海捕魚的好哥們。不過,一次出海時,漁船遭受暴風雨襲擊,江海僥倖生還,而剔江卻葬送了年輕的生命,這對剔紅無疑又是一記沉痛的打擊,姊弟倆原本靠著自身的技能如螻蟻般地在世上堅強地生活下去,然而剔江一走,剔紅在這世上只剩她孤苦伶仃的一人........

 

剔紅回頭看看,「這群生在海港邊的人,他們千篇一式的命運,和自己眼前的這份哀慟,」她決定這一生不再為這個苦字所煩憂,她要嫁入豪門,那些曾經欠缺過的,都要擺到她的面前。此時,嘉義林石港的辛家,正為了家中的獨子辛瑞雨找位好人家來到了北門嶼高家。

 

剔紅這項決定,改變了她一生的悲苦的命運? 就像吳念真在主題曲裡寫道的「想我一生的運命,親像風吹打斷線,隨風浮沈沒依偎,這山飄浪過彼山 ...... 只要根頭還原在,不怕枝葉受風颱 」接下去的故事,就是從剔紅進了林石港辛家從頭說起。故事中的「林石港」就是「嘉義東石港」,我讀完整本小說後,就是來到這地方。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

沿著台61快速道路,在嘉2鄉道,轉彎進入四股社區,我首先去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瞭解狀況。

IMG_0236.jpg

IMG_0234.jpg

IMG_0233.jpg

IMG_0240.jpg

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似乎是由一所國小改建而成,前方有個寬闊的廣場,入口處除了兩頭黑狗看門外,其餘的鳥都是假的。

IMG_0241.jpg

IMG_0242.jpg

 

我在展示館裡,遇見一位很熱心的大哥,他拿出了鰲鼓濕地手板地圖,圖文並茂地向我解說,開車進入鰲鼓濕地的路線及沿途可見的鳥況。他建議我先前往觀海樓,那邊有望遠鏡可以瞭望四周環境。

IMG_0243.jpg

IMG_0246.jpg

IMG_0247.jpg

IMG_0253.jpg

 

觀海樓

經過鷹揚鰲鼓入口意象後,原本的柏油路面就變成碎石子道路,這對我開的二十年的老爺車是很大的考驗,道路兩側植樹都有兩三層樓高,相當壯觀。

IMG_0257.jpg

IMG_0259.jpg

IMG_0261.jpg

IMG_0263.jpg

IMG_0265.jpg

由入口到觀海樓,大約有2.5KM,我開得極為緩慢且小心,深怕老爺車在這裡耍脾氣,我麻煩就大了。觀海樓,是位於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偏西北方的建築,也是園區裡唯一的水泥兩層樓建物。

IMG_0267.jpg

我在觀海樓遇見先前在展示館大哥口中的同事,是位大姊。大姊告訴我,冬季的鳥況要在上午比較容易看的到。」而我在上午11點才來,看來水鳥沒有吃午餐的習慣,果真我在頂樓的望遠鏡一隻鳥也沒看到。

IMG_0271.jpg

IMG_0272.jpg

IMG_0273.jpg

北堤賞鳥區

失望之餘,我開著車離開園區,在紅色地磚的交叉路口,左轉進入北堤賞鳥區。這也是在展示館時,大哥提及的路線,我會沿著海堤邊繞行整個園區的最外側,在不妨礙行車動線下,可以在堤防邊停車,爬上海堤去看海。

IMG_0277.jpg

IMG_0281.jpg

IMG_0289.jpg

外海的這一側,不少漁民做的蚵寮,偶而還會在外海看到一棟廢棄的三層樓建物,很好奇當初怎麼有辦法在這裡蓋房子;

IMG_0293.jpg

IMG_0297.jpg

而朝向內陸的這一側就是濕地。

IMG_0291.jpg

IMG_0292.jpg

南堤賞鳥區

繞行到南堤,濕地的風貌更明顯,而且景觀很像紐西蘭Wanaka的水中樹,鳥況也比在北堤好,尤其是在七孔水門附近的濕地,水鳥種類及數量都很可觀。

IMG_0311.jpg

IMG_0321.jpg

IMG_0337.jpg

IMG_0338.jpg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冷知識

在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村西方,有著蓊鬱的樹林、浩瀚的濕地交織而成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做鰲鼓濕地森林園區。

過去,政府為發展農業,築起約10公里的堤防,著手開發鰲鼓海埔新生地;1972年,這塊土地轉交由台糖公司負責經營,隨著土壤中的鹽分逐漸淡化,海埔新生地也成為可用的耕地。當年的鰲鼓,放眼望去,進是一望無際的甘蔗田.......

然而,蒼海桑田,隨著台灣產業結構的改變,蔗田面積逐漸減少,加上七孔水門曾因地層下陷、年久失修的而無法完全關起,颱風季節海水越過閘門,淹沒約300公頃的土地,大自然收回了屬於它的管轄區域,造就了豐富多姿的自然生態,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美麗巧合,意外成就鰲鼓濕地,讓它搖身成為孕育無限生命搖籃。

(資料來源: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摺頁,農委會林務局)

 

東石漁人碼頭

在東石鄉,還有處新興的觀光景點,也是在展示館時大哥提到的東石漁人碼頭。沿著台61往南,接往台82省道往西直行,就會抵達。

IMG_0517.jpg

IMG_0493.jpg

不過,今天的漁人碼頭冷清到只剩下小貓幾隻,連開門營業的店家都少得可憐。跟我先前在網路上參考前人的遊記所記錄的畫面差別甚大。

IMG_0518.jpg

IMG_0520.jpg

IMG_0521.jpg

就連在沙坑裡玩耍的女孩,也只待在媽媽的影子裡,根本不想離開半步。

IMG_0494.jpg

IMG_0497.jpg

在靠近海堤的一邊,有一座漁人收網拉繩的銅雕,相當逼真。

IMG_0500.jpg

IMG_0503.jpg

IMG_0504.jpg

IMG_0506.jpg

IMG_0507.jpg

IMG_0509.jpg

IMG_0514.jpg

IMG_0516.jpg

我在東石漁人碼頭的石碑旁,拍到一張很有趣的照片,不知是哪位遊客把機車就停在石碑前,讓原本刻畫辛苦捕魚的銅雕,變成騎著機車來東石漁人碼頭的春風少年兄。

IMG_0524.jpg

IMG_0525.jpg

白水湖

由東石往南沿著台61快速道路,在嘉18鄉道上,右轉進入布袋鎮白水湖社區。這是一個沒落的鹽工村落,大概沒有多少遊客會特地來到這個小村落,不過一部動人的作品就會有這魔力,把一個跟白水湖沒有淵源的人拉到這個地方,出發前還在Google Map上再三確認行車路線,就是因為蕭麗紅的另一本著作,《白水湖春夢》。

IMG_0353.jpg

IMG_0354.jpg

《白水湖春夢》

《白水湖春夢》是蕭麗紅最新的一部作品,不過時間距今也有24年,1996年由聯經出版社出版。故事就是以嘉義布袋白水湖社區為背景。

 

邱永昭,是白水湖國校教師;黃潤,是雙潤醫院的院長,日本知名大學的醫學博士,在丁亥年(西元1947),二月,清晨五點半,兩人被兩輛吉普車及後方的黑頭車帶走。當場目擊的是在市場賣菜的錦菊,三日賣不對菜,二日找不對錢,連月事都不來了,顛顛、倒倒,白水湖完全變了樣,原本大聲喧嘩的菜市場,都變得死氣沉沉。

 

邱蒼澤,是邱永昭的獨子,永昭被人帶走時,蒼澤才二歲。從這一天之後,白水湖的居民默默地承受這個結果。後來,蒼澤考上了師範學校,吃、住都由國家負擔,家裡負擔輕了。畢業後,回到白水湖國小教書。翁春枝,小蒼澤二歲,是蒼澤從小念書的學妹,白水湖村裡翁記商行的第三代,媽媽是村裡出了名錙銖必較的女人,長大後的兩人也在台南師專求學的學長學妹。因為這層關係,蒼澤對同鄉的學妹春枝一直有好感,但是蒼澤明白,他父親的遭遇及春枝家富裕的環境,是他心中最大的掛念。

 

黃鐵城,是蒼澤回到白水湖國小教書,班上最優秀的學生。一天,蒼澤在學校前輩石老師口中,才得知鐵城的阿公就是雙潤醫院的院長,黃潤,當年跟蒼澤的父親同時失蹤。然而,冥冥中的安排,讓蒼澤繼承父業當了小學老師,也回到父親任教的學校教書,而黃潤院長留下的兩個兒子黃水源與黃水霖,當年以優異的成績自小學畢業後,卻被母親要求一個學木工一個學水電,免先教他讀書,得先教他怎樣過日子!」母親這樣跟水源、水霖的老師說。

 

「去掉第一代,掩藏、塵封住第二代,然而第三代還是會昂然凸顯。」鐵城與妹妹鐵夢,遺傳了黃家優秀的基因,兩人皆以優異的成績自大學畢業,並分別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然而,義憤填膺的鐵城,即使人遠在美國,對於台灣政府不時發表評論抨擊執政當局,引起執政者不滿,於是多次拒絕鐵城返國申請。

 

轉眼間,蒼澤已經當上白水湖國小校長。在他擔任校長的第二年,學校周邊整地,發現了兩具人骨,此事震驚整個白水湖,一個掩遮四十年的過往,突然被掀了開來。蒼澤的媽媽是靠一個手錶的錶殼確認,這是邱永昭的骨骸,而另一具就是黃潤院長的......,「整個身軀是趴倒的,由頭骨向上,看出來;眼鏡落在一邊,框早就歪歪不成形。」兩人在死前,應該受了不少折磨,然而兩家人默默地承受著不白之冤。

 

「當一個人去做一件事,去說一句話,不是為自身打算時,天就得替他打算!」蕭麗紅在書的結尾下了這個註解。

 

白水湖漁港

我沿著嘉18鄉道進入白水湖社區,到達道路的盡頭,就是白水湖漁港。在漁港裡停泊的船隻都是近海收蚵的小舢舨。

IMG_0389.jpg

我很好奇地四處張望,想著到底哪一戶才是蕭家大宅院,蕭麗紅寫的小說就是以此處為背景,村裡隨處可見堆成小山的蚵殼,走在白水湖社區裡,隨時會驚動到村民,對於揹著一台相機還有一顆背包的遊客,才是當地的奇觀。

IMG_0384.jpg

IMG_0386.jpg

白水湖壽島

繼續沿著不知名的產業道路,由Google引導下別擔心會出錯,不過別分心把車開到人家的魚塭裡,Google是沒辦法引導你把車開出來的,除非你開的是007那台水陸兩用車。

 

當看到往東的方向,那一大片半濕半乾,像沼澤的窪地,上面亂長著小樹苗......就是老一輩認定的白水湖;幾千萬年前,它可能是湖泊,但時序變遷----這是在蕭麗紅書中的描述,就是我的目的地:壽島。

DSC_0295.jpg

我把車停在堤防邊,往東望去,一棟只剩四面牆的磚造房屋就坐落在水裡,東北季風在水面上帶起不小的波滔,這還不是最精采的。

DSC_0291.jpg

當我走下堤岸,往西望去,眼前數棟平房就在蓋在水裡,平房前方還有條水泥道路連接到我所站立的位置,還有整排的電線杆還死命地站著直挺挺的,這是網路上傳說的台灣本島的摩西分海奇觀。原本海水退潮時,可以步行到平房的位置,不過今天我抵達時已經超過退潮時間,海水似乎慢慢湧了上來,我只能走到黑色保麗龍處。

DSC_0298.jpg

DSC_0299.jpg

而在同一天稍晚,過了氣象局漲潮時間15:10,我再回到此處,很明顯地我必須退到堤防邊,而稍早前我可以走到的黑色保麗龍,現在過不去了。

IMG_0530.jpg

IMG_0532.jpg

另外,堤防外的沙洲面積也變小了,水流也變得更湍急。

 

那片沙洲就是日治時期海水浴場的沙灘,上頭只剩幾棵枯死的樹。我在冬末來到白水湖,等待春天回來。但春天也會再走,在來、去流轉間,他、他們的心上輕輕放著,許多祖先們做過,卻沒有做完的未竟春夢。」書中最後的一句話這樣寫著。

IMG_0534.jpg

白水湖冷知識

白水湖,舊稱松仔港,為嘉義縣東石鄉掌潭村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村偏西。其名稱是來自當地的鹽田,海水倒灌至鹽田時呈現一片白波的景象

白水湖聚落在日治時期因製鹽業而發展,居民多從現今布袋鎮新厝里一帶搬來定居,自成一村落,以蔡姓、蕭姓為二大姓。白水湖的鹽田自1907年開工,由掌潭製鹽株式會社經營,1941年由台灣製鹽株式會社收購合併,戰後隸屬於臺灣製鹽總廠的布袋鹽場。1983年台鹽實施併曬機械化政策後,已無鹽工家庭。目前居民多從事養蚵業。

壽島原為白水湖的離岸沙洲,長約6公里,屬於朴子溪河口溼地的範圍內。1932年在此在興建了聯絡道路。1935年在此設置壽島海水浴場,為著名的觀光景點。戰後因實施海禁,壽島被劃為戲水禁區。長久以來因地層下陷,聯絡道路在海水退潮時才會露出地面。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20/01/17)

 

布袋過溝庄

離開白水湖,我沿著嘉18鄉道,越過一處高架道路,我要去李永豐他家。李永豐? 是紙風車劇團創意總監那位嗎? 沒錯,他還當任過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專屬「禮儀師」,喝了某種飲料後可以從烏石港游去龜山島「兩爪」的「兩妻部隊」的李永豐。

IMG_0417.jpg

那我跟李永豐很熟囉,就是「豐哥」啊! 他老家就在嘉義過溝庄,就在白水湖附近,我開車來這裡,就順道過去他家拜訪囉,都不用事前打電話約一下嘛! 拜託,電影都有演了,怎麼會不知道豐哥他家。

 

《有家小店叫永久》

2011年,知名影評人聞天祥擔任台北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提出了向20位知名或新銳導演邀約5分鐘的微電影,作為當年金馬國際影展的開幕片,稱為金馬10+10。其中吳念真導演就是選擇李永豐曾經跟他提過的故事作為腳本,拍成《有家小店叫永久》。

 

相對於在新北市瑞芳山區長大的吳念真,李永豐是出生在南部嘉義靠海的小漁村的孩子。在李永豐口中的鄰居,不是虱目魚嫂、臭蝦嬸 ,就是烏魚嫂,反正整個庄頭都是海產。故事就從海產村的一家小雜貨店,店名就叫永久,這是當初開店的主人的名字。李永豐就是飾演永久商店的小開,不過這位小開既沒有名車可以開,也沒豪宅可以住。一天,李永豐開著國產車載著剛出院的李媽媽回到海產村,順道在村裡剛開幕的便利商店買了便當+瓶裝飲料作為當天的午餐。

這一款,我店裡嘛有。李媽媽抱怨地說。

母啊! 你店厚......,攏馬過期哩。李永豐邊說邊吃著國民便當。

接著,李永豐考量媽媽年事已高,而且剛剛出院,很想勸媽媽雜貨店別再做了。於是李永豐跟媽媽打賭,若三天之內,沒有人上門買東西,就把雜貨店收起來。

 

隔天早上,李媽媽一如往常開店做生意,只是今天起是跟兒子打賭的第一天,手上拿著雞毛毯子掃去商品上的灰塵,嘴裡跟著老伴的照片說著,「店是你開的,你要保佑我這次要贏。」

 

到底是李永豐贏了,還是李媽媽贏了,哪就請讀者上Youtube平台搜尋這段微電影,便知分曉。不過我倒是看過影片好幾次,之前也上過Google Map用過街景模式查看過溝這地方,一直找不到當初拍設微電影的小店確切位置。今天我就把車停在李媽媽的眼中釘那家便利商店附近,徒步去找永久商店

 

那家便利商店真的開在台17線及157縣道的交會口,只要沿著157縣道往過溝國中方向,路過便利商店,就會看到微電影中的那間永久商店的兩層樓房屋,一樓的鋁門及鐵皮還是跟電影場景一模一樣,只是電影裡的雜貨店在現實生活中早就不存在了。

IMG_0403.jpg

IMG_0405.jpg

IMG_0408.jpg

我沒有絲毫的失望,反倒我走進豐哥電影中的老家隔壁小店,點了一籠湯包及一碗虱目魚皮湯,親民的價格真材實料的餐點,充實了飢腸轆轆的靈魂。

DSC_0303.jpg

DSC_0306.jpg

DSC_0308.jpg

在過溝庄吃過午餐後,我還想吃個甜點,不是我要求特別多,因為在過溝國小附近有家豆花店在網路上瘋傳,當地限定、隱藏版美食,這怎麼可以錯過。我藉著Google Map定位,真的找到了過溝豆花店,不過最大的問題是:今天沒有營業! 簡直晴天霹靂。

DSC_0313.jpg

順道提及,在蕭麗紅所著《白水湖春夢》一書,內文提到的白水湖國校或是白水湖國小,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都不存在,最接近白水湖的村落,就是過溝庄。過溝國小已經創校99年,如果真如蕭麗紅所述的白水湖國小,真實世界裡應該是指過溝國小。

IMG_0410.jpg

李永豐冷知識

李永豐(196233日-),嘉義縣布袋鎮人,外號李美國,台灣劇場演員、編劇、導演。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以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文化資產與文化政策組。
1992年成立紙風車劇團,製作原創精緻的兒童舞臺劇。現任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紙風車劇團創意總監及藝術監督。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20/01/17)

 

洲南鹽場

離開過溝庄,我順著台17線往南行駛,在海港大道上看到洲南鹽場的標示。記得在跟著書本去旅行7.台南北門:阿嬤的肉粽,我也有拜訪過在台南北門的井仔腳瓦盤鹽田」,其實台灣早期在嘉義布袋與台南北門一帶都是產鹽的地區。

IMG_0423.jpg

相對於北門的井仔腳瓦盤鹽田,在布袋的洲南鹽場,名氣與規模都不如井仔腳瓦盤鹽田。這一天,我走進洲南鹽場,布袋嘴文化協會的人員熱情與我打招呼,事實上,我是鹽場唯一的訪客。在場務所的牆面上,繪製了曬鹽的過程:由海水引進場區,先經大蒸餾池、小蒸餾池,鹵缸,結晶池,鉅細靡遺的說明。我這次沒有因為趕著太陽西下,匆匆忙忙拍完照,趕赴下一個景點,今天可以慢慢讀著解說牌的文字。

IMG_0424.jpg

IMG_0442.jpg

IMG_0426.jpg

IMG_0428.jpg

IMG_0433.jpg

IMG_0436.jpg

IMG_0437.jpg

IMG_0439.jpg

 

布袋漁港

來到布袋漁港,是我今天行程的最後一站,也是因為蕭麗紅的一本書千江有水千江月》,這部作品在1980(民國69)風光拿下聯合報長篇小說獎,故事是描寫貞觀與大信兩人純純的愛情故事。

IMG_0457.jpg

千江有水千江月

貞觀是出生在嘉義布袋大戶人家的女孩,一天家族中的大男孩帶了一群弟妹在村內玩捉迷藏,最小的銀祥卻趁木工師傅不注意躲在村裡棺材店內的棺木內,送了命。原本歡歡喜喜的一家人少了最被長輩疼愛的小男孩,立刻陷入愁雲慘霧中。此刻,前廳裡來了遠從台北到訪的客人,那是貞觀的四嬸娘家的嫂子與侄子。四嬸的姪子,是位十五、六歲的中學生,趁著暑假來到嘉義布袋遊玩,名叫大信。那一天,正好是農曆七夕,大伙在五間房」搓湯圓,七夕圓不比冬至節的;冬至圓可鹹可甜,或包肉、放糖,甚至將其中部分染成紅色;七夕的卻只能是純白米糰,搓圓後,再以食指按出一個凹來,要給織女裝眼淚用的。」

 

大信是在台北城市裡長大的大男孩,連著幾天都是虱目魚,不管是魚鬆、魚粥、清湯、紅燒都少不了虱目魚。但在被虱目魚刺扎到喉嚨幾回後,大信開始懼怕起餐餐必見的虱目魚。一回,被魚刺真的扎進了喉嚨肉裡,一群人手忙腳亂幫忙把魚刺夾出來,就是不得要領,就看到一個大男生,坐在正廳中,眼紅流著淚。貞觀想著自小吃魚的經驗,想出了一個小偏方:用麥芽糖。在村裡的長輩手上討到一團黏呼呼的麥芽糖,一群人還圍著大信,窮著急。貞觀趁亂遞給表弟銀安,銀安順手傳給了大信,一口吞下後,果然好了。一時之間,卻沒人知道一根麥芽糖怎麼來的。其實,當事人大信心裡有數。

 

轉眼間,貞觀到了考大學的年紀,在大學聯考前夕,貞觀的父親在一次救火任務中,車輛在田裡翻覆,送到了省立嘉義醫院,最後還是藥石惘然。貞觀花了六年準備的大學聯考,卻是一場不能倒赴的考試。百日後,貞觀突然接到當年被魚刺噎到的那位大男孩大信的來信,安慰貞觀失怙之痛。

 

貞觀在聯考中失利後,沒選擇繼續升學,由大姨幫她在台南稽徵處找了份工作,臨時的文書雇員。貞觀的母親原本不希望貞觀離家工作,不過貞觀不希望她沒能繼續升學,也沒能工作分攤家計,那時貞觀的弟弟阿仲也在台南唸書,貞觀到台南工作的話,弟弟也有個依靠。就這樣貞觀與母親約定,就去台南工作直到阿仲高中畢業。一天,貞觀下班回來,桌上有封她的信,又是那位名叫大信的男生寫來的信。

大信哥哥是我的函授老師,都有一學期了......阿仲說。

 

為了感激大信費心地教導阿仲,貞觀立刻提筆回信。沒想到,幾天後,又收到大信的來信。至此,正值青春年華的兩人,開始有了密集的通信。

 

很快地,貞觀與母親的約定期到了,阿仲也順利考取第一志願,上台北念大學了,貞觀返回嘉義布袋。家中突然接到失蹤三十餘年大舅的消息。貞觀的大舅在日治時期,被日本人強徵調往南洋作戰,從此音訊全無,大舅身後留下大嬸及兩個兒子,守了漫長三十年。

 

原來貞觀的大舅,當年在南洋作戰並未客死異鄉,而是輾轉回到日本,並在日本結識日本姑娘結了婚,寫信回到家中希望能認祖歸宗。得知丈夫仍在世上的大嬸,卻不知如何是好。而貞觀與大信兩人間的感情,隨著大信入伍,有了變化.......

 

蕭麗紅的作品都是以台灣西南沿海一帶作為寫作背景,文章內保留了傳統閩南風俗,連自小在鄉村長大的我,藉著閱讀她的文章才能知曉這些典故,何謂五間房? 伸手仔? 七夕要吃圓仔。我很遺憾,直到人步入中年,我漸漸明白這些事理,早在數十年前,蕭麗紅就以她平實、洗鍊的文字記錄下來。我今天走訪嘉義東石、布袋等地方,最後一刻,站在布袋高跟鞋教堂前,讓海風理清我的思緒。

IMG_0475.jpg

IMG_0466.jpg

IMG_0470.jpg

每一位女子,都渴望披上婚紗,找到今世Mr. Right。在書裡,貞觀的大嬸盼了30年,終於盼到丈夫平安歸來,但是身旁卻多了位日本姑娘,等到長輩過世、小孩陸續成家,大嬸心向佛祖,上山修行。

IMG_0463.jpg

IMG_0478.jpg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千江有水千江月冷知識

書名出自《嘉泰普燈錄》(佛經)卷十八:「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布袋、東石都是我之前也曾造訪過,今天我拜讀完蕭麗紅女士的三部大作後,再走了一回,腦中滿滿都是書中提到的情節,讓這一趟旅程更豐富,也更有內涵。

 

時間接近傍晚,這一回我不再趕赴堤岸去看落日餘暉,而是驅車沿著台61南下,由北門接上台82快速道路,最後匯入國道1號,現在交通比以往便利許多。而我腦海想著:桂花巷中的高剔紅當初若沒有一手主導兒子辛惠池與沈碧樓的婚事,又一手把兩人硬生生地拆離,導致在辛惠池從日本學成歸國後再婚,絕不再讓母親插手他的婚姻並遠走中國上海、南京、台灣台北等地,直到高剔紅年事已高還是不願再回到林石港與母親同住,高剔紅的晚年會不會這麼淒涼;而在白水湖春夢中的黃鐵城,是不是作者隱喻現實生活中的台大數學系教授陳文成.......。最後千江有水千江月》,如果大信有把話跟貞觀說清楚,貞觀會不會為情所困,而看破紅塵.......

 

陳文成事件冷知識

陳文成(1950130日-198173日),臺灣臺北縣中和鄉(今新北市中和區)人,生於林口鄉(今新北市林口區),密西根大學博士,曾任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統計系助理教授,長期關心臺灣民主運動,捐助《美麗島雜誌》,而遭到國民黨政府迫害。1981年返臺,被警備總部約談,次日即被發現陳屍於臺灣大學研究生圖書館旁,被稱為陳文成命案或陳文成事件。

曾祖父陳應彬、祖父陳己同是板橋、中和一帶的知名大木匠師,專門修建廟宇,向稱地方望族。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20/02/07)

arrow
arrow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