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01.22

台南山上區有座淨水廠,我不只來過一次。20182月第一次前來時,發現步道上種滿的櫻花正在盛開,由於時間安排上太匆促,只能走馬看花匆匆離去;20192月,我又再次前來,但是這一回預留足夠的時間,但是櫻花凋謝了。2020年,配合春節提前到1月,我也把時間挪到1月,會不會讓我有機會看到開滿粉紅櫻花的歐式城堡?

 

台南水道淨水廠

由台20省道轉178縣道,彎進水道博物館對面的小路,我首先來到淨水廠區。這裡就是前幾次讓我扼腕的地方。我在路旁看到一大片太陽花海,讓我先停下車來。花海裡頭藏著兩隻大....老鼠,沒錯! 因應鼠年即將到來,園區裡開始擺放起應景的物品。

IMG_0546.jpg

IMG_0548.jpg

接著,我來到淨水廠的入口,沿著水池邊種植的櫻花已經盛開,小小粉色花朵掛在枝頭,也覺得小巧可愛。

IMG_0555.jpg

IMG_0552.jpg

IMG_0560.jpg

IMG_0561.jpg

 

在踏上189階步道前,還有一段路兩側都種滿的櫻花樹。不過,似乎是植株還小或是近年來南台灣的冬天不夠冷,花況實在不如預期,稀稀落落的,我必須要喬好角度才可以拍些可以騙人的照片。

IMG_0570.jpg

在走上階梯前,平台上有座紅磚建造的量水器室」。

IMG_0581.jpg

別以為量水器室前方空地是讓遊客爬樓梯前做暖身操用的,事實上,地底下可大有玄機,中間有兩條進水管,外側也有兩條出水管。

IMG_0584.jpg

不過淨水廠還沒到,今天最精采的一幕就是要爬上189階,上面有座歐式城堡。

IMG_0585.jpg

在階梯的盡頭,先大口喘氣後,就可以看到有三座Tiffany藍的大門就是淨水廠,用大型石材作為基底,看起來固若金湯,不少台南市民會選擇這裡拍婚紗,若取景角度適當,會讓人有置身歐洲的感覺。

IMG_0596.jpg

繞著淨水廠走一圈,是我每回來到淨水廠必做的功課。

IMG_0597.jpg

IMG_0595.jpg

大門正後方的淨水井,有三層的設計相當特別。

IMG_0613.jpg

IMG_0615.jpg

初春不只是櫻花的季節,在淨水廠大門的兩側也種滿了桂花,小小的黃花雖然不起眼,但是空氣中瀰漫的桂花香氣,會讓人不容忽視它的存在。

DSC_0191.jpg

淨水廠區冷知識

參觀淨水池需登上189階的淨水池步道才能到達,外觀為天然石材與仿石塊兩種組合而成之灰色建物,形制固若碉堡。淨水池兩側各有一座水質檢驗室,頂部覆土與植披,設有59座鑄鐵通氣管柱。

IMG_0602.jpg

IMG_0609.jpg

淨水池後方淨水井門上山牆中央有一圓形標誌,上有水泥切砌而成「南水」二字圖案,正是「臺南水道」標誌,為前來參觀的民眾,敘述著臺南水道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

 

量水器室位於淨水池步道前,外表為紅磚造建物,規模雖小,形式卻素樸高雅,室內原設有量水器,量測送水量,現已不復在。

 

淨水池內蝙蝠棲息,為維護蝙蝠生態不開放民眾入內,敬請見諒,戶外建築皆可參觀。

(資料來源:台南山上水道博物館官方網站,查詢日期:2020/01/26)

 

台南山上水道花園博物館

淨水廠區是不收門票的,而今天我還要到博物館區去參觀,之前博物館尚未整修完成,現在都已經完工並對外開放。

 

在大門立著三尊Q版造型的人形立牌,這三位可是台南水道建設的重要人物,由左至右分別是:威廉巴爾頓,濱野彌四郎及八田與一。其中濱野彌四郎對於台灣上、下水道的建設有重大貢獻,而台南人口中的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當時還只是學生身分參與台南水道建設計畫。

IMG_0649.jpg

IMG_0648.jpg

台南山上水道博物館冷知識

為了提供潔淨民生用水,改善衛生環境,1897年臺灣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威廉巴爾頓(W.K. Burton) 與其學生兼助手濱野彌四郎進行臺南地區的水源、水質的調查,於1912年開始建設臺南水道,以重力排水方式,提供臺南市區民生用水,工期共歷時10年,於1922年完工使用;1982年因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與潭頂淨水廠陸續完成而功成身退,見證日治時期衛生工程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臺灣自來水之父-威廉‧巴爾頓(1856~1899)

威廉•京恩蒙特•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英國蘇格蘭愛丁堡人。臺灣總督府於1896年延聘來臺擔任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與其學生濱野彌四郎在臺灣各地從事衛生及水道建設之調查工作。18971月巴爾頓在臺北水道水源地的探勘中不慎罹患瘧疾,經治療痊癒後仍奮力不懈進行臺北、基隆水道計畫之制定,1899年因肝病病逝於東京。因生前對臺灣水道重大貢獻,被譽為臺灣自來水之父。

都市的醫生-濱野彌四郎 (1869-1932)

日本千葉縣人,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學科。1896年隨老師巴爾頓來台灣擔任土木部技師。1899年巴爾頓因病返回東京治療,濱野則留在臺灣繼續上、下水道的建設,至1919年離臺為止,總計於臺灣奉獻23年,陸續完成基隆、臺北、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主要都市的水道計劃及建設,奠定臺灣現代化發展之基礎,居功厥偉。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 (1886-1942)

日本石川縣人,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學科。曾為濱野彌四郎屬下,參與臺南水道計劃,及其他地區的上、下水道工程。後來八田辭去臺灣總督府職務全心投入嘉南大圳工程,於1930年完工通水使用,而享有「嘉南大圳之父」的尊稱。

(資料來源:台南山上水道博物館官方網站,查詢日期:2020/01/26)

 

花園區

走進水道花園博物館,是一大片的花園綠地。聽說當初日本人在建設完台南水道後,在此處規劃了9洞的高爾夫球場。

IMG_0651.jpg

而現在博物館重新開放,將此地整理成戶外裝置藝術陳列區。休閒散步,很愜意。

IMG_0652.jpg

IMG_0653.jpg

IMG_0659.jpg

IMG_0668.jpg

在走進紅磚建築前,有座四方體的水泥掩體從地下冒出來,這是當時留下來的碉堡。日治時期,台南水道是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設,日方是派兵駐守的,因此博物館區內碉堡不只一座,待會還會看到。

IMG_0671.jpg

快濾池室

距離碉堡最近的建築,其實不是紅磚樓,因為這座建築是台灣光復後才增建的,雖然是採日式建築,卻是博物館區裡年紀最輕的一座,用於輔助快濾筒室過濾水質之用。

IMG_0770.jpg

快濾池室冷知識

二戰後因人口增加、用水量大增,日治時期水道設施不敷使用,臺灣自來水公司於1952年增建了-快濾池室。快濾池室是地下一層、地面一層之加強磚造建築,外牆淺綠裝修拉毛處理形成特殊質感,屋架則為典型純木造正同柱式桁架,地下層目前還保留完整快濾池管線。其功用是使用砂粒、礦石等粒狀濾料,對原水進行快速過濾,以便截留水中懸浮固體、細菌、微生物等雜質,完成過濾程序產生淨水。

(資料來源:台南山上水道博物館官方網站,查詢日期:2020/01/26)

 

快濾筒室

接下去,我當然要去快濾筒室瞧一瞧在日治時期,自來水是如何過濾的。

IMG_0708.jpg

當我走進時,剛好遇上園區的解說員的定時導覽,於是我搭上順風車,聽聽現場導覽解說。隨著解說員來到一具銀白色渦輪推進器前。

這就是場內14個桶子內的重要零件,當原水注入到桶子內,這具類似螺旋槳就會開始旋轉,讓水產生攪動,上沖下洗,......解說員配合手勢賣力地說著,而渦輪推進器後方的螢幕也用生動的動畫模擬原水在桶中的情形。

IMG_0711.jpg

而我的目光卻無法停在那具渦輪推進器前,因為整個廠房的木架構實在太美了,這讓我立刻想起201912月我曾經造訪台南地院舊址,也就是台南美術館對面的舊地方法院,屋頂也是採用同樣的木造結構,我還記得當天幫我導覽的大哥,特別說明這是馬薩式屋頂(Mansard roof) ,是一種五角形桁架構,不僅支撐力夠強壯,還留下屋頂下方足夠的空間供維修使用。那天,我順道去台南地院走了一回貓道」。

馬薩式屋頂盛行於19世紀中葉,法國拿破崙三世在巴黎重建大型公共建設廣為採用,台灣到了20世紀初期公共建設也採用這項設計,不過大多數的資料中僅提及馬薩式屋頂與力學結構、綠建築的通風等功能,卻不知馬薩式屋頂的設計還與財產稅的課徵有關,[法國的]財產稅經常依房屋的房間數來課徵,因此二、三樓的房間和一樓的房間必須課稅,但假如在三樓蓋馬薩式屋頂,這些房間就會視為頂樓的一部分,不用課稅。(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艾里士(Charles D. Ellis),《投資的奧義:5個簡易法則喚醒你的致富基因》,財信出版,pp52)

IMG_0715.jpg

IMG_0724.jpg

園區解說員還提到,連接14個快濾筒是地板底下黑色大鐵管,這些都是日治時期鑄鐵做成的,重量非常重。解說員,還以廚房中的鑄鐵鍋做為比喻,如果你可以用鑄鐵鍋甩鍋,那你的腕力、臂力一定非比尋常。此話一出,引來在場遊客一陣大笑。

IMG_0723.jpg

快濾筒室冷知識

快濾筒室建於日治時期,主量體為磚造承重牆結構系統的廣間型建築,外側設有扶壁柱增加牆體抗震力。挑高屋頂上的木桁架跨度高達16.3公尺,因此在水平橫樑中間以鋼索增加抗拉力;屋頂挑高是為了排除室內機具所產生的熱氣,除了兩側開了多面窗戶排氣外,屋架則採用太子樓的設計,利用浮力通風原理將熱空氣往室外排出。

快濾筒室主要分為三個區域,包括:中央擺設快濾筒機具的濾過器室、側邊的化學加藥室及後方的試驗室、暗房、消毒室、辦公室等空間。

原水先進入化學加藥室淨水,包括:製造及添加硫酸礬土、蘇打溶液以去除水中細小雜質和微生物。加藥後的原水再輸送至快濾筒室,將水進一步經由濾材過濾潔淨,才輸送到送出唧筒室。

(資料來源:台南山上水道博物館官方網站,查詢日期:2020/01/26)

 

辦公室

快濾筒室也連接到當時辦公室,現在辦公室保留了當時存放化學品、實驗燒瓶等器具的木製櫥櫃,令人有股思古之幽情。

IMG_0731.jpg

IMG_0733.jpg

IMG_0736.jpg

IMG_0740.jpg

我由辦公室這一側走出紅磚樓,外頭是整片草坪,由外頭回望我參觀的快濾筒室及辦公室,很明顯地,快濾筒室外頭還刻意加上灰白水泥支撐架還刻意把屋頂架高通風,還記得嗎? 剛剛在14個快濾筒間都沒看到有隔間牆或是柱子,外牆就是支撐壁,想必當年建築師已經考量到這些細節。

IMG_0742.jpg

IMG_0748.jpg

還有個很有趣的發現,我在辦公室這一側發現牆上刻意留下一個圓洞,一般人的身高是無法碰觸的位置,很好奇? 這是有何功能。

IMG_0743.jpg

IMG_0744.jpg

當然我在草地上還發現了另一座由地下冒出頭的碉堡。真好奇,當初設置在台南水道四周圍的碉堡,地底下是否有秘密坑道可以相互溝通。

IMG_0749.jpg

送出唧筒室

在博物館區唯一一棟三層高的紅磚樓,就是送出唧筒室。原水經過快濾筒室處理過後的清水,便送到這裡,送出唧筒室裡有四具大型的泵浦負責把清水送到我今天的第一站淨水廠區,那座山上的歐式城堡。然後,藉由自然流下法,將清水送至台南市區。

IMG_0676.jpg

IMG_0680.jpg

IMG_0722.jpg

展覽室裡提供水旅程光影秀」,讓遊客體驗水資源如何運用,此刻有位小男孩正玩得不亦樂乎。

IMG_0683.jpg

IMG_0688.jpg

IMG_0690.jpg

IMG_0691.jpg

IMG_0695.jpg

IMG_0696.jpg

送出唧筒室冷知識

送出唧筒室於1922年啟用,主體結構由內側磚牆與外側鋼筋混凝土柱樑框架構成,柱樑框架節點擴大斷面增加剛度,也因此形成了建築外觀的最大特色。上方木桁架為正同柱式桁架,抗拉之吊鞍構件以鋼棒取代常見之木料,並設有維修用天車軌道,內側牆體與立柱多處可見有提升結構強度、韌度之補強鐵板。

整體空間除了主要的唧筒室之外,還包括:設備維修室、凝氣室、火力發電室及變壓器室等,此為提供唧筒機動力的相關設備。

唧筒室內有4組唧筒機,由濾過器室快濾後的清水,會先匯集到北面的第二唧筒井進行水量調節,之後藉由此處的唧筒機,將水輸送至地勢較高的淨水池區。

(資料來源:台南山上水道博物館官方網站,查詢日期:2020/01/26)

 

台南山上水道博物館自1922年啟用迄今即將走過一百個年頭,園區裡的各設施現在都作為展覽之用,但是園區外的曾文溪取水口及沉澱池(不在博物館範圍),台灣自來水公司迄今仍在使用中。

 

在辦公室草坪前方,有座濱野彌四郎的銅像,這是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先生親手雕塑,讓來到博物館參觀的後人可以緬懷濱野先生當年的重大貢獻。

IMG_0773.jpg

 

台南山上區:一點也不山上

台南山上區,雖然以「山上」為行政區名,然而全區有三分之二屬於平原地形,只有三分之一屬於丘陵地,而行政區內最高也只有海拔三百公尺,就連台南市的最高峰大凍山(Let's go hiking 78. 台南白河大凍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也不在這裡。會稱為「山上」,是因為這裡原是平埔族西拉雅族新港社的遷徙地之一,舊名「山仔頂」,而在日治時期繼續沿用此一稱呼。

IMG_0796.jpg

IMG_0797.jpg

而在台南山上水道博物館附近,還有一座天后宮,與大家所熟知的天上聖母是「林默娘」不同,這座天后宮主祀玉二聖母,相傳是開漳聖王陳元光之女「陳懷玉」,而玉二聖母是跟隨國姓爺鄭成功渡海來台,隨著駐軍來到山仔頂屯墾。

IMG_0789.jpg

IMG_0783.jpg

arrow
arrow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