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03.04

離開林初埤木棉道(跟著書本去旅行 31. 台南白河: 紅紅的花 開滿了木棉道),我在白河的行程還沒結束,我沿著172縣道穿過國道3號,進入關子嶺地區,這是我今年第二度來到關子嶺,20201月總統大選那天,我投完票後也驅車來到關子嶺,那天是為了攀登台南市第一高峰:大凍山步道來的(Let's go hiking 78. 台南白河大凍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而今天,我在仙草埔轉向縣道172乙。

 

12:40PM 火山碧雲寺

距離白河市區大約半小時的車程,我來到半山腰的一座百年古剎:火山碧雲寺。雖然先前不只一次造訪台南白河區,不過火山碧雲寺還真的是頭一次來,第一回聽到碧雲寺也是從跑友蔣公口中得知,相傳碧雲寺供俸的觀音佛祖是全台最早。

 

我把車停在廟前的停車場,廟前方可以俯瞰四周秀麗的山景,環境相當清幽。

IMG_0853.jpg

碧雲寺的山門採用白色系閩南式建築,顯得別緻典雅,而一般廟宇前方的一對石獅子這裡也有,不過這一對笑口常開的石獅,別地方可不見得看的到。

IMG_0855.jpg

今天似乎廟裡有活動,廟埕鑼鼓喧天,山門外鞭炮響徹雲霄。訪客似乎是來自高雄內門區,對了! 高雄內門紫竹寺也是主祀觀音佛祖的廟宇(詳 跟著書本去旅行 34. 高雄內門:七星墬地),主人家有乩童、師公(道士)負責接待,來客也帶來花鼓陣等陣頭,規模小,但不失古禮。

IMG_0858.jpg

IMG_0859.jpg

IMG_0860.jpg

IMG_0861.jpg

IMG_0865.jpg

 

火山碧雲寺冷知識

碧雲寺座落於山靈水秀的台南縣關仔嶺半山腰中,坐東向西,背倚秀麗的枕頭山,面迎廣闊的嘉南平原,附近林木茂盛;四周碧綠青翠,雲煙縹緲,「水火同源」與本寺同屬一脈源,地下蘊涵豐富之天然氣,故名「火山碧雲寺」。本寺在宗教的莊嚴氣氛中,並兼具賞心悅目的詩情畫意,是全台一處得天獨厚的靈山勝境,更是修行者參禪悟道的好地方。
清康熙四十年( 西元1701),第一代開山祖師釋應祥,由福建省泉州府名剎開元寺奉請一尊觀音佛祖聖像,渡海來台,從竹仔港( 今高雄縣永安鄉)登陸上岸,隨後寄居於阿公店(今高雄縣岡山鎮),數月後為了尋找更適合參禪悟道的環境,再奉迎觀音佛祖遍遊南部各大叢林,最後於枕頭山下(今台南縣白河鎮仙草埔)暫且落腳。時光荏冉,歲月如梭,如此過了數年,由於應祥師通徹孔孟之學及勘輿之術,發現於枕頭山南麓半山腰有一處「半壁吊燈火」之靈穴更適合靈修參禪;應祥師遂獨自帶著觀音佛祖上山,披荊斬棘,草建茅堂,即為為本寺之前身。

嘉慶三年(西元1803),有安溪、土庫、番社(今東山鄉)儒生林啟邦等八位,因仰慕應祥師學養品德,而與一書僮前往拜師苦讀。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前往福州趕考,連書僮九人皆應試登科,九人感佩觀音靈佑,於是合資大銀千兩,購買當時師徒所開墾的田地(俗稱九股仔,今碧雲公園),捐作寺產,並於嘉慶十三年(西元1808)正式興建寺廟,稱為碧雲寺。

本寺大部份建物構造仍保存閩南及日式混合風格,其洗石子的大量使用是一大特色,正殿及山門之剪粘、泥塑極具地方色彩,最引人注目的是山門外的一對笑獅。民國三十八年,住持霖淨法師、明淨法師率眾擴建清虛宮(天公廟 ),至四十三年完工;先總統 蔣公曾親臨獻香,並蒙賜匾額「凌霄寶殿」,為本寺帶來無限殊榮。

(資料來源:火山碧雲寺官方網站,查詢日期:2020/03/05)

 

12:52PM碧雲火泉步道

我今天的目的是爬枕頭山,就是碧雲寺後方的那座山。我往廟後方走去,在三樓的三寶殿旁,有座指標寫著「碧雲寺登山步道」,入口石碑改成「碧雲火泉步道」,都跟我要找的枕頭山登山步道不太一樣。

IMG_0869.jpg

IMG_0870.jpg

IMG_0871.jpg

沒關係,現在科技發達,我立刻上網下載GPX軌跡圖,我要找的枕頭山登山步道的入口可從「水火同源」這一邊進入。上回去看水火同源,也大概迄今有20年了吧,不知「火花了沒?(台語,火熄了沒的意思),順道去看看吧!

IMG_0872.jpg

碧雲火泉步道,幾乎走在林間步道,雖然我在初春時間來走這條步道,不過現在南台灣不用到五、六月,在三月初中午時刻氣溫也動輒會到30度,而今天走在林下步道卻感覺特別涼爽。

IMG_0875.jpg

IMG_0877.jpg

01:20PM 水火同源

水火同源就在縣道172乙道路旁,不過要真的看到水火同源景觀還需要走下木棧道,才看的到。

IMG_0880.jpg

過了20年,水火同源依然存在,不過四周地貌有相當大的變化,以前就只是水泥地面鋪平,假日會有不少攤販聚集,現在市政府鋪上木製圍籬,攤販也集中一區方便管理,公廁也變得乾淨清潔。

IMG_0881.jpg

IMG_0885.jpg

在水火同源旁邊,有顆很有趣的樹,樹枝長滿超大顆的「落花生」。有人從地上撿起落在平台的果實,笑著說:「你看我撿到一顆『地瓜』。」我當作長在樹上的落花生,有人認作為地瓜,就是沒人知道這棵樹的真實身分。

IMG_0882.jpg

水火同源冷知識
水火同源位於台南縣枕頭山西南方,於碧雲寺東南方約一公里處,由於地質構造特殊,崖壁有天然氣冒出,點燃後火焰永不熄滅,而崖壁隙縫同時又有泉水涌流,於是形成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的特殊景觀,被稱為台南縣八景之一。
這種天然的特殊景觀,打破了水火不相容的大自然定律,也吸引了眾多旅客特地前來參觀,想看看這個傳說中的水火共容奇景。傳說中在遠古時代,火龍與水虎兩獸相爭、大打出手,結果兩敗俱傷,火龍化為火,水虎變成泉水,成為今天看到的奇景。。

(資料來源:火山碧雲寺官方網站,查詢日期:2020/03/05)

 

01:26PM 枕頭山步道

我再走回剛剛的碧雲火泉步道,在水火同源這一側的入口處,豎立一張關子嶺步道系統圖,上頭清楚標示出枕頭山步道的路線,入口就在碧雲火泉步道靠近水火同源附近。

IMG_0888.jpg

我沿著剛剛的路跡逆向走,果真在步道上頭有處叉路,從碧雲寺走過來的方向,如果沒有在路口停留,其實不容易注意到還有條叉路。

IMG_0889.jpg

往枕頭山的步道,路徑還算清楚但是比起碧雲火泉步道似乎走過的人更少。我跟著感覺走,遠遠地我似乎聽見人的交談聲,我撥開步道上的蜘蛛網,我真的沒聽錯,我走入了一家東山咖啡館的庭院裡,剛剛聽見的人聲就是在店家裡消費的顧客。

IMG_0890.jpg

我不明究理地怎麼會走到馬路上,拿出手機的GPX軌跡圖確認一下我現在的位置,與山友粉圓妹上傳的軌跡圖有點差異,應該又是該轉彎又錯過,不過山友的軌跡圖最後也是接上雲萊山莊庭園景觀咖啡館後方的道路,其實兩者是差不多的。路口也立有指標,那就踢馬路上去找枕頭山吧!

IMG_0892.jpg

IMG_0894.jpg

01:46PM 電視轉播台

馬路會經過電視轉播台,剛剛在火山碧雲寺停車場前,也會看到山的背面被插了幾根天線。

IMG_0896.jpg

IMG_0897.jpg

01:49PM 枕頭山觀景台

過了轉播台後,道路的盡頭就是枕頭山觀景台。今天空氣品質不佳,山下的仙草埔聚落都陷在朦朧中。

IMG_0898.jpg

IMG_0900.jpg

枕頭山登山步道的難度不高,不過行車時間就比爬山還長。有人在假日不想出門,就會跟別人說,假日在家爬「枕頭山」,今天我真的身體力行來到台南白河爬了枕頭山,體驗到開車比爬山還累的行程。

 

枕頭山冷知識

古稱「玉案山」,又名「玉枕山」,從白河方向眺望,山形似枕頭。地質由石灰岩體組成,日據時期因開採石灰岩礦,以及經年雨水沖刷,造成崖面呈現三條明顯的沖刷痕跡,又稱「三條龍」,形成自然的雄偉景觀。

(資料來源:健行筆記,查詢日期:2020/03/09)

 

02:23PM下山

原本想沿著上山的路徑下山,不過在觀景台旁邊的指標,告訴我可以往前行也可以回到碧雲寺,我用手機的GPS再確認一次,的確山友粉圓妹也是走這條路徑下山。

IMG_0904.jpg

IMG_0905.jpg

出門前氣象預報提到,今天氣溫會有變化,但是今天早上我在白河林初埤及市區都沒感覺到有任何的不同,不過到了下午,時間接近下午2點,氣溫理應跟中午差不多,但是現在我已經感覺到溫度直直落,我必須要趕緊回到碧雲寺,我隨身的背包只帶著一瓶礦泉水。

 

在下山的路徑很明顯,不過有幾處路徑有叉路,還是要留意。在枕頭山標示牌,是第一個岔路,記得要走標示牌正對面那條路徑下山,而不是標示牌旁邊的那條,山友粉圓妹的GPX軌跡圖顯示她當時也走錯路徑。

IMG_0908.jpg

IMG_0909.jpg

IMG_0911.jpg

接著,會經過一間小巧的土地公廟,廟前折回及右側都各有一條路徑,我選擇路過土地公廟那條路徑,路徑比較大且比較明顯,大約10分鐘的路程就會走到柏油路上。

IMG_0914.jpg

IMG_0915.jpg

柏油路就是縣道172乙,再走回碧雲寺又踢一次馬路。

IMG_0918.jpg

IMG_0920.jpg

不過,下山這條路徑比起上山感覺更多了點野趣,現在全球都在防治新冠肺炎(Coronavirus),在台灣防疫要「順時中」,登枕頭山也要「順時鐘」走比較有趣!

 

出米洞:切記別貪心

回到碧雲寺,稍早前來進香的團體已經離開,碧雲寺回復到原本恬靜的氛圍。

DSC_0321.jpg

DSC_0325.jpg

我在山門旁邊發現了出米洞,這是碧雲寺最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切記別貪心,兩小時輕鬆爬完枕頭山,別貪心! 可以回家了。

DSC_0322.jpg

出米洞冷知識
出米洞就在山門南側外面,兩塊岩石夾縫底下的一個小洞。相傳從前出米洞會自動漏出米來,恰巧是夠寺中使用,後來有位貪心人偷挖了一整晚並將米佔為已有,從此出米洞就不再出米了。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切勿太貪心。

(資料來源:碧雲寺解說牌)

arrow
arrow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