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1/03/16

台東車站 ----> 瑞源車站 ----> 豐田車站 ----> 志學車站 ----> 花蓮車站(宿: 窩二樓青年旅館)

一早,06:30就站在台東車站外頭。我可沒忘了,我現在人在太陽升起的地方。

DSC_1073.jpg

DSC_1074.jpg

DSC_1075.jpg

我搭上06:53藍白拖區間車,離開台東車站。

DSC_1081.jpg

山里車站

大約07:01,列車經過山里車站。我在車窗裡仔細地看著在劉克襄 11元的鐵道旅行》書中被稱為「傳說中,到不了的車站」,不管我在2012年曾經在這裡度過一夜,遇到帶著布質鐵道地圖的旅人,還是在劉克襄的書中,都提到這個車站都即將被廢站。不過,可喜的是到了2021年時,這個車站依然矗立在原處,除了外觀重新漆上純白油漆,本體並沒太多改變。而在車站旁的民宿早已搬走,這一點讓我少了下車的動因。

DSC_1083.jpg

瑞源車站,二層坪水橋

我在07:17AM 抵達瑞源車站。

DSC_1091.jpg

車站外頭層層相疊的山巒,開始讓我對今天第一個行程充滿想像空間。一個非預期中的景點,會讓我有什麼發現,我也很期待。

DSC_1092.jpg

DSC_1095.jpg

走過月台與車站的地下道,掛滿了附近小學生的繪畫作品。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一幅, 最後的審判貓咪版」,畫中的人類被鐵鍊拴住脖子,像動物一樣用四肢行走,而貓咪化身為審判官為人類在生前的所作所為做出裁判。畫面線條粗曠很有畢卡索的味道,主題也很有創意。

DSC_1096.jpg

DSC_1097.jpg

瑞源車站旁邊就是瑞源村,一早我來到村內,幾乎看不到趕著上班上課的居民,連做生意的店家也寥寥可數,在這裡我可沒期待會看到小7。不過,我沒閒晃太久,就看到電線杆上的指示牌。

DSC_1102.jpg

DSC_1105.jpg

DSC_1106.jpg

依照指示牌指引的方向,往東穿越平交道,迎向我的除了早晨耀眼的陽光外,還有一畝畝翠綠色的稻田。這裡田園風光不遜於台東池上,蜿蜒的道路向山邊伸展,少了電線桿的干擾。

DSC_1109.jpg

DSC_1110.jpg

DSC_1113.jpg

DSC_1115.jpg

DSC_1117.jpg

接著我在道路旁邊,發現了水道橋。紅色磚造的水道橋,大約一個人高,伏在道路旁。正當我高興地在一旁拍照,我才注意到有位拖著行李箱的大姊,從我身邊走過。

你是這裡人嗎? 大姊拉下口罩對我說。

不是,我是來這裡旅遊的。我是第一次來瑞源。我說,此刻我才注意到大姊是跟我搭同班車在瑞源站下車的旅客。

「這就是二層坪水橋吧。」我接著問大姊。

「對啊,這是二層坪水橋。過年的時候,四周農地都會種波斯菊作為綠肥,過年期間剛好開花,那時人超多的。很多人從台北....開車來這裡,這裡塞爆了。」大姊邊喘氣邊跟我說。

「這裡真的很漂亮,我以前都不知道。」我說

「其實,瑞源真的可以排一整天,.......」大姊一連說了好幾個可以探險的地方。

DSC_1118.jpg

DSC_1121.jpg

DSC_1126.jpg

DSC_1129.jpg

DSC_1169.jpg

後來,我才知道大姊是當地人,就住在水橋的旁邊,今天剛好回家來,不過她似乎還有重要的事情等她回去處理,才走得急急忙忙的,加上又遇上我這個陌生人又聊上幾句,讓她後來幾乎是用小跑步地趕回家。

 

頭一回看到瑞源二層坪水橋,立刻讓我想起2019年我在西班牙賽哥維亞看到的水道橋(2019年春 西班牙聖雅各之路:魔鬼蓋的水道,Segovia賽哥維亞)。瑞源二層坪水橋規模迷你點,就當作是縮小版的水道橋就好。不過有別於賽哥維亞的水道橋是作為飲用水的取水道外加有魔鬼蓋的水道橋傳說,而瑞源的二層坪水橋是灌溉用途且靜靜地處在偏遠的小村落裡。

DSC_1172.jpg

在瑞源站,原本預計只停留一班車的時間,也就是我會搭下一班區間車離開,不過聽到熱心的大姊介紹,而且東部的空氣如此清新,風景如畫,讓我把列車時刻表又往下挪了一班。大姊告訴我,可以繞道水橋的北邊一點,那邊還有一條與水橋平行的道路,可以從另一邊拍矗立在稻田裡的紅色二層坪水橋,畫面相當優美。

DSC_1197.jpg

DSC_1201.jpg

我在田邊看到有一處搭建成的觀景平台,有位婦人認真地在畫紙上畫出水橋,我的出現似乎沒對婦人造成困擾,她認真地畫著水彩畫。

DSC_1174.jpg

在瑞源繞了一大圈,真的發現東部不缺水,連水稻田裡的水也源源不絕流著。偶而,從天上回飛下來幾隻候鳥,在田裡覓食,又飛走。

DSC_1181.jpg

DSC_1195.jpg

DSC_1196.jpg

回程,我在路旁發現一棵芒果樹,我小心地留意四處無人,趕緊幫這顆樹標記為:艾迪樹。與池上的金城武樹,有異曲同工之妙。

DSC_1208.jpg

DSC_1211.jpg

回到瑞源車站,差一點讓我趕不上09:25AM區間車。這一次,我要作大躍進直達花蓮縣豐田車站。

DSC_1224.jpg

DSC_1228.jpg

 

豐田車站,Toyota station?

我在12:01才抵達豐田站。在月台上,我刻意把豐田站的站牌拍下來,就是要確定豐田」的英文站名為何不是Toyota

DSC_1239.jpg

DSC_1243.jpg

DSC_1244.jpg

DSC_1246.jpg

走出車站,看到一棟造型優美的平房建築近鄰車站,這原本鐵路局的風鼓斗式房舍,在當地交流協會奔走下得以保存下來,現在是社區小朋友交流平台也是二手市集,稱為五味屋。不過今天,我抵達時並沒有營業,可能還沒到下課時間,小朋友都還在上課。

DSC_1253.jpg

DSC_1248.jpg

不要說我在五味屋前沒遇上什麼人,就連我走在豐田村內的道路上,也幾乎沒遇上幾輛車。反倒,我發現村里不少民宅上都畫上壁畫。

DSC_1250.jpg

DSC_1255.jpg

DSC_1256.jpg

DSC_1258.jpg

有的利用長條屋型,畫上復古的藍皮列車,巧妙地把民宅的窗戶融在車廂中。

DSC_1262.jpg

而豬肉攤的店家外牆上,就把早期攤位上生意熱絡的情況給畫上去。

DSC_1279.jpg

DSC_1280.jpg

開雜貨店的外牆,就是把店裡的擺設畫在牆上。

DSC_1281.jpg

DSC_1282.jpg

有民宅沒做生意,就把曬菸葉的景象畫出來。

DSC_1284.jpg

在村內到處閒晃之餘,我無意間發現一戶民宅種的櫻花正在盛開中。今年沒機會去日本賞櫻,就在台灣豐田村賞櫻花吧。

DSC_1266.jpg

DSC_1268.jpg

DSC_1270.jpg

另外,我還在民宅前發現一個有趣的東西。幾乎家家戶戶前我都見到一個木質酒桶,像是某家連鎖酒商的標誌,有的上頭還加上一座風車,看起來是民宅的信箱,超有趣的。

DSC_1271.jpg

DSC_1272.jpg

碧蓮寺

第一回來到人家的地盤,說什麼也要來當地的大廟參拜一下。碧蓮寺,就是豐田村的信仰中心,在日治時期是豐田神社的所在地。

DSC_1286.jpg

DSC_1288.jpg

DSC_1289.jpg

既然來到日治時期神社遺址,就一定會看到鳥居,很難得的是豐田神社的日式狛犬還保存至今,今日在鳥居下方的狛犬是重建的,但是原本神社的狛犬移往碧蓮寺外頭。新舊狛犬外型幾乎一模一樣,在台灣現在還能見到日治時期的物品,真的很高興。

 

DSC_1292.jpg

 

 

 

 

狛犬冷知識

狛犬(こまいぬ)是種非現實世界的動物,為守護神明的「差使」,外觀看起來像獅子或是狗犬。在神社和寺院的入口或本殿前,會左右放置2匹狛犬像,通常2隻會面對面放置。 一般正對狛犬,右邊的狛犬嘴巴是張著的,左邊的則為閉著。張著嘴巴的稱為「阿形(あぎょう)」,閉著嘴的為「吽形(うんぎょう)」。

(資料來源:MATCHA 【日本小百科】「狛犬(こまいぬ)」& 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21/05/08)

 

由鳥居通往碧蓮寺的道路,就是原本日治時期豐田神社的參拜道

DSC_1291.jpg

另外豐田神社的石燈籠,現在還見的到。

DSC_1293.jpg

DSC_1294.jpg

在豐田神社的基座上,現在是一座閩南風格的廟宇,就是碧蓮寺,主祀釋迦牟尼佛。不過廟前有一對日治時期留下來的狛犬,還有一對中國傳統的石獅子,台日文化完美融合。

DSC_1299.jpg

DSC_1300.jpg

DSC_1301.jpg

DSC_1302.jpg

碧蓮寺冷知識

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設立的第二座官營移民村,於明治43年(1910)日本人選定在豐田這一片原野開村,隔年設立豐田「移民指導所」,大正元年(1912)豐田村正要為移民村建設作準備,就遇上大颱風,因為材料、人力不足,使建設進度落後,直至大正2年(1913)臺灣總督府招募日本移民179戶,866人入墾豐田,正式成立「豐田村」。

豐田神社於大正4年(191565日鎮座,社格為無格社,祭神為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戰後,當地居民將豐田神社改為碧蓮寺,同時改奉祀釋迦牟尼佛,也使得碧蓮寺成為豐田三村的信仰中心。
碧蓮寺原本沿用日本時代豐田神社之建築,後來毀於民國47年的溫妮颱風。目前仍保留鳥居一座、石燈籠數座、狛犬一對及參拜道,另外還有一座由第18任臺灣總督長谷川清之「開村三十周年記念碑」、水井等日治時期的古蹟。

(資料來源:花蓮縣文化局,豐田神社參道與遺構。查詢日期:2021/05/08)

 

要離開碧蓮寺,我還注意到寺廟廣場外側,還設有洗手台,依照台灣廟宇的設計洗手台都在本殿四周,但碧蓮寺的洗手台離本殿太遠,我猜想這應該是原本神社的御手洗的地方。

DSC_1304.jpg

大阪式菸樓

我在Google Map上還看到豐田村有座菸樓,台灣光復初期,豐田也曾經種植過菸葉。我好奇地在村裡,拿著手機到處找尋菸樓的位置。

年輕人,你在找什麼? 雜貨店裡兩位大哥正在泡茶,對著我喊。

我在找菸樓,豐田有菸樓對吧。我說。

有啊,不過現在都沒人用了,已經變廢墟了,有人在那裡堆放不少建材。你只要從.......大哥熱心地告訴我如何去菸樓。

 

我後來真的找到.......建材堆放地,至於原本的菸樓,已經從外觀看不出來了,心裡有著不小的遺憾。

DSC_1320.jpg

DSC_1321.jpg

豐田什錦麵,填飽了我的胃

在我要離開豐田前,我想要吃點東西。但是,我剛剛已經把大半個豐田村都走遍了,幾乎沒看到有餐飲店。只好再度求助Google大神,此刻我才發現,現在豐田村較為熱鬧或說現代化商店(如小7)較多的地方是在靠台9這一側。

 

我必須要穿過一個地下道,才會到台9線上。此刻我終於明白,花蓮豐田站,距離花蓮市區不遠,我在2012年單車環島時,曾經把這地方列入來訪的景點,但是直到當天我人都已經抵達玉里吃玉里麵才想起來,豐田在哪裡? 因為豐田站根本不在台9線上,而是要彎進小路才會到。那天我根本沿著台9線飆風,幾乎沒停車,早過了豐田村自己都不自知。

 

我找到一家小店,點了一碗什錦麵。豐富的配料,瞬間溫暖了我的胃。吃飽後,我要搭下一班列車,前進志學車站。一個我從未來過的小站,去造訪一所國立大學。

DSC_1326.jpg

DSC_1329.jpg

志學車站

我搭上14:16莒光號列車,屁股都還沒坐熱,14:33就抵達志學站。

DSC_1336.jpg

志學站,算是小小站,車站站體是花東地區制式規格,是少數沒有配合「花東新車站運動」計畫做改建的車站,簡單俐落的線條卻意外成為它的特色。

DSC_1341.jpg

DSC_1343.jpg

DSC_1346.jpg

我走下車站,穿過台9線取西行,前往東華大學,而這條路就稱為志學路。兩側商店不外乎是小食堂、超級市場,有時從店家的密集程度就可以感受到鄰近這所大學辦學成績的優劣。

DSC_1345.jpg

DSC_1347.jpg

東華大學,最有歐洲風的國立大學

志學路的盡頭就是東華大學。

DSC_1348.jpg

走進花東縱谷裡的學術殿堂,就發現有兩座棒球場就蓋在大門口旁,再往裡頭走一點,還有一座游泳池。超大的校區,根本看不到圍牆;事實上,東華大學根本沒有圍牆。

DSC_1352.jpg

DSC_1353.jpg

明明走進東華大學已經半小時,卻找不到任何一棟教室,讓我非得拿出手機,以免我被困在時空當中。藉著GPS引導,我找到了化學系館、工程系館、育成中心。

DSC_1357.jpg

DSC_1358.jpg

DSC_1359.jpg

DSC_1360.jpg

越過一座橋樑,我終於發現在網路上所看到湖邊的歐式建築。今天雲層有點厚,不過還是覺得這所學校真的很美。很難想像,當初在1994年東華大學剛成立時,一路篳路藍縷,從無到有,由原本的甘蔗田與芒花叢裡,把學校給蓋出來。我還想起,東華大學成立時,也就是在1994年左右,我還在台北讀大學,那時有位學長選讀東華大學研究所,那時不少人(包含我在內)都不看好東華大學的辦學品質,只覺得那位學長為了晚點服兵役,才選擇東華大學。然而,過了這麼多年,學長現在發展如何,我無從得知,但是唯一肯定的是東華大學依然存在,秀麗的學校風景也吸引了不少學子來到台灣東部就學,反觀在台灣西部的大學不時傳出停招訊息,縱使是國立大學也面臨學生人數驟減的問題。

DSC_1363.jpg

DSC_1365.jpg

DSC_1367.jpg

DSC_1376.jpg

DSC_1383.jpg

DSC_1386.jpg

DSC_1387.jpg

DSC_1392.jpg

我在東華大學停留了1.5小時,準備搭乘17:46前往今晚的下榻地:花蓮市。

DSC_1381.jpg

國立東華大學冷知識

國立東華大學為東臺灣第一座綜合型大學,在綠野田疇中建立起校園,主校區以打造柏克萊大學哈斯商學院著名,也是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的後現代主義建築之父查理摩爾(Charles W. Moore)擎畫之設計藍圖,融合其他建築師的設計,創造出具人工河道與湖泊的校園,成為現今學校的景觀。主校區基本依座北朝南設計,惟中軸線由北略向西偏約20°而至南略向東偏約20°,以避免太陽東西向之直射。如今校園的新建築都需要接受當時所制定的規範,建構一個具整體性的校園環境;而塔狀建築也成為了東華主校區建築所共有的特點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21/05/10)

arrow
arrow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