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普羅民遮城後,以尼德蘭人長官的別墅「瑯嶠別館」為住所,位置就位於現今的開元禪寺。
1680年,鄭成功的長子鄭經,歷經七年反攻大陸戰爭,最後徒勞無功,在瑯嶠別館所在地修整為「北園別館」,作為奉養母親董氏之所。不過隔年鄭經便病危,三日後發生明鄭時期第二次政變,鄭經的長子鄭克(臧+土)遭大臣馮錫範、鄭哲順刺死也在此地,遺體順著柴頭港溪流入台江內海,漂流至先今西門路與中正路口,被人發現予以安葬並立廟祭祀,稱為「沙淘宮」(位於現今 台南政大書城後方),名稱取自「浪淘沙湧」之意。之後,這地方形同廢棄,1683年明鄭時期結束,便無人聞問。1690年(清康熙29年),改為「海會寺」。
1777年(清乾隆42年),台灣知府蔣元樞大規模修建成「伽藍七堂」格局,也就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法堂、羅漢堂、觀音殿等七堂,為清代台灣第一大寺,現在留有「重修海會寺圖碑」,並改稱「開元寺」。1796年(嘉慶元年),一度改稱「海靖寺」,到了1859年(咸豐9年),由於在唐代開元年間各地所建大寺,都以「開元寺」為名,因此海靖寺又改回「開元寺」,也就是說只有當地最大一間的佛寺可以稱做「開元寺」,時至今日台灣雖有眾多佛寺,也只有一間佛寺稱為開元寺。
由尼德蘭人的別墅「瑯嶠別館」,到鄭經的「北園別館」,也是他心中接班人長子鄭克(臧+土)的葬身地,最後成為全台最大的佛寺「開元寺」。(但是不是全台第一間佛寺,第一間佛寺是在東門陸橋邊的「彌陀寺」,也是鄭經為了信佛的母親董夫人所興建的。)
現在的開元禪寺內種了不少株大樹,幾乎成了天然的遮陽棚,不過因為疫情緣故,禪寺有段時間暫停對外開放。
這間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剎,怎可因為新冠疫情就阻止我進去瞧瞧,從2021年底開始幾度來到開元禪寺門口,緊閉著的山門讓我多次鎩羽而歸,直到2024年初,我再度來訪,終於如願進入這座禪寺參觀。
開元禪寺在1777年(清乾隆42年)蔣元樞大人手中完成的伽藍七堂格局,中軸線上共有四進,第一進是三川門,與山門之間隔著數公尺的距離,種植了數棵榕樹、樟樹與菩提樹,樹齡少說都有百歲以上,老樹蓊鬱蒼翠,深具懷古之情。在此之中,左側立有一座碑亭,存放多塊紀錄開元禪寺重修石碑。
三川門
三川門上六幅門神,為彩繪大師蔡草如的作品,蔡草如要稱呼彩繪大師陳玉峰為舅舅,從小跟著舅舅學習傳統國畫,1943曾赴日學習西畫。不過隨著時間,掉色愈來愈嚴重,我再進不來恐怕看不到蔡草如大師的真跡。
門內供俸哼哈二將,是在佛教的守護神。
而我最有興趣的是,在王浩一老師所著《府城漫遊:舊城老街裡的新靈魂》提到三川門內掛有一幅「小西天」匾,而在萬福庵二樓也有一幅「小西天」匾由林朝英所篆(詳 跟著書本去旅行 49-10. 廟口開講/ 小西天萬福庵),難道是王浩一老師弄錯了。因為我一直無法進入開元寺,這個疑問始終無法解開。這一天,我進入開元寺,第一件事便是直奔三川門內,抬頭查看有無「小西天」匾。真的存在,與萬福庵相比,兩者筆跡很相近,仔細比對下還是可以比較出有點差異,尤其是「天」字不太一樣,「小」字的一豎開元禪寺比較有弧度。另外,開元禪寺的小西天匾,上頭題字的年份是光緒壬辰年,也就是1892年(清光緒18年),何發利、蔡東泉所贈,那時林朝英早已仙逝(逝於1816年清嘉慶20年,享年78歲)。
不過外頭門聯上的竹葉體刻字,的確紀載的是林朝英的墨寶。
我覺得有趣的是,我在三川門旁的牆上,發現龍虎邊各有一幅泥塑壁畫,均出自佛經中的故事,為府城知名泥塑藝師洪華之高徒洪順發1953年的作品。虎邊畫的是「醜女改容」,講述的是印度波斯匿王的女兒,因面貌醜陋,而整日幽閉於暗室中,其內心的苦惱與祈願被佛知道後,佛現身於眼前,其女的面容也變得端正,原因是她對佛陀生起了至誠恭敬的心。
而位於龍邊的泥塑畫的是「船師悔責」,說的是船師因船資而不願渡佛過河,直到佛以神通飛空過河,船師才感到後悔不識佛。
彌勒殿
進入第二進,為彌勒殿,顧名思義供俸的是彌勒佛,上方掛著「歡天喜地」匾。殿內四個角落,還有佛教的四大護法陪伴,四位護法腳下個踩著一個小人,代表著「酒色財氣」四惡,警世意味十足。
門外的正上方掛著「彈指優曇」匾,為1796年(清嘉慶元年)福建水師提督兼台灣總兵哈當阿所題。哈當阿,這名字一聽便知,不是漢人的名字,他是出身自蒙古正黃旗人,為台灣第一位蒙古裔總兵。有趣的是,印象中蒙古人驍勇善戰,無人不知,這指的是擅長陸戰無庸置疑,不過當年哈當阿卻擔任的是福建水師提督,也就是相當於現今的福建海軍司令官,海戰與陸戰相當不同,哈當阿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我有點存疑。不過他當年送給開元禪寺三幅匾額,第一幅就是彌勒殿上方的「彈指優曇」匾,很有禪意,查詢相關資料,「彈指」與「優曇」原本均為梵文,「彈指」意思為很短的時間,這跟漢文意思一樣。我比較好奇的是「優曇」是指佛教的經典傳說中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花樹,傳說三千年才會出現。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彈指之間,三千年即過,光陰何其迅速? 人生又有什麼好計較的。真的超有學問的。
在正殿龍邊入口牆面上,崁有一塊石碑,是1933年(昭和8年)林秋梧(法號證峰)所撰。
林秋梧,在台北總督府國語學校(現今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與台北市立大學兩所學校的前身)求學期間,與蔣渭水等台灣文化協會人士往來密切,不過1922年參加抗日學潮,離畢業只剩11天,卻被台北總督府國語學校開除。與林秋梧背景類似的還有盧丙丁,他是林秋梧台北總督府國語學校的學長,早林秋梧一年畢業,兩人同是台南子弟,兩人都是蔣渭水在台灣文化協會的要角。不過林秋梧在1927年在開元寺出家為僧,法號「證峰法師」,而與盧丙丁、蔣渭水、林獻堂等人漸行漸遠,1934年也就是彌陀殿龍邊石碑後的一年,林秋梧就因肺結核去世,享年僅31歲。而他的學長盧丙丁在1935年初也在人間消失,有關盧丙丁傳奇的故事,等到我前往新北市迴龍的樂生療養院,再來說吧!
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研所名譽教授李筱峰為林秋梧的外甥孫,當年沒讓舅公畢業的學校,百年後外甥孫在那裡擔任教職。
彌勒殿左側是開山堂,供有延平郡王神位。
彌勒殿右側是敬業堂,供有地藏王菩薩神位。最重要的是內部存放了1777年(清乾隆42年)建築美學大師蔣元樞大人的「重修海會寺碑記」,從石碑所紀載的平面圖,可知這247年來,開元禪寺格局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鐘鼓樓不在了,三川門外少了一對旗桿,還有觀音殿已經改建了。
大雄寶殿
第三進是大雄寶殿,是全寺的重心,主祀釋迦摩尼佛、文殊與普賢菩薩,還有十八羅漢環伺在側。
1796年(清嘉慶元年)福建水師提督兼台灣總兵哈當阿所贈的第二面匾額「三寶殿」就位於大雄寶殿內上方。
殿內左側掛有一座1695年(清康熙34年)所製的古鐘,上頭刻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年代久遠,寺方仍舊在使用當中。我想當鐘聲響起時,電影《倩女幽魂》的聶小倩(由王祖賢飾演)還是樹妖姥姥(由張兆銘飾演)應該無法抵擋梵音之聲,燕赤霞(由午馬飾演)、知秋一葉(由張學友飾演,《倩女幽魂II:人間道》)、小和尚十方(由梁朝偉飾演,《倩女幽魂III:道道道》)就不用這麼辛苦連換三個人獨自對抗樹妖姥姥,來跟台灣開元禪寺借這座古鐘,敲的樹妖姥姥魂飛魄散。
在大雄寶殿的右後方還有一座日式神龕,這在台灣極為少見。兩層屋簷各自採用了「千鳥破風」與「唐破風」格局,下方基座採用上下寬、中間細的「須彌座」(相傳為印度佛教建築樣式),整體而言,有如一座小型建築。
大殿上方,木雕雀替為麒麟造型,腳踩琴棋書畫,相當有趣。
觀音殿
第四進大士殿,又稱觀音殿,是1967所建的兩層樓仿古建築,二樓主祀千手觀音。1796年(清嘉慶元年)福建水師提督兼台灣總兵哈當阿所贈的第三面匾額「不二法門」,便掛在觀音殿二樓正中央。
然而,我在觀音殿遍尋不到此次拜訪重要工作之一,找尋「鄭經井」。經我詢問寺內師傅,鄭經井就位於功德堂內的左側,現在井口加上鐵柵欄,整個房間外圍還有鐵欄杆隔開,我根本無法靠近。
觀音殿雖未被列入國定古蹟之列,但是這棟建築頗有巧思,在二樓屋簷下的吊筒,不採用常見的垂花造型,而是配合主祀千手觀音為概念,以手握寶劍,代表降伏魍魎鬼怪;手持佛經,代表多文廣學;手握金剛杵,代表降伏天魔神,建築前後共有八個吊筒,各有各的法器,也代表不同的意涵,在台灣寺廟建築中極為罕見。
詩魂碑與七弦竹
在開元禪寺停留不少時間,前前後後走過好幾遍,要找的目標好不容易都找著了,唯獨只剩「詩魂碑」沒下落。王浩一老師在書中提到,「在左側庭院古榕下」。開元禪寺最多的樹就是榕樹,而且每個都很巨大,位於左側的榕樹也不少棵,最後我穿過位於觀音殿旁的食堂,才發現詩魂碑就位於七弦竹的旁邊。
這一叢七弦竹,相傳為鄭成功元配董夫人親手種植,繁衍至今。
詩魂碑下掩藏寺中師父、文友吟詞賦詩的作品。不過我發現在詩魂碑旁的樹並不是榕樹,而是一棵龍眼樹,樹齡很年輕,樹高僅有2層樓高。
左右廂房
開元禪寺的彌陀殿到大雄寶殿之間,還有左右廂房,為1933年(昭和8年)所建。目前左廂房仍維持日式風格,不過破損嚴重。
而右廂房明顯改為鋼筋混泥土建築,日式風格全沒了。
在開元寺的官方網站上提到,「開元寺自嘉慶元年哈當阿題的三個匾額『不二法門』、『彈指優曇』、『三寶殿』之後,即未見官員至開元寺贈匾題字。」讀到這句話,我深有同感,同屬明鄭時期留下的建築,大天后宮及祀典武廟(原 明寧靖王府)廟內的匾額從清代掛到民國幾乎沒有空間,不過法華寺(李茂春故居)的匾額也少很多,也就是說,下任總統要送匾額麻煩指名開元禪寺與法華寺,他們寺內空間還很多可以掛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