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地方,說真的,我路過很多次,不過真的很少走進來。我指的是「台南地方法院」,地理位置隔著府前路與台南美術二館相望,不過現在也不稱作台南地方法院,而是「司法博物館」,並加上括弧標示為舊台南地方法院。會知道這裡改為博物館也是因為跑友賢哥的關係,賢哥就是屬於那種一年進出法院好幾次的人,別想歪了,賢哥的職業就是律師,律師進出法院沒啥特別之處。
我第一回走進司法博物館是在2019年12月,而第二回是在2021年12月繞著府城走一圈,由小西門往大南門走時,沿著府前路往東走,感覺天色還亮,而行程接近尾聲,於是就外掛了司法博物館,沒想到這一待就讓我原訂沿著古城牆走一圈,最後走到摸黑。
在現在司法博物館入口圍牆邊,立了兩座石碑,一是「馬兵營遺址」,另一是「史家連雅堂故址」。馬兵營指的就是鄭成功部將馬信所領的驍騎鎮駐紮地,1661年鄭成功帶著大軍登陸赤崁時,行政辦公室設在普羅民遮城(現今 赤崁樓),而軍隊指揮所設在「羊廄」,據說就在現今司法博物館府前路一帶。
「司法博物館」、「總統府(原 台灣總督府)」與「國立台灣博物館」為日治時期台灣三大建築,其中國立台灣博物館在我2021年環島鐵道旅行的最後一天,就是去參觀台灣博物館(詳 慢遊 這一站 21. 2021年環島鐵道旅行/ Day 6. 台灣博物館(下):發現台灣 ),至於總統府雖然一般民眾可以預約參觀,但是畢竟現在還是中央官員辦公處所,不能像在看展覽一樣到處看任意拍照,不過來司法博物館就沒這麼多困擾,而且注意到了嗎? 司法博物館的外觀跟總統府有點神似,或者是說,根本出自同一建築師之手(其實台南州聽也是同一位建築師)。根據司法博物館提供的資料,當初台南地院的建築師為森山松之助,而台灣總督府的設計圖原本採用的是長野宇平治的設計,時任總督府營繕科的森山松之助當初也參與總督府競圖階段,不過未被採行,然而長野宇平治的藍圖受到不少批評,於是當初落選的森山松之助便修改了原先的設計,使得兩座建築看起來有些許的雷同。競圖失利的森山松之助藉著修圖讓自己的創意在現實世界中展現。
司法博物館採用不對稱建築設計,這是舉世罕見的設計理念。東側出入口為圓頂塔樓,原是法院工作人員的進出口;而西側出入口原為方形高塔,為洽公民眾使用,不過原本方形高塔於1969年拆除。讓人好奇的是,當初方形高塔存在時,日治時期及台灣光復初期究竟作為何用途,這連現在司法博物館導覽志工也都很好奇,因為這段時期台南地院原始文件都沒提到這件事;另外導覽志工還提到,方形高塔即使拆除了,他們也很好奇為何當初上高塔的樓梯也幾乎不留痕跡,難道當初高塔的樓梯是木造構造?
現在走進博物館只能從東側進出,門口拱心石安放著日本皇室的標誌。
接著擁有十二根雕刻華麗圓柱的門廳,上頭就是寶藍色圓頂正下方,讓人彷彿置身希臘古神廟的感覺。
原本辦公廳舍的長廊採自然採光設計,白天讓太陽光透過屋頂採光罩導入採光井,經過鏡面折射引入室內,這設計出自1912年,而在2021年的現在是符合綠建築的概念。導覽志工還跟我提到,博物館內還有幾位志工是台南地院服務同仁退休下來,整修過的司法博物館,拆除了光復後增建的物件,反而到了夏天會發現長廊會出現採光井反射的彩虹,這是他們在台南地院服務時期從未見到的景象。
參與博物館導覽,還有機會參觀司法博物館貓道,這是走上博物館上方屋頂間的夾層,一窺馬爾薩斯木造結構,這是五角形木桁架不僅讓屋頂更加堅固,也多了上部空間可作為維修通道。
舊台南地院的第三法庭,是六座法庭最大的一個,當初也是1915年審理「噍吧年事件(又稱西來庵事件)」的法庭,而導覽志工額外提供,當初陳水扁先生競選台南縣長,夫人吳淑珍女士車禍案也是在這座法庭審理。
我參加司法博物館兩次導覽,志工大哥都會問我,「上次來到這裡是何時? 」第一次,我回答的是:我沒來過,上法院可不是一般民眾都願意。」志工大哥說,「這是正常人的說法。」但是第二次,志工大哥又問了我一樣的問題,我當然老實說,上一次是2019年底來過。這一回的志工大哥,反而覺得我的回答出了他的預期,一般民眾不會來看博物館這麼頻繁。
「是啊,我後來才知道台南地院原址不只是明鄭時期『馬兵營遺址』,也是清領時期『萬壽宮』所在地。」我說。
「那你誤解了,清領時期的萬壽宮的確不是在台南地院,而是在現今台南地院院長宿舍,那是在府前路靠近東門圓環的位置。」志工大哥說。
之後,我們聊著聊著,聊到了高中.......,「你是哪一所高中畢業的? 」志工大哥問。
「台南X中。」我說。
「那你公民課沒安排來台南地院旁聽嗎? 」志工大哥說。
我頓時陷入了靜默,「我好像真的高中時有來過...... 」我說。
「老師是不是有說,只要法庭的門沒有關,都可以進去旁聽。」志工大哥說。
「對勒! 當初那老師有說這句話........」我說。
「我還記得那一天參觀完台南地方法院後,一群人圍著公民老師問,為什麼台灣法庭上只看到法官在問被告,看不到被告律師與檢察官的攻防,跟美國影集中都不一樣.....。」我繼續說。
接著我們的話題快轉到青澀的高中生涯,沒想到一場導覽讓我遇見了高中學長,也讓我想起那一位原本立志要當律師卻被迫去當公民老師,現在算算時間那位老師應該已經退休了,不知還會不會一直心繫著要當一名捍衛公平正義的律師。
成為司法博物館後,民眾可以隨時進出,這裡不用門票還有定時導覽,兩次到訪兩次都跟著熱心的導覽志工從頭到尾走一回,別以為導覽內容千篇一律,其實兩回的導覽我都很幸運都是包場服務,不知道何故我抵達博物館時所參加的導覽活動只有我一個人,兩次導覽志工都在內容加入自己研讀的觀點與史料,也會提供先前參觀民眾提出的問題,相當精彩。
萬壽宮遺跡@進福炒鱔對面
誠如司法博物館導覽志工所言,清領時期的萬壽宮原址是在府前路靠近東門圓環,精確一點的位置是在台南知名美食--進福炒鱔的對面,不過現在仍是地方法院院長宿舍區並沒有開放參觀。
萬壽宮,在清領時期是作為遙拜皇帝的處所,還有宣讀聖旨的地方。1711年(康熙50年),台廈道陳璸在小東門外創建萬壽亭,約略在現今的成功大學成功校區;1765年(乾隆30年),台灣知府蔣允熹在東安坊台灣縣學之東,興建了一座新的萬壽宮。1777年(清乾隆42年)美學建築大師蔣元樞擴大重建萬壽宮,此有恭修萬壽宮圖碑,現存於南門碑林之中。
不過,在日治時期,萬壽宮被日本建築大師森山松之助拆了,改建為台南地方法院院長宿舍,自此萬壽宮在院長宿舍圍牆後方消失,就連台南人也慢慢淡忘了台南曾經有座神聖功能與崇穆地位的萬壽宮。直到2008年,一則「清萬壽宮石雕,現蹤地院宿舍」的新聞,再次喚醒了文史工作者的注意,目前這一批石雕已經移到司法博物館庭院中,與日治時期的防空洞作伴。而我當初以為司法博物館庭院旁就是地院宿舍區,才會直覺以為萬壽宮遺址就在司法博物館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