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1
我所住的民宿其實在行政區域上隸屬於金湖鎮,但是前往金湖鎮的所在地,我卻是安排在第4天。
陳景蘭洋樓
沿著環島南路往東走,看到的第一個指標是「陳景蘭洋樓」。對已經在金門待了3天,幾乎看完金門古聚落的我,對於洋樓、古宅等名稱,已經沒啥興趣可言,不過這棟洋樓剛好位於我要經過的環島南路旁,就順到過去看看囉!
經過「發揚金門戰鬥精神碑」後,會看到「柳營步兵軍事體驗園區」,我好奇著在停車場park我的小黃,整個停車場就我一台單車,真妙! 走到園區門口,只見到一位伯伯在除草,沒見到其他人,不過門口的收費牌倒是寫得很清楚,「進去要收費!」。
「我都退伍15個年頭了,這把年紀還要去軍事體驗園區,省省吧! 以前當兵都是玩真槍,裡頭都是假的,.....」一面回頭牽車一面碎碎念著!
離開柳營園區,看到道路是由海平面緩緩上升,讓我加足馬力準備往上衝,希望可以一口氣上到平台。
平台上有座寺廟--「象德宮」,但是我有興趣的是旁邊像是雕堡的建築,而稍後我參觀完陳景蘭洋樓後,我才明白這名為「尚卿雕樓」都是跟一個人很有關係,陳景蘭先生。
我沿著步道走入的陳景蘭洋樓園區,在戶外區有不少的導覽資料介紹陳景蘭洋樓的歷史及陳景蘭先生的生平,不過令我最驚奇的是,我站在金湯公園的自由女神像前,抬頭看到陳景蘭洋樓的第一眼,「我好像在哪裡見過這棟樓.....」我心想。
隨著洋樓前,幾乎是三~四層樓的階梯,我感覺是這洋樓的外型,好像電影《珍珠港》,擔任護士的女主角所服務的那棟建築物,而我進到洋樓內參觀,Guess what!
「陳景蘭洋樓真的在1948年~ 1954年之間,當做聯勤第53醫院。」
陳景蘭洋樓雖然名為「洋樓」,外型兼採西式建築方式,但是在洋樓的二樓的內部格局裡,也放入不少中國傳統的八角窗等設計,即使這洋樓完工近百年,這建築的工法及設計還是令我嘖嘖稱奇。
陳景蘭洋樓之前世今生
位於金門島中部的陳坑(今成功)聚落,由赴印尼勿里洞(Belitung)、新加坡經商的陳景蘭於1921年所創建,為金門規模最大的洋樓。1917年延請廈門及金門匠師施做此樓,歷經四年竣工。這棟建築物被里人稱做「陳坑大洋樓」,曾做陳坑小學使用。
陳景蘭熱心公益及教育事業,1922年籌辦輪船公司,方便當地鄉人往來金廈之間;1925年,贊助商業學校及公學,籌募基金;1933年,並在陳坑海濱興建一座東亭,供漁民風雨棲息;同時出資興建「尚卿雕樓」,以戍守海上強盜。1949年以後,陳景蘭洋樓歷經國軍防砲部隊駐紮,「陸軍第五十三醫院」,金門中學及官兵休假中心,曾是戰地軍民的共同記憶。前方坡地並設置一座金湯公園,可俯視料羅灣全景。陳景蘭洋樓的變遷,即是金門近代史的縮影。
(資料摘錄自《陳景蘭洋樓之解說牌》)
陳景蘭洋樓之野戰醫院時期
民國38年(1949年)古寧頭戰役發生後,陳景蘭洋樓被國軍徵收作為陸軍聯勤第五十三醫院(又稱五三野戰醫院);醫院平日除了服務地區軍民外,也是金門特約茶室(俗稱軍中樂園八三一)侍應生每月身體健檢據點。
民國43年(1954年)九三砲戰、47年(1958年)八二三砲戰期間,醫院更發揮了傷患緊急救護功能,也是重症病患後送的中繼站。五三野戰醫院及鄰近沙頭醫院在民國69年(1980年)花崗石醫院(坑道醫院)落成後功臣身退。
(資料摘錄自《陳景蘭洋樓之解說牌》)
自由女神像簡介
意味著成功勝利的女神像,是民國48年金防部將陳景蘭洋樓改為官兵休假中心時所造,國軍當時在金門仿造了兩座。另外一座位於金城鎮公所東門公園。
(資料摘錄自《陳景蘭洋樓之解說牌》)
成功海防坑道
在陳景蘭洋樓旁邊,就是「成功海防坑道」。這是國軍典型的臨海型的防禦工事,據點大部分都是隱匿在花崗岩層當中。
成功坑道之前世今生
成功坑道總長620公尺,為花崗岩、部分混凝土構築的地下坑道,坑道以中興亭為分界點,一端中興亭通往出海口段,開鑿在花崗岩盤,由軍方駐軍把守,監控金門南海域。新整頓的成功坑道內部目前已對外開放,但坑道外軍營、崗哨錯落,仍能窺見用來監視敵軍的機槍堡設計,與攻擊力十足的90高射砲,海防重要角色由此可知。
整個坑道的入口與出口之間,高度差大約有50至100公尺,加上坑道的入口相當隱密,開車經過並不容易發現,坑道入口設在山丘上,但出口已貼近海平面,進入坑道後從砲位與射口往外望,通常會發現視野絕佳,一覽無遺的海平面, 可說是坑道的另一獨特風光。
(資料摘錄自 《金門觀光旅遊網》)
金門陶瓷廠
離開陳景蘭洋樓後,道路一路下滑,剛剛拼命踩著單車,流了滿身大珠小珠的汗,一下子快意下滑到「夏興」。
在環島南路與市港路交會點附近,就是金門陶瓷廠。我看到門口沒有警衛,大門也沒關就一路騎了進去。金門陶瓷廠的廠區就像兩層樓的營舍一樣,廠房裡頭工作人員用陶土一支一支把瓷瓶塑型,不好的,就往地上一仍,我以為會聽到清脆的碎裂聲,然而我聽到的卻是濕泥土摔在地上的聲音,原來那是陶土還未烤乾前的狀況。
廠區裡也有個展示館,金門酒廠出廠的酒瓶如果是瓷瓶,都是這裡出產的,廠區人員說:「連馬祖酒廠所用的瓷瓶,也是指名用金門陶瓷廠的」。
金湖鎮(山外)
快走遍整個金門島了,我還沒見著「民族救星」的銅像,這與我當初想像的有很大的落差,因為我幾個月前在馬祖,每座島幾乎都看得到「他」,但是金門這麼大,連太武山都上去看過了,還是沒見到他,沒想到我卻在進入金湖鎮市區前見到他了。
人就是這樣,當轉個身就看得到的,會覺得很多餘、很煩,當發現不在時,反而覺得很奇怪。
到了金湖鎮市區,時間也接近中午,我先在市區逛逛,一邊看看我生平第一次來到的城鎮市容,一邊找找今天中午進食的地方。
美食:梅山小吃店
最後我選擇了一家在山外車站附近的小吃店,店門口寫著「小籠包」,引起我的興趣。
我把小黃park在店門口,走進店家時,還沒多少客人,只有另外一桌有兩位年輕人,點完餐後,忙著滑手機,我看著年輕的老闆娘接受客人點餐後,一道道餐點全都自己料理,另外還要分神看著小朋友在店裡跑來跑去。
幾分鐘後,我點的小籠包上桌了,我還有加點了一小盤的綜合滷味,因為幾天前在金城鎮,我發現金門的小菜拼盤,口味跟台灣有很大的不同,隔天就要結束我的金門行,擔心嚐不到這專屬於金門的特殊口味。
店家的小籠包,是屬於外皮比較厚點的,嚐起來比較像是縮小版的包子,當然不能跟台北永康街知名的小籠包店相比,不過我個人比較喜歡這種小籠包;而我加點的綜合滷味,我就要大大推薦一下,來金門一定要來嚐嚐,店家的滷味不是像台灣夜市的加熱滷味或是麵攤的滷味,顧客點餐後,店家把豆干、豬頭皮、海帶再放入滷汁裡魯個幾分鐘再上桌,這店家是把滷菜放在鍋子裡加入豆瓣醬、醬油,快炒一下,滋味不同凡響。
太湖
吃飽喝足後,我騎上小黃往太湖方向前進。在遠處就可以看到一家知名的免稅店的看板,規模比在台灣大上數倍,其實嚴格的說,已經是shopping mall的等級了。從外頭的招牌看起來,都是國際知名的品牌在裡頭設櫃,我很懷疑這是開給金門當地人的店。
在金湖國中的正對面,就是太湖。湖面寬闊,連風吹過都會以為有海浪。
我打算沿著金湖鎮自行車道走大圈,在太湖畔的中正公園,這是我發現第二尊民族救星的銅像。
太湖之前世今生
太湖原名「黃龍水庫」,是金門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於民國55年開鑿,佔地面積達36公頃,蓄水量達114萬立方公尺,太湖上有兩座小島,島上有涼亭,與榕園之思親亭遙遙相對,四亭連稱「思親」、「報國」、「光復」、「華廈」,深具教忠教孝之深義。
(資料摘錄自《金湖鎮觀光導覽簡介手冊》)
畜產試驗所
我看著金門縣地圖上金湖鎮的自行車道的紅色虛線,是穿越「畜產業試驗所」。
我毫不猶豫對著敞開的大門,一路騎了進去,裡頭還真的畜養了不少的動物,有梅花鹿、水鹿、乳牛.......等,不過最讓我啼笑皆非的是「鴕鳥」。
正當我在畜產試驗所裡找不到金湖自行車道的標示,我看到鐵絲網那一頭養著數隻的鴕鳥,我停下單車,拿著相機走了過去,沒想到一隻鴕鳥也面對我走過來,一人一鳥就隔著鐵絲網對望,然後鴕鳥接下來的動作,可讓我捧腹大笑。
只見鴕鳥把牠那長長的脖子低下頭,張開兩隻翅膀,頭已經接近地上還在繞著圈圈,第一次見到鴕鳥這種反應。
金門森林遊樂園
在畜產試驗所找不到路,只好改走環島東路,由農業試驗所再接回金湖鎮自行車道。
金門林務所就位於金門森林遊樂區裡頭,我看到敞開的大門,又是毫不猶豫,一路騎進去。裡頭像是一座超大型的花園廣場,不僅樹木扶疏,花草茂密,老房子點綴其間,相當有fu的地方。
823戰役紀念碑
823戰役紀念碑,就位於環島東路及黃海路的交會口,我要在這裡轉入黃海路,繞回太湖畔。
在我轉入南機場路前,我在路邊發現一座公車候車亭,這站名很有意思,「陽明山」。在這候車亭前,我才剛剛經過「陽明湖」,真的一會兒就到「陽明山」了。
823戰史館
823戰史館,是我離開太湖前的最後一個停留點,雖然這幾天在大、小金門已經看的不少的XX戰史館,不過都來了,總是要進來走走,外頭那顆大砲彈也是要拍一下,雖然比起小金門的那顆,簡直是小太多了。
在823戰史館裡,我發現了一個我熟悉的名字,「吉星文」。第一次看的這名字是在念書時的歷史課本裡,提到我國對日抗戰開第一槍的人,就是當年鎮守盧溝橋的吉星文團長。只是歷經對日抗戰、剿匪等戰役,當年這位將領隨著國民政府來台,最後卻是在823砲戰的一開始就因公殉職。
在戰史館的一角,還展示當年在戰地任務期間,早期僅能在金門使用的新台幣。這讓我想起我小時候的一段往事:當我還在念國小時,一天老師交代隔天要交一筆費用,我回家後跟媽媽拿錢要去學校繳,那時,家中環境不算好,媽媽在錢包裡轉個老半天,才抽出一張百元鈔票,要我拿去學校繳給老師,我把那張百元鈔票收在口袋裡,到了學校趕緊交給老師。沒想到,快到放學時,老師把我找去,說我早上繳的那張百元鈔票有問題,在台灣不能用。我看了一下那張鈔票,都是新台幣百元鈔,只是上頭多了兩個字「金門」。
多年以後,我踏上金門島的土地,想起了我與金門第一次的連結,竟然是從一張百元鈔開始。
瓊林古聚落
在結束金湖鎮後,金門還有一處古聚落,我還沒去過,在行政區域劃分裡也是屬於金湖鎮,不過現在已經是屬於金門國家公園的一部分,「瓊林古聚落」。
我沿著太湖路,續接環中路,剛好是由金門島對中頗半,後接上環島北路。我在守護瓊林村的北方的風獅爺前停車,傳說中金門的風獅爺每一尊形態、姿勢都不一樣,在金門旅行了4天,也拍下不少張照片,真的沒有一尊是一樣的。
在瓊林村的風獅爺旁,就是瓊林村民防坑到的出口,早期瓊林村也是金門有名的「戰鬥村」,也就是全民皆兵的意思。
瓊林與金門其他的古聚落相同,出了相當多的科舉進士,村落宗祠前的旌旗座可見一番。
瓊林坑道之前世今生
瓊林坑道是金門規模最大的民防坑道,密佈於瓊林村的地下,可連接到村中道路的重要建築物上,也可通到村外的重要路口的槍堡射口,指揮所就位於瓊林村辦公室的正下方。
在清代,瓊林就因為防禦盜寇而設置地下坑道。國軍進駐金門之後,將戰略位置重要的瓊林村納編為戰鬥村,並於1976年開始修建民防地下坑道,以瓊林村公所為中心,向南北進行挖掘;村里辦公室下設一指揮所,並連結村落中各防空洞、碉堡、機槍堡、民宅等,全村12處為緊急任務出入口,坑道全長1350公尺,組成綿密的聚落防護網;坑道內有各種調度與水井,主要是因應作戰需要,可長期駐守地下防禦攻擊之用。
如今瓊林地下坑道已成為觀光據點,是遊客來金必訪之處。村口坑道出口,立有一尊直立式風獅爺,手執令旗,藉以鎮風驅邪,是金門知名的風獅爺之一,離開前別忘了順道拜訪一下。
(資料摘錄自 《金門觀光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