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07.29

前一個周末與來爬山的山友一同走訪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幾條步道,這禮拜卻變得沒有任何行程。不過,我想起去年由擎天崗到風櫃嘴時,搭公車時遇到一名熱愛走步道的運將大哥,向我推薦了白楊步道、錐麓古道,然而我已經順利完成,那今天我搭小18公車會不會再遇到那位運將大哥?


18 聖人瀑布

在劍潭捷運站等車往陽明山,雖然今天不是假日,人依然很多,不過大多是退休人士,仔細聽他們彼此的對話,就可以明瞭,而我在人群中格外的安靜.......。


在終點站的前一站下車,這是我記憶中,由風櫃嘴走出來時,剛好遇到小18開過來,那時同行的山友說:「沒關係,我們時間剛剛好,等會小18會在終點站繞一圈再開過來。」

 

IMG_9565-.JPG

IMG_9567-.JPG

 

今天跟我在同一站下車的,還有一位身穿陽明山國家公園制服的人員。不過,才往天溪園方向走了100 M,就有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同事用車子把她接走了,臨走前,還望了我一眼。就這樣,這一路上就我一個人繼續前行。

 

IMG_9568-.JPG

 

風櫃嘴

經過天溪園,如上回一般,沒甚麼太大變化。


只是在一處步道接上馬路,我選錯邊,走了老半天,愈走愈覺得奇怪,這地方我好像從沒來過,於是循著原路走回剛才的交會點,才發現我走錯邊。


IMG_9576-.JPG

IMG_9577-.JPG

IMG_9578-.JPG

IMG_9574-.JPG

 

找回正確的步道口,一路上到風櫃嘴。今天不是假日,風櫃嘴涼亭沒有練腳力的單車客,也沒有騎著重機的騎士,只有我一個人在涼亭下吹風看著台北市的風景。

 

IMG_9579-.JPG

IMG_9580-.JPG

IMG_9581-.JPG

IMG_9582-.JPG

 

頂山

離開風櫃嘴涼亭,就進入擎天崗系步道。


IMG_9587-.JPG

 

沿路都是上坡直到擎天崗,喜歡健走的朋友,都會選擇由聖人瀑布一路走上擎天崗,實際上沒有想像中的累。走這段路,可別只盯著前面的階梯,一步一步很不情願地往上走,其實有時回頭望,會發現遠處綿延不絕的山巒,雖然我叫不出每一座山的名字,但是山的層次分明,已經叫我難忘。


IMG_9589-.JPG

 

隨著海拔高度的爬升,天邊常會飄來雲霧,現在山下正值酷熱的七月天,走在雲霧中有種漫步在雲端的感覺,因為我已經多次走過此步道,很清楚步道的另一側是峭壁,腳步輕盈但可別踩錯邊了。

 

IMG_9594-.JPG

IMG_9597-.JPG

IMG_9599-.JPG

IMG_9603-.JPG

IMG_9591-.JPG

IMG_9592-.JPG

 

在頂山三角點旁,我發現了一塊基石,上頭寫著「瑪鋉溪水...」,想起在前面有一段山路旁的解說牌有提到這條溪,不過我更想起了2013.03.23基隆界寮-北市劍潭30KM大縱走時,我們在七分寮山也有看到這基石,只是當時石碑已經長了青苔且在竹林底下,不見得會有人注意到。(詳步道之行 28. 基隆界寮-北市劍潭大縱走)


IMG_9604-.JPG

 

瑪鋉溪之前世今生

頂山最高點海拔高768公尺,三角點旁還可見一顆瑪鋉溪水源界基石。瑪鋉溪發源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尖山西側與頂山北側一帶,自新北市萬里區流入東海,是萬里區內最長的一條溪流。「瑪鋉」這特別的名字,傳說來自原住民語,是由早期居住於金包里(今金山、萬里地區)的平埔族「馬賽族」演變而來。至今除了瑪鋉溪以外,瑪鋉漁港、瑪鋉路等亦沿用其名。

(資料出自 陽明山國家公園頂山解說牌 )


石梯嶺

穿過柳杉林造林地,這整片的柳杉林是1953年~ 1975 年間,陽明山管理局大規模造林所留下的殘存的林地,當初未能考慮到陽明山地區冬季強勁的東北季風及火山地質,並採用單一樹種且樹齡相同的栽種方式,造成樹木大量死亡。常會覺得小時候,大人總是會教我們要「人定勝天」,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但這樣的言論似乎少考慮了時間因素,若看著數十年前管理當局的決策,現在只剩下「遺跡」可循,每當走到此處都不禁長聲嘆氣。

IMG_9609-.JPG

IMG_9611-.JPG

IMG_9612-.JPG

IMG_9614-.JPG

 

石梯嶺,是一大片寬闊的山坡地的草原,遠遠地我看到草地上似乎有人在那邊辦活動。

 

IMG_9620-.JPG

IMG_9629-.JPG

IMG_9630-.JPG

IMG_9632-.JPG

IMG_9638-.JPG

IMG_9640-.JPG

IMG_9643-.JPG

 

不過,當我快步接近石梯嶺三角點時,卻沒看到有任何人影,或許活動結束了,不過在石梯嶺上,可以看到清楚的整個台北市,蜿蜒的淡水河景。


步行至此,接近11:30 AM ,相信再過半小時,就會抵達擎天崗,那邊會有遊客服務站,就會有補給。


擎天崗

沿著步道繼續前進,我愈來愈接近雲霧。


IMG_9645-.JPG

IMG_9647-.JPG

IMG_9653-.JPG

IMG_9654-.JPG

IMG_9655-.JPG

IMG_9661-.JPG

 

接上擎天崗環形步道,人多了起來,不少遊客在大草地上席地而坐。對了,現在正值學生在放暑假。

 

IMG_9662-.JPG

IMG_9668-.JPG

IMG_9680-.JPG

IMG_9687-.JPG

IMG_9689-.JPG

IMG_9691-.JPG

 

經過金包里大路城門,往擎天崗的遊客服務站前進,發現有台攝影機堵住我的去路,正懷疑我今天來「視察」擎天崗並沒有通知記者要來啊! 不過看了鏡頭對的方向,是在另一顆山頭有一對男女,女生好像穿著高中制服還梳著兩串辮子,似乎是電視台出來拍外景的,不過,要不是走到這裡雲霧被太陽曬得蒸發了,要不然.....想像有位女生穿著制服梳著辮子由雲霧中走出來,必定是拔腿狂奔。


IMG_9671-.JPG

IMG_9674-.JPG

 

今天擎天崗上頭,不僅有人出外景,也有不少對新人在此地拍婚紗照,雲霧陣陣飄過山頭,步道上遊憩的路人,新人的白紗與白西裝,讓整組婚紗照更增添了不少驚奇,這是在攝影室裡製造不出的畫面。

 

IMG_9697-.JPG

IMG_9700-.JPG

 

說是今天陽明山的氣候宜人,不過我今天帶了2000ml的飲用水,走到這裡已經只剩600ml,看來我需要進補給站,補充飲用水。


牛奶湖

我沿著「冷擎步道」,由擎天崗往冷水坑。行經菁山吊橋,這附近有個「牛奶湖」是我老是經過又錯過的。

 

IMG_9703-.JPG

IMG_9710-.JPG

IMG_9718-.JPG

 

牛奶湖,這名字取的又可愛又好記,當然會取著名字當然是跟湖水的顏色與牛奶相似,很有關係。不過,親自站在現場,可一點也沒有牛奶香,倒是有很濃的硫磺味。


牛奶湖之前世今生

早期牛奶湖是瑞永礦業公司冷水坑硫磺礦場露天挖掘的主要礦坑凹地之一。當時主要有三處礦坑,靠冷水坑的兩處礦坑因有清水流過,現已成為翠綠草地;靠近七星山的一處,因無清水流經,長期以來聚雨水與地表水成池,溶於水中的變質礦物成分,日積月累形成白色沉澱物沉澱於池底,陽光照射後便呈現出乳白色湖水樣貌;由於水中含有濃度較高的火山物質,水生植物無法生存,相較於有清水流過的礦坑窪地所形成的翠綠草地,有著明顯的對比。(資料出自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牌)


IMG_9719-.JPG

 

冷水坑

冷水坑,是要攀登七星山的東南側的登山口,從這一側到七星山主峰距離有2.1KM,現在已經下午1點鐘,我還沒吃午餐呢! 最好在冷水坑吃個陽明山肉粽,及把飲用水補滿再繼續。

 

IMG_9721-.JPG

IMG_9722-.JPG

IMG_9724-.JPG

IMG_9728-.JPG

IMG_9730-.JPG

 

冷水坑的前世今生

冷水坑是指七星山、七股山與竹篙山之間的低窪地區。早期可能是火山噴發熔岩所堰塞成的湖泊,後來因湖水外流而呈現出今日的環境風貌。

 

IMG_9737-.JPG

IMG_9738-.JPG

 

至於為什麼叫冷水坑? 則有兩種說法:一是因為這裡的溫泉約為40度,相較於陽明山其他地區的溫泉低上很多;二是七星山與七股山之間的凹地有一處清涼的自然湧泉,且此處低勢低漥,因而得名。(資料出自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牌)


七星山東峰

踏上往七星山東峰的步道,每數百公尺就會有里程數標示,這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的特色。冷水坑登山口,距離七星山東峰標示牌上註明2.1KM,這好像沒甚麼.....,不過注意到另一側海拔高度的標示了嗎? 冷水坑的海拔是750M,而七星山主峰有1100M,而七星山東峰雖比主峰矮一點,不過可以預計2.1KM,要爬升300M左右,這應該是全是上坡。我走過好幾次七星山主峰,這一點早就了然於胸,也大概估計上到七星山頂應該是3點~ 4 點左右。


說到此時還是暑假期間,但是往七星山頂走,似乎感覺愈來愈涼,冷氣愈開愈大,讓我原本在山下感覺快中暑的我,現在卻有點身處在冰櫃裡的感覺。穿起外套,頂著風,踏著階梯往七星山前進。

 

IMG_9741-.JPG

IMG_9742-.JPG

 

經過七星公園附近的教育電台是這一段步道算是平坦的,距離七星山東峰還有1.1KM,視野開闊處,我驚見台北市街道圖,有著藍天白雲的襯托,蜿蜒的淡水河流過。

「今天的天氣真好,遠方的大樓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不經意的說道。

 

IMG_9743-.JPG

IMG_9744-.JPG

IMG_9746-.JPG

IMG_9747-.JPG

IMG_9749-.JPG

IMG_9750-.JPG

 

紗帽山在七星山南面,走到此處,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紗帽山頂,兩個山峰相連,傳說紗帽山是因為山形像是古代官帽而得名,不過由七星山南面看過去,我總覺得像是兩顆相連的饅頭.....(我想是剛剛的肉粽還是沒餵飽我! XD) 。


IMG_9752-.JPG

 

抵達東峰頂,是下午02:40,比我在冷水坑登山口所預測的時間還早了些,不過雲霧飄過來,連原本可以由東峰看到的主峰頂,變的忽隱忽現。


IMG_9754-.JPG

IMG_9755-.JPG

IMG_9756-.JPG

 

七星山主峰

七星山東峰距離七星山主峰只有300M,來到東峰一定要上主峰,因為這裡是台北市第一高峰。

 

IMG_9762-.JPG

IMG_9769-.JPG

IMG_9764-.JPG

IMG_9767-.JPG

IMG_9781-.JPG

IMG_9782-.JPG

IMG_9784-.JPG

 

「沒去過玉山主峰,沒關係,一定可以自己走上台北市第一高峰。」這是每次來七星山頂一定要說的一句話。不過隨著上的七星山頂的次數變多了,似乎不覺得爬到第一高峰這件事有多重要,何況只是台北市的第一高峰不過看到主峰頂上的溫度計,真的整座山都在開冷氣,真的很重要,都快忘了今年夏天的氣溫屢創新高,我都快忘了。

 

IMG_9768-.JPG

 

雖然溫度計上投標示現在氣溫是26度,不過,說真的當天在場的山友,每個人看完溫度計後,都說了同一句話.......「溫度計壞了!」真的感覺山頂只有不到20度。

 

IMG_9765-.JPG

 

在七星山頂,靜靜地欣賞大自然的變裝秀。

 

IMG_9770-.JPG

IMG_9771-.JPG

IMG_9772-.JPG

IMG_9779-.JPG

 

苗圃登山口

下午03:20,不打算繼續往陽明山西側的大屯山系走,改由苗圃登山口下山。


IMG_9799-.JPG

IMG_9800-.JPG

 

今天的台北市很美,天很藍,雲很白,氣溫很舒適,很適合外出爬山的一天。

 

IMG_9804-.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ddie 的頭像
    Eddie

    Eddie's Adventure Book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