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1
今天是光輝十月的最後一天,外出走步道並非要去慶祝十月份的結束,而是因為明天我有一場全馬的賽事,今天早上的訓練課程暫停一天,而白天也不想閒下來,就找了位於高雄左營兩條極為簡單的步道,來逛逛!
首先我來到「龜山步道」,在步道路徑圖中,龜山步道的登山口共有三處,而我今天是由蓮池潭這處登山進入龜山。
龜山步道,就是木棧道所鋪設而成,而且木棧道本身破損嚴重,不少地方圍起封鎖線,但是沒見到有工程人員進行維修,快速地走整座龜山,山的正中央有座廢棄的碉堡,早期左營地區是台灣重要的軍事重地,這座龜山海拔高度不高,但是也算是左營地區的制高點,這裡設有軍營也不意外。
偶爾在樹林間,可以看俯瞰蓮池潭。
要走完整條龜山步道,只需花費半小時,即可完成。不過,步道過度的人工化,少了走在森林間的感受。不過,在高雄或甚至整個台灣,不少登山步道的規劃,強調步道愈明顯愈好,最好跟周遭環境有顯著的不同,這樣才會讓民眾瞭解政府有在做事。
當我走完龜山步道後,我去看了一部電影《別跟山過不去 (A Walk in the Woods)》,電影中描述了兩名超過七旬的老先生,準備徒步完成阿帕拉契山徑3,500KM。看完電影後,我上網搜尋了台灣是否有翻譯這本原著,可惜目前沒有出版社出版中譯本,不過我卻找到有一名台灣女生徐銘謙在2006年,前往美國阿帕拉契山參與為期六周的阿帕拉契山徑協會步道義工,回到台灣後,她出版一本名為《我在阿帕拉契山經—一趟向山學習思考的旅程》,書中提到阿帕拉契山徑義工在維護步道時施作的原則:「.........;步道的踏徑應當輕微地通過土地,以將對自然環境的干擾降至最低;步道應當讓通行者有一定的舒適度,同時也要和諧地融入自然環境。」
若依照美國阿帕拉契山徑義工的觀點來看,今天我走的龜山步道,實在有著大大問題,政府相關單位花了大錢在短短0.77KM的步道上頭,捨棄原本山徑全鋪上了木棧道,而經過風吹日曬,木棧道崩壞,讓健行者走在危機四伏的步道上,這不是枉費了當初興建步道的美意嗎?
龜山之前世今生
龜山又名龜峰嶺,最高點約有六十幾公尺。雖然高度不高,但四周都是平原,所以登上龜山高處仍然可以看到左營舊城區及軍港,也因此自古以來這裡就是軍事要地,至今仍保留許多坑道、山洞庫房等遺跡。早年龜山沒有被分隔,形狀就像一隻靈龜,隔著蓮池潭與半屏山相望。光復後因修建勝利路,將龜山切分為二,分別稱為大龜山、小龜山。大龜山至今仍為軍事禁區,不對外開放(註),小龜山則於前幾年開放並鋪設登山步道,成為高雄市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3031碉堡建造於日治時期,是龜山登山步道的最高點,碉堡上方有一顆高雄市政府圖根補點。
(資料來源:健行筆記)
(註)筆者依造訪當日之觀察:目前大小龜山均已經設置登山步道,提供民眾休閒,健行筆記上的軍事禁區已經不復存在。
小龜山步道
小龜山,就位於蓮池潭龜山步道的對面,也是整條為木造道設計,由蓮池潭走上小龜山頂,只需......1 mins。
四周的樹冠都高於小龜山,毫無展望可言。
蓮池潭
回到高雄一段時間了,對於幾個景點充滿好奇:蓮池潭、龍虎塔、春秋閣。指標都指向我今天來到的「蓮池潭」,但是為何一個景點有三個名字,而且有「潭」,有「塔」,還有「閣」等稱呼。
今天我走完大小龜山步道後,順便走訪了蓮池潭畔,我終於明白了。蓮池潭,是指整個湖面,當初2009年高雄舉辦世界運動會,就是在蓮池潭主辦滑水項目比賽;而龍虎塔,就是指蓮池潭上頭有兩座高塔,一座是龍塔,另一座是虎塔,遊客必須由龍口進虎口出;春秋閣,是距離龍虎塔約60M,另一座蓮池潭畔的建築,為兩座中國宮殿式閣樓組成。
順遊左營舊城
在龜山步道口,有面咾咕石砌成的牆面,是當年左營舊城區城牆的一部分。沿著牆面,現在拱辰門(北門)還屹立在這裡,穿過城門,喧囂的人潮被隔絕於城牆外,這裡是早期左營眷村。
低矮的平房,蜿蜒的巷弄,血紅色的鐵門,典型的眷村建築;我帶著相機走入眷村,彷彿走入被凍結的光陰故事裡。
左營舊城之前世今生
台灣第一座中式城池、第一座石城就是鳳山縣舊城,又稱左營舊城,也就是現在的左營區。道光五年(西元1825年)以咕咾石、三合土重建後,將龜山、蛇山也圈入城內,是目前除了恆春古城之外,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城池。但乾隆51年(西元1786年)因林爽文之亂,城內殘破不堪,於是鳳山縣治遂遷移至埤頭街(現在的鳳山市),稱為鳳山新城。雖然縣治遷移,舊城仍為軍事重地,至日治昭和15年(西元1940年),日軍將之劃為軍區,命令城內居民全數搬離。光復後此地依舊是重要軍區,直到今日仍有部分地點列為禁地。
(資料來源:健行筆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