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31
濃飛巴士高山站(Takayama Nohi Bus Center)
今天我比前一天由金澤到白川鄉起的更早,06:30AM我已經站在高山駅前,因為我準備搭乘07:00AM的巴士往上高地國家公園。
拜露皂咖小姐的部落格,才知道上高地這地方,部落格上的照片讓我規劃O型路線時,一定要將這個排進去,而且預留了一整天的時間。為了爭取更多停留的時間,前一晚就打定搭最早的車前去上高地。
前往上高地的巴士,要先在平湯溫泉換車,這個在露皂咖小姐的部落格有詳細敘述,而且她在回程時犯了一個錯誤,讓她多花錢由上高地又回到平湯溫泉,白白浪費時間,這個教訓我有記錄下來,免了我也犯了同樣的錯誤。
其實當天我出發前,發現巴士站內有張濃飛巴士的運費圖,直到我回到台灣,整理整趟旅程時才注意到,若不是我要前往上高地,否則由高山也可以直接搭濃飛巴士直接到扇澤接上阿爾卑斯之路,不必先到松本市再換JR到扇澤。
第一班巴士,果然沒有太多的乘客,巴士還是當地上班族、居民所依賴的交通工具,巴士在鄉間小路穿梭,停在不知名的小站載運客人。
平湯溫泉(Hirayu Onsen)
在接近平湯溫泉,外頭的濃霧愈來愈大。巴士準時在預定的07:58AM抵達平湯溫泉巴士站。
下了車,我揹著全部的家當,悠閒地在外頭拍著如雲霧飄渺的巴士站,突然聽到。
「Kamikochi! Kamikochi!......」
「當下直覺,好熟悉的名字.......。」我自言自語地說。
「Kamikochi! Kamikochi!......」第二次又聽到同樣的一個字。
Kamikochi,不是就是「上高地」嗎? 就是我要去的目的地,我立刻朝著聲音的方向揮手,並快速跑了過來。
巴士站的人員看了我的票後,直接讓我上了車,隨後車門關上,出發了!
在車上,我有點驚訝怎麼會接續班次這麼緊湊,而我剛剛又怎麼這麼悠閒在外頭拍照,於坐定位子後拿出時刻表,我才注意到,原本我應該接續的巴士是08:30AM,而我糊里糊塗地搭上的08:00AM的車輛,也因為我搭乘的巴士準時的到站,讓我可以在上高地國家公園多了半小時的時間。
上高地巴士站(Kamikochi Bus Terminal)
由平湯溫泉到上高地國家公園,只需25分鐘,不過日本國家公園是禁止私家車進入,所以要進入上高地都必須到平湯溫泉換成低汙染的巴士才能進入。
走下巴士,立刻感覺氣溫又比昨晚在高山市低了幾度,預計應該只有15度。不過清新的空氣,讓人一下巴士就心曠神怡。
我不急著出發開始上高地的健行,畢竟我比原本計畫多了半小時。我先把我的手提袋寄放在上高地登山案內人組合(Laggage Storage),這次會選擇寄放行李而不是背重裝健行,實在是因為事前知道全程將近12KM,預計要花費6小時才會完成,我不想因為背著重裝而耽誤自己的行程。
我的手提袋被判定是中型規格,一天寄放費是JPY400,還可以接受。寄放行李時,日本大叔還用英文問我,「今天是否回離開上高地? 」我點頭表示,「會!」。後來我才知道,寄放行李的費用一天與數天是不一樣的。
接下去就開始今天的活動。
梓川(Azusa-Kawa Riv)左岸
我先由梓川左岸往大正池方向前進,路線就是沿著梓川走。一路聽著水聲,穗高連峰還躲在厚厚的雲霧中,大概還沒醒來。
一路上步道平坦,林相優美,上高地海拔約1500M,但是因為緯度比台灣高出許多,同樣是1500M,我所看到的樹種有相當大的不同。
田代橋(Tashiro-bashi Bridge)
過了田代橋後,步道分成林間道路(Forest Course)與梓川道路(Asusagawa Course)兩條,我先選擇了林間道路,由大正池回程時,再走梓川道路,這樣兩條都不放過。
步道上常會有解說牌,上頭不少上高地的資訊,都值得好好研讀一下,我看不懂日文版,但是解說板下方都有附上英文,大概可以略知一二,而我乾脆用相機鏡頭拍下來,回去慢慢讀。
還有上高地有日本黑熊出沒,最近被目擊的黑熊出沒處,都會設立「熊目擊情報」看板,在台灣看過麥覺民導演拍攝《黑熊來了》紀錄片的預告,片中紀錄人稱黑熊媽媽的黃美秀教授在花蓮大分山屋繫放台灣黑熊的紀錄。根據黃教授的自身經驗,要在野外碰到黑熊的機率非常低,如她一般長年研究黑熊的學者都很難在大分山區與黑熊不期而遇,不過我手中握著相機可是隨時有準備,萬一被我遇上這微乎其微的機率。
林間道路,果真是蜿蜒在森林裡的道路,步道穿過濕地、小溪、沙地,最後與梓川道路相接。
田代池(Tashiro-ike Pond)
田代池,其實是一處溼地,不過綠樹映照下金色的池水,讓不少人發出讚嘆驚呼聲。
更有一對夫妻,由媽媽背著寶寶背架也一路走到這裡,媽媽不停逗著背上的小女娃,相信夫妻兩人應該也是野外健行愛好者,否則背著小娃兒肩上重量不比我的背包輕。就連出發前,我把背包中今天用不到的保暖衣物都放進了行李袋中,寄放在上高地巴士站中。
燒岳(Mt. Yake-dake,海拔2,455M)
走到距離大正池前還有300M,一群人在河岸邊討論起眼前的景象,引起我的注意。幾株樹幹豎立於河中,背後的燒岳忽隱忽現,這顆山頭雖只有2455M,不過可是座活火山,2300年前噴發時造成現在圓頂狀的山頭。
一路走來,上高地自然景致、植披都讓我很好奇,對於300M後的大正池我充滿了想像。
大正池(Taisho-ike Pond)
在大正池畔,野鴨不游水走上岸與人合影,這是第一次看到野鴨不怕人與人類走得如此貼近。
碧綠色的湖水輝映著翠綠色的山脈,這是上高地夏日景致;想著再過幾個月,這片大地將覆蓋上銀白色的世界,野鴨會不會往南飛到台灣來過冬,那就有機會在台灣再度碰面。
大正池的前世今生
1915年6月燒嶽火山爆發,流出的泥石流堵塞了梓川,由此在該處形成了池塘,這就是大正池。建設上高地賓館(即現在的上高地帝國賓館)時,曾乘小船渡過大正池,進行資材的運送。(資料來源:Japan Alps Kamikochi official web)
回程我走梓川道路走回田代橋,沿路不少穿的運動服的學生,也來上高地旅行,不過校方還安排了每一段路都有位老師,每支隊伍都要通過老師的考驗才算過關,不過,這可沒有我們那年代的大地遊戲,老師的考驗都是幫學生拍照就算過關了。
Weston紀念碑(Wiston Relief)
走過田代橋,我換到梓川右岸,往河童橋方向前去。
換到梓川的另一邊,所看到的山脈自然會與早上看的穗高連峰不一樣,六百山(Mt. Roppyaku-zan, 海拔2449M)、霞澤岳(Mt. Kasumizawa, 海拔2646M)。
河岸邊也出現不少旅館,也有提供中午餐點。
本以為Weston紀念碑,會是一尊銅像聳立在河邊,但是一直走到紀念碑前,四處張望才發現Weston紀念碑是按放在岩壁上的如銅板一樣。
由田代橋走來Weston紀念碑的路上,有一對日本夫妻步伐速度與我差不多,只是我多停留幾個地方拍照罷了,因此在前進的路上上演前後追逐賽;不過,我觀察這對日本夫妻有點怪異的舉動,明明帶了相機的腳架,在一處拍照前都是先生把裝好腳架的相機交給太太,太太把相機架好幫先生拍完照,然後先生跟太太再互換位子用太太的另一台相機幫太太拍照,如此一個點拍完照往往要花上數十分鐘,當然兩位都有點年紀,交換位子時也慢慢走。不是在特定景點拍照,這樣的舉動只要繞過去就行了,但是走到了Weston紀念碑時,這對夫妻就直接站在Weston紀念碑前拍照,把其他人晾在一旁,畢竟在日本境內對長輩是很尊重的,也沒人敢向前催促,我會覺得等待兩位老人家很不耐煩,也只能不動聲色。
登上上高地的先驅者
最初登上上高地周邊山峰的,據稱是曾經登上槍之嶽的越中富山的僧侶播隆,當時是出於信仰山嶽而登山。到了明治時期,為了發展近代化,明治政府雇傭了許多外國工程師,其中,英國冶金工程師William Gowland于1877年7月登上了槍之嶽,在雜誌中介紹了該記錄,其中使用了“Japan alps”這一表述,從而成為了今天“日本阿爾卑斯山脈”的詞源。
此後英國人傳教士WalterWeston也登上了槍之嶽, 並在其著作《日本阿爾卑斯的登山與探險》(Mountaineering and Exploration in the Japanese Alps)中詳細地介紹了上高地周邊的群山。
戰後當選為首相的東久邇宮殿下決定于1916年攀登槍之嶽,因此急忙完善了島島~德本嶺~明神~槍之岳的登山道。自此以後,登山活動不再是僅限於一部分人進行的活動,日趨大眾化。(資料來源:Japan Alps Kamikochi official web)
河童橋(Kappa Bashi Bridge)
有了Weston紀念碑的教訓,我儘量選擇避開那對夫妻的步道。記得有部電影《別跟山過不去(A Walk in the Woods)》,描述主角比爾布萊森(由勞勃瑞福飾演)在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健行時,其中遇上一個登山怪咖瑪莉,從頭到尾死命糾纏,現在我有同感了!
上高地雖然位於海拔1500M,但是到了中午時分,太陽照射下不僅雲霧消散,連走在林下步道也會感覺陽光有點刺眼。
在河童橋邊,人聲鼎沸也有不少飯店、商店。不少遊客打著赤腳站在水裡拍照,我記得早上剛到時,可沒人敢脫下鞋子站在水裡,這水....可是冰的! 看來經過陽光洗禮過的河水,不再冷不可親。
我今天的目的地要走到明神池再回到巴士站,由河童橋到明神池還有3.3KM。
河童橋之前世今生
1927年對於上高地而言是重要的一年。3月,文豪芥川龍之介發表小說《河童》。在該小說中出現了上高地與河童橋,7月入選“日本八景”的溪穀部分;8月, 昭和天皇的弟弟秩父宮殿下從上高地登上了奧穗高嶽、槍之岳,連日成為了新聞的話題。以該年為契機,遊客大幅度增加.
(資料來源:Japan Alps Kamikochi official web)
穗高連峰(Hotaka Mountain Range)
早上由巴士站出發時,沿途都可以看到穗高連峰的解說牌,但是當時雲霧把山頂給罩住了,沒機會一睹穗高連峰的風采;過了中午,岳澤(Dakesawa)是冰河地形中的U型谷很明顯露出來。
岳澤濕原(Dakesawa)
往明神池梓川右岸步道,經過一處溼地,大批灰白色的樹幹矗立在溼地上,很有台灣水漾森林的感覺。
上高地也是攀登日本中部幾座名山的登山口,在路上我見到不少揹著重裝的山友,想到過幾天,我也要試著爬上立山山頂,希望當天天氣能跟今天一樣美好。
在步道路上我遇到一群日本中學生,幾隻獼猴由森林裡跑到步道上頭,造成了中學生的騷動,然而獼猴並沒有對學生做出任何動作,而是自顧自的蹲坐在步道旁吃著箭竹的嫩芽,連老師拿出手機拍照都沒引起牠的注意,看來連日本獼猴都比高雄柴山的獼猴有教養多了。
梓川右岸的步道,起伏不小,指標上雖然只有3.3KM,可要評估自身的體力,免得走不回巴士站。
明神橋(Myojin-bashi Bridge)
在明神橋旁邊就是穗高神社 奧宮(Hotaka-jinja Shrine Okumiya)及明神池(Myojin-ike Pond)。
到穗高神社參拜是不收費的,但是要進入明神池要付費。但是都花了大半天走到這裡,哪有不進去看看的道理。
明神池(Myojin-ike Pond)
明神池有一池及二池兩座,事實上應該稱作濕地比較正確。因為跟一路上經過不少濕地有同樣的景致,不過幽靜環境讓心沉靜下來,站在碼頭前更有一番體驗,或許這是日本吸引人的地方,不破壞原始的自然景觀,遊客會自動走進來。
明神二池,池塘面積明顯小了許多,池中多了岩石與樹木,多了一種庭園造景之美。
走出明神池,我才發現現任日本皇太子全家也來過。
明神館(Myojinkan)
跨過明神橋就是明神館,也是上高地可以投宿過夜的地方,也有提供簡單的餐飲服務。
由明神館還可以走到橫尾(Yokoo),不過由我手中的資料,步行到橫尾單程就要2小時,依我的腳程今天恐怕走不到橫尾,不過大部分跟著旅行團來到上高地,導遊多半只會帶團員走大正池到河童橋這一段,只有自由行的遊客才有辦法幾乎走遍整個上高地河邊地帶。
回程我改走梓川左岸,左岸步道平緩且寬敞,我的步行速度加快不少。
小梨平露營地(Konashi-daira Camp Site)
距離河童橋只剩400M,是一大片露營地。露營地上頭舉凡廚房、浴室、廁所一應具全,不想花大錢住旅館,可以研究一下如何承租露營地。
有人就在這裡住了好幾年,帳逢外頭還擺放了不少的油畫作品,在露皂咖小姐的部落格,也有提到這座帳篷,看來這帳篷的主人至少由2015年住到現在,算得上long stay了。
下午3點的午餐時刻
在前方不遠處,就是河童橋,此時是02:41PM。比我預期還要早,前往松本的巴士在我剛抵達上高地時,已經先研究過,大概是一小時一班,過了下午4點後,班次會增加,我想今天剩下的時間足夠,到現在我還沒吃午餐。
在河童橋旁,我找了張野餐桌,拿出了白吐司及開水,這就是我昨天在高山市買的早餐,早上剛到上高地時,穗高連峰都還躲在雲層後頭不肯起床,這一刻全都大方地露出頭來,「別跟山過不去」,有耐心就看的到出大景,現在我就搭配著青山綠水繼續地吃完它,接下去我的背包重量會更輕了。
想起今天的行程是我七月時規劃這次旅行時,最後才加上去的景點,就是看了露皂咖小姐的部落格文章;然而在出門前,紙上談兵總是很簡單,真正到了日本,一路上買車票入住民宿就是考驗當初規劃的功課是否真的有做好。然而,規劃趕不上變化時,就要考驗旅人的應變能力。英文裡有句成語”A walk in the park”是比喻一件事很簡單,就跟在公園散步一樣輕鬆自在,而今天我也在日本上高地國家公園散步從早上由高山市出門到現在準備等車前往松本市也是輕鬆愉快,可以說是”A walk in the park” 。
Information Center
走回巴士站,在Information Center裡,放著日本10大名岳,超吸引人的!
另外,館方提供的來到上高地應穿著服裝,看不懂日文也沒關係,光看圖示也會了解。
館方也提供日本登山名人的介紹,其中登山服裝的轉變,相當有意思。
最後館方提供的登山10訓,也很重要。
上高地
1934年,上高地一帶被指定為國立公園。同時,上高地的牧場被封閉,公共汽車開至河童橋。同時,私人汽車得到普及,遊客人數逐年增加。由於停車場不足,違法停車的情況增加,1975年實施私人汽車限制。此後,限制逐漸強化,目前已全面禁止私人汽車的通行。將來計劃從澤渡至上高地鋪設隧道式的登山鐵路。(資料來源:Japan Alps Kamikochi official web)
松本市(Matsumoto)
我在上高地待到下午4點,距離我早上08:30抵達,共計待了7.5小時,我要前往我下一個城市— 松本市,將會是我這趟旅行的第3個行政區 長野縣。
巴士在山區道路奔馳著,有如搖籃般,我不禁在車上睡著了,身旁一位年輕的男生,睡得更熟,直到Shi-Shimashima才醒來直接下車。
或許當初我應該規畫在上高地停留一晚,才對。
巴士直接在松本駅附近的巴士總站停下來。走在松本市區,感覺比昨天在高山市熱鬧多了,我首先要前往今晚要下榻的背包客旅館。
Backpacker Matsumoto no Yado
在松本的住宿地也是透過AirBnB完成,而且今晚我訂的背包客旅館就位於日本五大古城--松本城旁邊,換句話說,我只要找到松本城,接下去就交給Google大師了。
我今晚住的地方很酷,是日本傳統塌塌米的臥室,浴缸超迷你的,連房東交代的事情都是用白板通知,不過房東把我姓氏弄錯了!
我把晚上住的地方弄妥後,先外出用餐。晚上再回到民宿,才發現今晚住在這民宿有多位國外背包客,其中有位來自德國的年輕人,一開始跟我用英文溝通,後來我發現他跟房東竟然用日文聊天,有人問他為何選擇日文當第二外國語? 我聽到他竟然回答,「因為二次大戰時,德國與日本是邪惡軸心國.....。」這回答太有才了吧!
回到臥室,我發現還有一對金髮碧眼的室友,看來今天晚上很精彩了。
Dinner:來自北海道的秋刀魚定食
我在行程裡沒有刻意為松本市留太多的時間,因此我利用晚上的時間到松本市區逛逛,並且找間餐廳餵飽我今天在上高地沒被芬多精滿足的胃。我在街角發現了一風堂拉麵店,不過一間隱藏在大樓深處的小餐館更吸引我,穿過長廊我才到餐廳門口,我發現這間店似乎由一對夫妻自力經營的小餐館。
寫在餐廳角落的菜單,我只看得懂「B. 北海道....定食」,就選擇這道了。幾分鐘後北海道定食上桌,主食是秋刀魚,我看不懂的那幾個字,應該就是指秋刀魚。另外米飯的香味,讓我先動筷子吃了幾口,清脆的沙拉還有焗烤組成日式西式的定食餐點,很特別的一餐。
用完餐走出餐廳外頭,店家掛起Close的牌子,看來我是他們今天的最後一個客人,然而對我這家餐廳是我在松本的第一家店,也是這趟旅程在松本的最後一家店,明早我就走上日本阿爾卑斯之路。夜晚的松本市區幾間運動酒吧,下了班的上班族,喝著啤酒看著球賽轉播,是充滿年輕氣息的一面。
護城河水映著松本城,是寧靜又古典的一面。
這一天我由岐阜縣高山市來到了長野縣松本市,明天將踏上日本阿爾卑斯之路--立山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