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
一天,一位鄰居大哥問起我這個問題。
「你有去過『故宮南院』嗎? 」大哥問我。
「故宮南院? 」我重複了大哥的問題。
「就是在嘉義的那座....」大哥又把問題詳細問了一次。
「我知道嘉義有座故宮南院,說真的,我沒去過......」我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其實,大哥的問題讓我想起了2015年11月,我第一次前往阿里山走步道,在上阿里山前一夜住在嘉義市的嘉義小青旅一晚。那時我記得小青旅的老闆就跟我提過故宮南院,當時還因為故宮南院還沒完成,老闆建議我等開幕了,再來走走。
然而,算算時間,故宮南院在2016年總統大選期間,原本執政黨趕在大選前倉促開幕,還被另一政黨候選人拿來大做文章。但是這也過一年多了,故宮南院就給我給遺忘了。
故宮南院
這一天,我開著車由高雄直上嘉義,這是我這幾個月來,第三度來到嘉義,只不過前幾次都往阿里山山區,而這回我由台82快速道路往海邊前去。
在快速道路上,故宮南院的標示很清楚,駕駛人只要跟著標示的方向,就可以穿過太保市區,最後抵達故宮南院。
我今天刻意在故宮南院營業前就抵達,一方面今天的行程很長,不只是光參觀故宮南院,另一方面,我想先在故宮南院外頭走走,因為在先前Google地圖時,就發現故宮南院附近就是一大片的綠地,這讓我不走路很難過的細胞整個活了過來。
進入故宮南院的停車場,當然沒有幾台車。我以步行的方式,前往那棟流線般造型的建築物,早上湖面倒印著整座建築物,這是我不容錯過的好時機。
沿著園區外圍步道取景,會發現步道旁種植的植物,還沒脫離移植過來的適應期,遠處靠近主體建築物附近還有工程車進出,似乎故宮南院的完工並沒有隨著新總統就任而真正完工。
在外頭閒逛許久,我終於走進了故宮南院的內部,可以看看這一期展出的國寶。
現在在故宮展廳裡是可以使用照相機的,工作人員會提醒遊客是可以大方拍照的,不過我走完全部展廳,只對「龍藏經」印象特別深刻,當然也是因為新聞的渲染的結果,「看過龍藏經的人可以獲得財富.....」。而這一天我真的看到故宮典藏的龍藏經,我才知道都是藏文寫成的,我一個字也看不懂,沒想到在自己國家看展覽也會遇到文盲,這是最大的發現。
.
有天我跟一位友人提到,我曾經在故宮南院看到「龍藏經」的事情,友人跟我說到故宮裡「龍藏經」的故事。
「你有看過周星馳演的韋小寶的那部電影嗎? 」友人說。
「當然有阿! 您說的是『鹿鼎記』嘛,第四台國片台播到都會背了。」我說。
「裡頭不是有提到天地會要韋小寶臥底偷出『四十二章經』嗎? 電影中所指的四十二章經就是現在故宮裡的『龍藏經』……。」友人說。
「啥~~ 四十二章經在電影裡像本書一樣,還可以藏在懷裡。而在故宮裡的龍藏經向是一塊塊的木板,組起來已經可以繞房間好幾圈了。」我說。
到底「四十二章經」是不是就是「龍藏經」,我事後在Google上找不到兩者的關聯性,唯一的共同點只有…..兩者都是佛教的經書,還有上頭的字我都看不懂。
最後在故宮南院裡,進入展廳前,有一處是由故宮人員製作的影片介紹,我隨意看得幾段影片,感覺內容相當有水準及知識性,一點也不輸國家地理頻道或Discovery。
朴子市區
時間接近中午,我開車離開故宮南院,我來到距離約10KM的嘉義朴子市。
朴子市,好幾回在我來到嘉義時,都是計畫中的行程,無奈屢屢時間控制不好,朴子市總是無法成行。今天花了一個早上就把故宮南院看完,終於可以來朴子市走走兼填飽肚子。
我把車子停在朴子市的大廟—配天宮的停車場。配天宮,聽說求子很靈驗。另外廟裡還可以找到不少頗具歷史價值的建築。
真好味鴨肉羹
原本我第一家選擇的是真好味鴨肉羹,我在第一市場附近遍尋不著時,最後才在巷弄裡發現早已四肢不全的招牌,唯一還在原位上的招牌只剩「味」一個字。
更慘的是,我來訪的這一天竟然是公休日。(殘念)
車站黑白切
那我轉往另一處網友推薦的小吃店—車站黑白切。既然名為「車站」,就真的位於嘉義客運朴子站的對面巷子裡。時間接近中午12點,人潮愈來愈多,讓我刻不容緩,趕緊拿了菜單,點了我今天的午餐。
說到黑白切,這是南部地方常見的小菜,在北部工作多年,很少找到有南部口味的黑白切小攤子。當然北部長大的朋友,也很好奇會問我,「到底黑白切是吃甚麼?」而我總是回答「黑白切,就是黑白切囉! (台語,隨便切的意思)」,或許更深刻的含意就是南部人生活的「隨意」吧!
黑白切到底是吃甚麼,就來吃就知道囉! 而在我故鄉台南,黑白切還有稱作「香腸熟肉」。
還有我在這家店點完餐後,在等待餐點上桌的空檔,我還發現店內用餐的桌子是阿嬷級針車機改裝的,很有意思的小創意。
清水屋咖啡
在車站黑白切填飽肚子後,我在巷弄間發現一家外科診所,這家診所不提供外科手術而是咖啡輕食,是由一家老診所改造的咖啡館,就在朴子市戶政事務所附近,相當有特色的咖啡屋。
不知是否是老診所醫師的後代,不拿聽診器而改拿咖啡手沖壺了。
東石郡役所(嘉義縣警察局朴子分局)
在朴子市公所的正對面,就是現在的朴子分局,也是別具歷史價值的古蹟建築,是日治時期東石郡役所,也就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局。
到了現在這棟建築的歷史任務還沒結束,繼續服務朴子市民。
成功手工餅乾
經過朴子市公所後,沿著光復路南行,步伐可要放慢,因為在一家自助餐的旁邊有一家古早味手工餅乾,可別錯過了。
要前往手工餅乾工廠,要先走過自助餐廳的廚房,若以為走錯地方,那就代表沒錯了。因為這家古早味的手工餅乾工廠就位於這麼不起眼的地方。
工廠裡阿公級的攪拌機、壓麵機....,讓我大開眼界。這些機器早應該進了博物館,現在卻在此還賣力的運轉著。
招呼我的應該是食品廠第二代,熟練地由幾大箱的鐵盒中抓取餅乾放進塑膠袋中。原本以為一百元的手工餅乾會是小小一包,拎在手上邊走邊逛就會被我吃完了,結果我從年輕老闆手裡接過一大袋餅乾時,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怎麼會這麼一大包,根本就是佛心來的。
別以為,便宜就沒好貨,這一大包的餅乾雖然沒被我邊走邊吃,吃完。其實,接下去幾天在家邊看電視邊吃餅乾,不知不覺竟然被我吃完了.....(驚!)超好吃的~
樸仔腳火車頭公園
離開成功食品廠,繼續沿著光復路往南走,就會找到復刻版的「樸仔腳火車頭公園」。我會稱作復刻版,當然是因為眼前所看到的是重建後的場景,原本的樸仔腳車站早就被拆掉了。
早年在車站前等車的青澀歲月,也隨著車站拆除都化成煙霧消失地無影無蹤。
現在公園內還停放了一台黃色的台糖火車頭,不過在一旁的解說牌卻說著「黑頭仔」,好像是牛頭不對馬嘴,難道是如同解說牌上的註解,「真的被張花冠開走了!」
樸仔腳之前世今生
在日治時期,由嘉義經蒜頭往朴子的朴子線,客運業務早在1909年6月25日就通車,當時稱樸仔腳線,樸仔腳即是朴子的舊稱。
朴子藝術公園
朴子藝術公園,位於東石國中旁。為何不稱作東石藝術公園? 我怎麼會知道啦! 我才佩服我自己哩,才幾分鐘的時間我就可以由朴子路過東石又走到朴子。
朴子藝術公園,在日治時期就是朴子神社的所在地。不過,現在的朴子藝術公園裡只剩下一座重建的鳥居及一座平台,告訴旅人這裡經歷過的歲月。
2017年我走訪了日本京都不少神社,往往都被神社巨大的本殿感到驚訝,而台灣曾被日本統治過,也在不少地方留下過日本神社。不過在台灣光復初期都已經被破壞殆盡,目前只能由圖片告訴旅人當初神社的模樣。若我們可以接受多元的文化,是否我們現在不用大老遠跑去日本才能看到日本神社,也不用每看一座神社就要付500日圓;反到我們可以向日本人宣傳,在台灣也有日本神社地圖,吸引日本人來台灣尋根。不過現在為時已晚。
東石國中旁日式宿舍
我在東石國中旁發現了一大片日式舊宿舍,有幾間房舍正在重建,塌陷的天花板、褪色的魚鱗板、腐蝕的隔板,歲月幾乎摧毀了原本房屋的架構,希望重建的工程可別帶走了原本的容貌,趁著未完工前,我只能用相機記錄下來,希望下回我再度造訪朴子,別有大驚奇才好。
水道頭
在朴子市,還有個很特別的建築物,叫做水道頭。
初次聽到這名字,真的無從想像到底是甚麼。在東石國中的日式宿舍群得附近,有座高聳的藍色水塔,外觀宛如教堂鐘塔般。在昭和10年(1935年)為了改善當時朴子飲水衛生問題而興建這座水塔。然而,在二次大戰期間,曾經因為水塔的目標過於顯著,一度成為聯軍轟炸的標的。
不過,在水道頭最令我發笑的是在解說牌的最後一段「此處也是情侶約會的最佳場所,及青少年一決雌雄的場地」。我的腦中即刻浮現一群身穿訂製卡其服的高中學生,相約在此處談判,恰巧遇上打扮清純的乖乖女......,看來我《竹籬笆外的春天》眷村電影還真的看了不少,立刻有了畫面。
麻糬棟
在我離開朴子前,別忘了還有甜點。就在配天宮附近的第一市場裡,有家80年老店的麻糬一定要去嚐嚐。
雖然店家也有賣剉冰,但是我最有興趣的還是麻糬。
當店家跟我介紹產品項目時,我選擇了白糯米、紫米口味的麻糬。
「這兩種不是不同口味喔,只是外皮不一樣,內餡都一樣。」店家大姊跟我解釋。
「那還是各一顆,好了。」我說。
「那你是馬上吃還是回家才吃。」大姊繼續問。
「我要馬上吃的。」我說
只看到大姊用水果刀劃開的麻糬的外皮,露出了原本的綠豆餡,大姊另一隻手舀了一匙花生糖粉熟練地包裹了麻糬外皮,頓時,我好奇這麻糬的口感會是如何?
付完錢後,我在一旁的餐桌邊已經等不急打開第一顆麻糬,一口咬下,甜甜鹹鹹的味道是我第一次吃到這種麻糬的感覺,超奇妙的!
我事後上網查了店家資料,才發現店家麻糬的綠豆餡是鹹的,而甜味是來自於大姊最後才包進去的花生糖粉;而店家之所以會把綠豆餡做成鹹口味,是因為有人吃了糯米會脹氣而鹽巴正可以舒緩,所以才有了這種全台獨家的甜甜鹹鹹的麻糬。
朴子廟口粉圓冰
朴子的甜點還不只麻糬,在走回配天宮停車場前,位於配天宮正門口前,還有一攤粉圓冰,即使已經吃了再撐也要堅持外帶一杯在車上慢慢品嘗。
雖名為粉圓冰,其實店家的粉圓是現煮的小珍珠,熱騰騰的小珍珠一定要加清冰才能降溫,雖然我在冬天裡對冰品敬而遠之,但是這杯粉圓冰讓我即使在冬天來到朴子也要試試常溫的冬瓜粉圓,因為在我走到停車場前,整杯飲品就被我喝完了。
顧家雙胞胎
其實朴子市著名的小吃,還不只如此,我在街邊發現的顧家雙胞胎也是當地人下午茶的最佳伴侶,但是我真的吃不下了,只好這回放過,留給下回再來囉!
蒜頭糖廠,沒有蒜頭只有糖
離開朴子市,我前往位於故宮南院附近的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這是早上在故宮南院時,遠遠地就可看到糖廠煙囪的地方。
蒜頭糖廠,一個不出產蒜頭而出產蔗糖的地方。走進糖廠園區,會感受到全台的糖廠都面臨同樣的窘境,糖業停止營運而糖廠到底要做甚麼用途。在台糖鐵軌上砌築了烤肉台,希望吸引遊客來此地烤肉,將廠房出租讓各式小販進駐,希望有租金收入或帶動人潮。
不過,這似乎都沒能挽回死氣沉沉的園區景觀。
幸虧蒜頭糖廠保留的當年的蒜頭車站,還有幾部機關車還可當作載客的工具,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遊客會對糖廠裡的設施有興趣。
而我在糖廠的平面圖中發現一處日式宿舍群,愛探險的因子又促使我在糖廠裡開始尋找。先是發現了蒜頭神社遺址改成了國父銅像,另外還發現糖廠都可見到的「白屋」。
最後就是比東石國中還大面積的日式宿舍群,然而蒜頭糖廠的日益凋零,我也見到一棟棟具歷史意義的日式屋舍在時間的洪流中逐漸傾倒。
台灣糖業曾經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我的阿公也正是老台糖員工,13歲就進入台糖工作,直到台灣糖業開始走下坡,黯然退休結束了自己職業生涯。在我印象中的阿公,一年四季不管春夏秋冬總是穿的當年台糖的制服加汗衫,生命中總以台糖人為榮。
走進糖廠,是我追憶阿公的方式。我知道在四十多年前的年代,阿公是台糖機關車的駕駛員,開著五分車穿梭在南台灣的各個糖廠。
蒜頭糖廠之前世今生
位於嘉義縣六腳鄉朴子溪畔的蒜頭糖廠,是1906年由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所建,戰後由台糖第三區分公司接收。由於原料區內的土壤與天候非常適合甘蔗栽培,原料的品質好、產量大,黃金時期日壓量達2200英噸,日本時代稱為明治寶庫,壓榨能力排名台灣第三,僅次於虎尾及屏東。
由於蒜頭糖廠優秀的製糖實力,即使進入21世紀之後,台灣糖業已所剩無幾,但蒜頭糖廠仍未有關場的打算。可惜人算不如天算,2001年9月納莉颱風來襲,全台重創,嘉南平原發生罕見的全面性大水災,當時蒜頭糖廠淹水達兩百公分高,造成機具損壞,竟然就此被頗關閉。
(資料來源:古維庭、鄧志忠,台灣舊鐵道散步地圖,pp240、pp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