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04.04

你家住哪裡?

今年的清明連假有5天的假期,不想每天都宅在家,但是出門又怕塞車、塞人,特地挑連假第一天就出門。即使接近中午才出門,我在高速公路匝道還是遇上長長的車龍。

今天連假第一天我要去「佳里」。每回提到這地名,都會想起一則冷笑話。

「你家住哪裡?」 路人問。

「我就住佳里 (家裡)! 」佳里人回答。

而我朋友圈裡,還真的有位來自台南佳里,但是我始終沒來過這地方。

 

永昌宮

我由麻豆交流道下國道1號,接176縣道往佳里。

我在一處紅綠燈前停車等紅燈,無意間發現鄰近的廟宇中有個塑像,神似三國名將趙子龍。台灣的廟宇眾多,主祀關羽的廟宇不少,但是印象中沒有一間主祀趙子龍。於是,我轉進的這間廟宇的廟埕廣場。接近中午,沒有其他的香客。廟前的跑馬燈明確地告訴我,這間廟宇真的主祀趙子龍。這更引起我的好奇心走進主殿,廟宇內部裝飾與一般沒有太大不同,不過我還是很好奇,為何佳里會有間廟宇主祀趙子龍?

IMG_5375.jpg

我繞到廟宇的後方,就是剛剛在路上看到的那尊塑像,塑像旁立了石碑說明了我的疑問。這裡除了有主祀趙將軍的永昌宮外,永昌宮附近的村里也是用趙將軍的名字命名,叫做「子龍里」。

IMG_5378.jpg

 

佳里永昌宮之前世今生

佳里子龍廟,又稱佳里永昌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佳里區子龍里,主祀趙聖輔天帝君。為臺灣奉祀三國名將常山趙子龍開臺首廟,亦是少數供奉三國名將趙子龍的廟宇之一。當地聚落也因廟得名為「子龍廟」或再訛作「子良廟」,日治時代糖鐵並設置子良廟車站,而在當地設立的「子龍里」更成為國內少數以神明姓名來命名的村里之一。該廟最醒目的標的,即是趙王爺(趙雲)騎馬挺槍、懷抱幼主劉禪的塑像。

清朝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佳里興堡東勢寮村民為求精神寄託,決定築草寮供奉神明。此時村人林廷龍於溪中捕魚,發現溪中有一塊漂流木盤旋不去,亦無法令其隨溪水沖走。拾起後才發現上面被白蟻咬上「常山趙子龍」(趙雲,三國時期蜀漢將軍)字樣,村民認為是神意,而將此木供奉於草寮。之後有陌生唐山木雕師,聲稱趙將軍托夢於他,希望他將漂流木雕成金身,才將此木雕為大、小趙子龍將軍像,東勢寮亦於此時改稱子龍廟。因趙雲為後主劉禪封為永昌候,因此該廟亦稱為永昌宮。每逢農曆二月十六日子龍廟永昌宮趙聖帝君誕辰時,寺廟會定期舉辦慶典,請水、煮油活動,只是科儀中的一部分,近年來,儀式已趨於定型化,固定每三年舉辦一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18/04/19)

 

蕭壠文化園區 (原佳里糖廠)

我會來到佳里,主要是因為在Google map上我發現有個地方稱做蕭壠文化園區」。蕭壠,正是西拉雅人的一個分支,根據地就在麻豆社的另一側。

IMG_5415.jpg

IMG_5385.jpg

IMG_5383.jpg

IMG_5387.jpg

我滿懷著期望,可以在 蕭壠文化園區獲得更多有關蕭壠人的歷史,就如同我在麻豆的倒風內海文化館所獲得數百年前在這塊土地的過去。我循著停車場的指標,把車子停在園區的停車場裡,此時我才發現蕭壠文化園區的前身是佳里糖廠,接近大門的糖廠冰品部,是整座園區人潮就多的地方。原本糖廠的倉庫區,規劃不少的展覽室,今天正逢休息日,我特地挑了清明連假的第一天北上沒想到在上高速公路前就遇上大塞車,到了今天的第一站,卻又遇上展覽室休息日。

IMG_5380.jpg

IMG_5381.jpg

IMG_5394.jpg

IMG_5396.jpg

IMG_5401.jpg

真是挑錯日子了!

 

北頭洋平埔文化館

2019.02.08

有回聽到跑友蔣公,提到台南佳里有個「北頭洋」,屬於西拉雅族的蕭隴社,在清乾隆年間有個很會跑的人,曾經赴京城跑給乾隆皇帝看。而乾隆皇看到有人跑到連辮子都跟地面平行,實在驚嘆! 於是冊封此人為「飛番勇士」。而這個人的事蹟至今仍被後人給記錄著,而這地方就在佳里。

 

我趁著走訪善化牛墟,順道再度造訪佳里,尋找我們馬拉松跑者前輩。我在南26與南19公路旁發現了飛番勇士的蹤跡。

IMG_6996.jpg

循著指標走,我轉入了一條不知名的小徑,我找到了北頭洋平埔文化館。今天是大年初四,但是園區裡沒有半個人,不過茅草蓋的小屋就已經很吸引我的目光。

IMG_6997.jpg

IMG_6999.jpg

IMG_7006.jpg

IMG_7007.jpg

雖然平埔族蕭隴社早已經消失在歷史洪流中,園區裡的茅草建物及史料都是現在北頭洋發展協會所復原,多虧這民間團體的努力,我才得以在書本以外親眼看到五百年前曾經在佳里這片土地上生活西拉雅人的生活樣貌。

在北頭洋社區裡,有個很有趣的活動稱作「走鏢」。

 

走鏢之前世今生

平埔人善跑是自古以來就被公認的。平埔人非常尊敬善跑者,每年慶祝新年時,都會舉辦環繞部落的賽跑,目的是藉著跑步驅除厄運,為部落帶來好運,稱為走鏢。走鏢的優勝者,可以得到一面織得十分精緻的錦旗,懸掛在家門口,被當作英雄一樣的崇拜,獲得大家的讚揚與欽羨。

(資料來源:徐如林、楊南郡,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林務局出版,pp126)

IMG_7017.jpg

 

荷蘭井

距離北頭洋園區不遠之處,還有個古井,我好奇地走進園區裡,在斜坡邊就有座古井。

IMG_7026.jpg

IMG_7030.jpg

還好天色尚早,我一點也不怕有東西會從古井裡爬出來,我還探頭往井裡看,裡頭只看到塑膠水管,有點失望說~

IMG_7033.jpg

IMG_7032.jpg

不過園區的另一邊標示著「北頭洋生態健走步道」,有步道可以走,當然要走看看。

IMG_7034.jpg

循著步道拾階而上,兩側綠蔭成林,實在無法想像今年的過年氣溫動輒到30度,都快跟夏天沒兩樣,而走上稜線才沒走幾步路就.....登頂了。

IMG_7035.jpg

上頭有座觀景平台,四周沒有任何遮蔽物,視野盡收眼底。

IMG_7036.jpg

更有趣的是,觀景平台旁豎立一座解說牌,說明這座山的高度只有18M不過有顆一等三角點。天啊! 今天我沒有任何準備就撿到一顆一等三角點,不過我在觀景平台四周並沒有找到任何水泥柱,很懷疑解說牌上的訊息。

IMG_7037.jpg

然而,我正好奇步道的盡頭會通往何處,於是繼續走下去.......

IMG_7040.jpg

我發現了一座竹編的瞭望台,跟剛剛在北頭洋平埔文化館裡的照片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我眼前的這座瞭望台已經歷盡滄桑的感覺。但是更令我驚訝的是,我在瞭望台旁邊發現了三等三角點。「連這裡也有三角點,不過還不是解說牌上頭說的一等三角點。」我不僅嘀咕了一下。

IMG_7044.jpg

IMG_7043.jpg

接著,我順著步道走到了一間廟宇前。這是南部常見的廟宇—五府千歲宮,不過廟前掛了牌子「阿立祖在後面」,這當然要去看看。

IMG_7047.jpg

IMG_7050.jpg

順著狹小的通道,我走到了廟宇的後頭。阿立祖的位置似乎變了,因為原本祭祀的地方被清空,挪到一旁的房間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我心想。

IMG_7054.jpg

 

海拔18M的一等三角點

不是一直找不到一等三角點嗎? 那前頭這個指標所指的方向,要不要去找找看。

IMG_7056.jpg

IMG_7068.jpg

 

我好像走到附近農作的果園裡,先試右手邊的山頭,爬到山頂並沒有看到任和水泥柱。

IMG_7058.jpg

IMG_7059.jpg

 

「那該不會是在左手邊那片竹林裡吧!」 我心想。還真的讓我在竹林下找到一顆一等三角點,這顆一等三角點就只有海拔18M,輕鬆到手。

IMG_7067.jpg

IMG_7064.jpg

 

飛番勇士

Google Map在南19公路邊,標識了「飛番程天與墓碑」。不過,我到現場四處搜尋許久只看到一塊解說牌說明飛番墓碑沿革,並沒有Google Map上頭的墓碑照片。

IMG_7071.jpg

IMG_7069.jpg

 

不過,眼前這片草原或許是我們馬拉松前輩程天與長眠之地,我不禁面向綠地三鞠躬,表示敬意。

IMG_7070.jpg

 

回到家後,我還不死心上網又搜尋了飛番勇士程天與墓碑的相關資料,才發現網友有提到:現在程天與父子的墓碑所在地正好位於田中央,目前田地是屬於私人產權,只有遇上莊稼收成時,才能找到墓碑的所在位置。

 

天興縣治所在地

佳里除了有西拉雅的蕭隴社,到了明鄭時期,也是天興縣治所在地。當初鄭成功由荷蘭人手上拿回台灣,在現今設立了台南大天后宮所在地設立承天府,下轄天興、萬年二縣。承天府以北為天興縣,大約是在台南佳里;以南為萬年縣。對各地文史很有研究的跑友—蔣公跟我提過,有機會來佳里除了到北頭洋平埔園區外,還要來看看天興縣治所在地。

 

在台19與南24交叉口震興宮廟前就是天興縣治紀念碑所在地,不過這紀念碑是民國72年台南縣政府立的,不是鄭成功立的,明鄭時期還沒水泥這種建材哩!

IMG_7073.jpg

IMG_7080.jpg

 

後來,蔣公還跟我說了一個「吉貝耍」,也是西拉雅族的一個分支。「你不是有去跑過烏山頭馬,賽道就會經過一個地方,路旁就有個指標立了這個標示。」蔣公說。

經過蔣公的提醒,我還真的回去找了烏山頭馬的照片,還真的有找到~

IMAG1383.jpg

 

吉貝耍之前世今生

吉貝耍(西拉雅語:Kabuasua、語譯:木棉花的部落)(桔根耍),位於臺南市東山區東河里。吉貝耍居民為臺灣原住民西拉雅族蕭壠社之後裔。今雖已高度漢化,但仍保有許多傳統信仰及習俗。 代表祭典為每年九月初五舉行的嚎海祭。

關於「嚎海祭」的由來,當地耆老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說當初祖先渡海來台,有許多先民死於海上,所以祖先在「倒風內海」登陸,於蕭壠(今台南市佳里區)建立部落後,為緬懷當初渡海來台祖先,每年社民會至倒風內海海邊「乞水」,並祭拜祖靈以示不忘本。

另一說法為當初祖先渡海來台,受當地一位漁民「阿海」接濟,引導祖先從倒風內海到蕭壠登陸,後來阿海在某年的農曆9月初5於魚塭遭雷殛身亡,蕭壠社民感念其恩情,在番仔塭(今七股區大埕里)建小廟紀念他,尊稱他為「海祖」,族人搬遷至吉貝耍後,依然懷念海祖恩惠,特地在海祖仙逝日子面向大海方向祭拜他,於是發展岀現今的「孝海」祭典。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19/02/1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ddie 的頭像
    Eddie

    Eddie's Adventure Book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