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1
台南西市場位於西門路與中正路交叉口,但是會走進西市場根本就是個無意識的舉動。這一天,我逛完政大書城,發現還有點時間,還想在附近走走,抬起頭來就發現對面有座「西市場」,入口有幾家店家,把商品都擺到路口來了,這座市場似乎是專賣布料、服飾。
我好奇地從西門路這一側進入西市場,大帥名店、萬龍西服、 統一西服 ....等招牌由內往我方向排列過來,放在角落裡是整捲的布料,我偷偷地望向店家,都是上了年紀的老闆娘無精打采地顧著攤位。
我更往裡頭走去,裡面多半是賣布料的商家,而有更多的店面都是拉下鐵門來的。
而我胡亂走著,竟然讓我走進一處沒有營業的菜市場,攤商在多年前收攤後就沒再來開市了,攤位上的招牌繼續掛著,這都是數十年前的樣式。我想西市場除了前頭的布商外,應該沒有其他攤位了吧,但是我卻在市場內的一個昏暗角落,有位年輕人正在剝著高麗菜,似乎在整理攤位上的蔬果,難道他是西市場最後一位菜販嗎?
時間:2019年3月。那時,我正在整理裝備準備前往西班牙的聖雅各之路,裝備裡有兩枝金屬製的登山杖,為了避免在登機時,航空公司要求我把登山杖單獨託運,我必須幫登山杖找一個堅固耐磨的袋子,但是沒有我所需長度的帆布袋。後來,我想起了台南西市場的布市。一天晚上,我再度來到西市場,入口的第一家店。
「請問,您有賣牛仔布嗎? 」我開口就問店家,店家是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先生與老太太。
「有喔! 有喔! 」老先生似乎對這麼晚了還有客人會上門有點奇怪。
接著,老先生拿出板凳,一腳踩了上去,從最上層拿下一塊布來。
「這是我們店裡最後一塊牛仔布了。」老先生說。
「那牛仔布怎麼賣?」 從來沒到過布市買布的我,問的心驚膽顫。
「啊~ 隨便賣啦! 這一塊就賣你300元好了。」老先生阿沙力開價。
「這塊布有多長? 」我裝懂地問。
「應該有10尺吧! 」老先生邊說邊攤開牛仔布。
這是一塊黑色的牛仔布,是我喜歡的顏色,而且布質真的是耐磨的牛仔布,也是符合我的需求。
「啊! 乾脆一點啦,就只剩下一小塊了,算你250元好了。」老先生自動再減了50元。
我實在不忍心再殺價了,原本我只需2~3尺的布,就可以幫登山杖做件外套了,沒想到老先生這麼熱心,就整塊布就被我買下來了,份量不只登山杖有外套,連我自己都可以做件牛仔外套了。
於是,這家店的最後一塊牛仔布就被我買走了。回到家後,老媽就幫我裁出我需要的長度,用針車機幫我車了一個超長的袋子,比登山杖還長的袋子。結果當我前往西班牙,這個袋子最後沒讓我拿來裝登山杖,而意外成為我在西班牙購物的袋子,因為像一個布袋,我習慣在入住庇護所後,就把背包放在庇護所內,就揹著這個布袋前往超市購物,超方便的。到了聖城,連庇護所的主人看到我揹著布袋,還稱讚這個袋子很有型!
但是,當我從西班牙回到台灣,再回到台南西市場,布市消失了,所有的入口都被鐵皮所封閉,西市場正在改建中,我的第一次西市場買布,意外成為最後一次。希望重建後的西市場,馬薩式屋頂、圓山牆可以重新與世人見面。
西市場冷知識
西門市場興建於日明治三十八年(西元1905年),完工不久即毀於颱風,日本政府遂於原地重建,在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完成,佔地3871坪,是當時全台灣最大的公有市場,俗稱「大菜市」,從蔬果批發販賣,再演變到布料市集開創60~80年代的成衣全盛時期,目前仍然是以布料、輔料為主的商場,曾經號稱為台灣的三大布市(台北迪化街、彰化小西街、台南大菜市)。
(資料來源:台南市市場處官方網站,查詢日期:2020/01/31)
西市場在興建當時為全台灣最華麗的市場建築,設置了老虎窗的馬薩式屋頂、入口上有圓山牆。昭和年間所建之商場是以鋼筋混擬土為材料,柱樑外露,留存部分仍保留了一些昔日風采。在過去,西市場一共有97個攤位,分別是6攤蔬菜、26攤魚肉、18攤鳥獸類、14攤雜貨、12攤飲食,另外還有其他類21攤,與土地面積相似卻只有27攤的東市場相比,可見當時商業活動的旺盛。
西市場本棟尚留有一些年代久遠的賣店物品陳列臺,早期所設置的臺子使用範圍較小不易使用,故現在市場內的店家皆保留原陳列臺的原貌,於上方再加上石造平臺,以符合現今之使用機能。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20/01/31)
時間:2021年11月。我得知台南西市場整修告一段落,市場內部分開放,我再次回到西市場。我由正興街這一頭走進市場,其實這一側是倉庫區,最早之前是台灣漁業株式會社的魚賣場,後來魚賣場遷移至運河旁,倉庫改為香蕉倉庫,圓弧形的立面已經修復完成。
走進倉庫內部,原本在市場內的布商暫時遷移到此處營業,通往西市場的通道,還是有些許凌亂,不過看著記憶中的影像慢慢地在眼前重現,也相當期待西市場的重生之日的來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