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用腳去踢路邊的大石頭,大概有人會說:Are you crazy? 意思是說,石頭這麼「硬」幹嘛用腳去試。古人也說:「堅若磐石」,代表硬的像石頭一般。但是石頭真的堅不可破嗎?我試著從大自然的觀察中,來看看是不是這樣。

 

1. 風稜石

P1050456-  

往台灣北海岸走,在麟山鼻與富貴角間,常見到「風稜石」地形。形成主因為:大屯火山噴發後的火山熔岩,流入海中快速冷卻後,形成「安山岩」。然而安山岩質地堅硬緻密,節理發達,由於北海岸終年經強風吹襲,並挟帶海灘上的細沙,不停地對岩面進行磨蝕,甚至產生槽溝,使岩面間的交角也變得更為銳利,如此形成的多稜角岩石,稱作「風稜石」。

 

 2. 海蝕地形

P1050612-  

 

P1050651-  

由於波浪、潮汐海流,不停地對海岸進行侵蝕作用,就會造成海蝕地形」。海岸遭受侵蝕而成的陡崖,稱為「海蝕崖」。海蝕崖的下方常會因海蝕作用成為海蝕凹壁(notch),多節理的凹壁則常發育成「海蝕洞」。晚期時,海蝕崖逐漸後退,崖的下方會形成「海蝕平台」。因此,可以把海蝕地形作一個時間鏈,海蝕崖-->海蝕洞 --->海蝕平台。在台2線上石門就有一個著名的海蝕洞地標上頭還題有「精忠照海」,實在不知連一個典型的海蝕地形,也要與保家衛國扯上關係,這似乎與遊客到風景區留下「到此一遊」有何不同。另外在台2線上萬里一帶,也可以看到海蝕末期的海蝕平台。

 

3. 花蓮太魯閣峽谷地形

P1010650-  

「太魯閣的峽谷」地形馳名中外,這是因為立霧溪橫切中央山脈所形成。由於河谷走向與山脈走向相交,相交的結果就讓河谷顯得坡陡而流急,流急意味著侵蝕力很強,侵蝕力一強,河谷就容易挖深而形成峽谷。一般而言,峽谷多半為「橫谷」。美國著名的大峽谷(Grand Canyon)國家公園是唯一的例外,因為大峽谷無法用山谷與山脈是否平行或相交來做歸類。走在橫谷之中,除了可以看到湍急的河水,兩側陡峭的山壁,不禁令人感嘆造物者的神奇。

 

除了「橫谷」,另外值得一提當然就是「縱谷」。與橫谷相反的是,當山谷的走向與山脈平行就稱作「縱谷」,花東縱谷平原就是一例。騎乘單車沿著台9線南下,就可以一覽美麗的花東縱谷,不難分辨右手邊就是中央山脈,左手就是海岸山脈,因為中央山脈比較高而海岸山脈就相形失色。由於縱谷是與山脈相平行,谷底的坡度都較為平坦,只要平坦又有水就有利於農業的發展,所以花東縱谷一直是台灣重要的稻作產區,如池上米、關山米。但是不論事「縱谷」或「橫谷」,這都與方向無關,而是與山谷與山脈的走向是否平行或相交而定。只是在台灣,花東縱谷剛好是南北向,而太魯閣橫谷是東西向,但是在中國,「藏南縱谷」就是東西向的而非南北向的。

(本段資料參考廖振順老師所著《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 pp58~ 59)

 

4. 烏來瀑布

P1050867-  

談完「縱谷」、「橫谷」,還有一個谷叫作「懸谷」,也就是山谷高高掛在山頭上。這是因為河川有分主流、支流,通常是主流的侵蝕力比較強,時間經過後,主流的河谷比較深,而支流切割河谷追不上,於是在支流匯入主流的交會處,就會出現支流的河谷高高地掛在主流河谷的一側上,且懸谷都會伴隨有一道瀑布傾流而下。如烏來的瀑布、花蓮的羅山瀑布。

(本段資料參考廖振順老師所著《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 pp61)

 

看來堅硬的石頭,不管是風、海浪、河流侵蝕下,終究逃不過大自然的力量,所以有家公司產品以「XX品質堅若磐石」來代表它的產品品質像石頭一樣堅硬,哪是不是要看石頭在甚麼情況下及用多少時間來決定產品的品質的耐用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