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1/03/20

北門捷運站 ----> 中正紀念堂捷運站 ----> 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 北門捷運站 ----> 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 台灣博物館本館 ---->台灣博物館土銀館 ----> 台北車站 ---->白沙屯車站 ----> 新左營車站

 

在這趟旅行的最後一個早上,我沒設定鬧鐘叫我起床,不過我還是在7點就在交誼廳準備用早餐。青年旅館的早餐,就是吐司夾果醬外加喝到飽的咖啡或巧克力,所以價格只需台幣20元。不過在台灣,便利商店裡賣的任一款麵包已經讓人找不到這個價位的產品。只是今天,我發現不只我一人偏好這樣經濟簡便的早餐,一大群高校女生一早便圍著吧檯上的土司及果醬,怎麼突然間吐司變得如此搶手。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我選擇先喝杯拿鐵吧,選擇坐在靠重慶北路這一側的位子。還沒到上班時間,重慶北路上稀稀落落的車輛與行人,與昨晚入住時,車水馬龍的台北街頭有很大的反差。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這一刻,我注意到數條道路的交會口,原本是廣告看板最密集的地方,不過好像有不少塊看板正在招租,這加深了我內心的隱憂。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北捷北門站: 清代機器局遺跡

我離開青年旅館後,我步行到北捷北門站,這個捷運站是我搬離台北後才有的。走下階梯,準備進入驗票閘口。我發現在通行走道上好幾處用紅龍圍出空間,走進瞧瞧才知道北捷北門站正好位於清代機器局遺址上方,也因為捷運站開挖才讓這處遺跡重見天日。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劉銘傳是台灣首任巡撫,地位等同於現在的省長,西元1885年劉銘傳在台北城外設立了機器局,但是無人知曉機器局確切的所在地,直到現在,才發現日治時期的台灣鐵道部與清代的機器局交雜在一起;也就是說,清朝在甲午戰爭失利後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人利用原本清代的台北機器局的結構在上頭建築了台灣鐵道部,讓原本四進衙門的遺構靜靜地沉睡在現在北捷北門站一號出口及塔城街西側的地底下。

 

日治時期排水系統:濱野彌四郎

在北捷北門站展示的遺跡裡,還包含了日治時期的水道系統,1895年日人來台時,台灣的瘧疾及瘟疫猖獗,讓日本軍民備受威脅,因此致力於改善公共衛生及控制傳染病。到了1940年,全台灣都有下水道系統,讓公共衛生環境大為改善。」解說牌上寫著。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這讓我想起了台南山上的水道博物館,裡頭有位厥功甚偉的人物:濱野彌四郎。(跟著書本去旅行 30. 台南山上:山上的歐式城堡)

 

今天我的行程就是要造訪這座與台灣鐵道有重大關係的台灣鐵道部,不過在之前我先要搭上台北捷運前往中正紀念堂站附近的南門館。

 

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煎熬時代 樟腦產業與南門工廠

我在北捷中正紀念堂站下車,步行到南昌路,菸酒公賣局總公司的對面。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這在日治時期隸屬於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南門工場,建於1899(明治32),為台灣唯一加工製造樟腦與鴉片的大型官營化學工廠。1967年關廠後,陸續拆除廠房,目前僅留有樟腦倉庫(紅樓)、物品倉庫(小白宮)、四百石貯水池。

 

四百石貯水池

貯水池,位於小白宮與紅樓的後方,圓形造景的水池,容量為400(72立方公尺)而得名。水池原本是作為消防水池之用,池水來自工廠內冷卻用的廢水。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很難想像經過百年後,水池四周樹木扶疏,差點都忘了我身在中央官署林立的中正區。

 

小白宮(物品倉庫)

小白宮,原本為物品倉庫,日治時期本以靠近貯水池這一側(北側)為主要出入口;而台灣光復後,先後被外貿會、財政部、台灣省財政廳、保險犯罪中心等單位借用為辦公室,此時期改以南側作為主要出入口。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小白宮冷知識

小白宮由總督府技師野村一郎設計,為臺灣少見明治時代石造建築,外觀灰白,牆面由外層38cm厚唭哩岸石與內層11.5cm厚紅磚組成,其中唭哩岸石來自被拆除的清代臺北府城城牆,屬於木山層石英砂岩,產於臺北盆地之士林唭哩岸、大直與北勢湖一帶。

(資料來源:台灣博物館南門館 官方網站,查詢日期:2021/04/29)

 

紅樓荷造場

南門園區唯一一棟兩層紅磚混凝土構造就是紅樓,目前紅樓展示著南門工場歷史及樟腦產業的常設展。台灣早期有相當多原始樟樹林,在日本殖民時期遭到大量砍伐,製成樟腦輸出,一度讓台灣享有樟腦王國的美名。直到現在,還可從不少台灣地名中見到樟腦寮一名得知當初所從事的產業。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樟腦的用途極廣,除了用於製藥上還是塑膠工業及軍火工業所需的原料。1887年,瑞典人諾貝爾利用樟腦提煉出新式火藥,讓他賺進了大筆財富同時也改變了人類戰爭史,變得更加的血腥與殘暴。這是諾貝爾當初始料未及的事,結果令他十分痛心。1896年,諾貝爾過世後,將他的財產捐贈設立諾貝爾獎,將獎項頒發給人類有卓越貢獻的人士。獎項自1901年起開始頒發,直到現在。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南門工場,除了製造樟腦外,也是鴉片工廠。鴉片,更是讓中國自清朝後國力積弱不振的原因之一。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後記你知道樟樹的名稱由來嗎?

20213月,我來到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學到許多跟樟樹或樟腦有關的知識,但是南門園區裡竟然沒有提到樟樹名稱的由來,直到同年10月,我收看亞洲旅遊台的節目出發吧! 鐵三角(由工頭堅、謝哲青、廖哲溢三人主持),第一集三位加起來超過百歲的男人一起去探訪苗栗並爬火炎山,節目中謝哲青提到一段樟樹名稱的由來:這有兩種說法,一是如果把樟樹橫切開,會發現年輪很明顯,就跟寫文章一樣很有層次,所以取文章的字加上木字旁;另一種說法是,成語中獐』頭鼠目裡頭的」這種動物跟麝香貓一樣都是全身會有味道,而樟樹也一樣會有味道,所以取「」這種動物名犬字邊換成木字邊。真沒想到,謝哲青,人稱「會走路的百科全書」,果然名不虛傳,知識比博物館還廣。

 

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打開台灣鐵道史

參觀完南門園區,我又搭上北捷綠線回到北捷北門站。接著,我要去參觀台灣鐵道部園區,也是這趟旅行的重頭戲。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在我在台北工作的期間,每回由台北車站往三重方向,都會在延平北路上見到一棟日式建築宛如廢墟,一直不明白這棟建築到底是什麼,直到台灣博物館開幕,並在網路上預告鐵道部園區也即將加入,我才知道這裡原來是日治時期的台灣鐵道部,也就是掌管台灣鐵道的最高機關,也是為什麼我搭著火車環島旅行,會選擇這裡做為旅程的最後一站的原因。

 

有著三角圓弧造型,兩側各有三根古典圓柱,加上兩座三層樓高的塔樓襯印下的鐵道部廳舍,不管在夜裡還是白天,都有一種特有的美感。之前,不管看過多少照片,今天終於可以走進這間廳舍看看台灣鐵道史。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原本的辦公空間,被規劃成一間間的展廳,由1887(清光緒13)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說起,歷經日治時期長谷川謹介出任台灣鐵道部長,台灣展開了環島鐵路興建的雛型,1950年後台灣光復,台灣鐵路進入了飛快車時期,鐵路運輸速度加快了,從台北到高雄只要5個半小時紀錄,時至今日,台灣高鐵更將台灣本島拉近成一日生活圈。讀著展示間的資料,台灣半部近代史似乎從我腦中飛過,我也很高興地參與後半段的歲月,自1992年我北上念書,而後在北部工作,返家時的交通工具從一開始的台鐵以至於現在的高鐵,在出門旅遊時,更偏愛搭乘台鐵區間車,享受台灣鄉間特有的風光。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天橋上的魔術師: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在鐵道部園區裡,擺放的一座1970年台北車站周邊的模型圖,當時台北車站旁還有環狀車庫,還有未地下化的中華路面的鐵道,而位於鐵道旁就是知名的中華商場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20212月在公視上映的天橋上的魔術師,改編自吳明益同名小說,由名導楊雅喆編導,以中華商場為背景,藉由一位魔術師(莊凱勛 飾演 )述說一連串發生在1980年代有關於電玩、大家樂、同性戀、白色恐怖及消失的議題。

 

中華商場於1992年拆除,那時我正好剛剛北上念大學的第一年,還在努力適應遠離家園的生活,記得最後拆除日是199210月,而那時我剛從成功嶺完成大專生集訓回到校園,一晚宿舍裡的學長奔相走告,有沒有人要買電腦、組裝電腦的,趕快趁中華商場拆除前,去撿便宜。

 

當時啥是中華商場? 為何要組電腦? 根本還搞不清楚狀況,當然我沒去中華商場撿便宜,結果就是連最後一面都沒見過。最後,在我印象裡組電腦是在「光華商場」而不是「中華商場」。

 

在鐵道部園區裡見到了中華商場的模型,前面就是兩條鐵軌在忠孝西路前來個大轉彎,就跟《天橋上的魔術師》裡的場景一模一樣,樓頂上大同公司的招牌也沒遺漏。就如電視劇裡的一段台詞,「那些消失的東西必須留在99樓,否則它們就並不真實存在了。因為它不見了,你才會記得它曾經是你的。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魔術師說。

 

就讓中華商場留在99樓吧,因為它真正存在過,現在它不見了,但是我永遠都記得它是在愛國西路到忠孝西路這段中華路上。

 

莒光號車廂

另外,在園區裡我還發現了一個展間布置成台鐵莒光號車廂的場景,還記的嗎? Day 1,我就是從屏東車站搭乘莒光號展開鐵道環島旅行,然而在旅行的最後一天,在鐵道部園區又見到莒光號。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這一天,有不少父母帶的小孩一同來參觀台灣博物館鐵道園區,小朋友蹦蹦跳跳地走進莒光號車廂,展間裡還配合況喳、 況喳」的聲音,表示莒光號正在行駛當中。當爸媽要離開展間把位置讓給其他民眾時,「來~ 火車到站囉! 我們要下車囉~」媽媽喊著小朋友要離開。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基隆車站

在展廳裡,有個主題是經典大站。其中介紹了基隆車站,Day 4. 我就是來到這座車站,而今天我才知道, 1908年的基隆車站是有著馬薩式屋頂樣貌的車站,而到了 1967年變成鋼筋混泥土,大老土樣式的車站本體,到了前天變成銀白色銅鑼燒造型,擁有流線圓弧外觀的車站,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可不可以選1908年那個造型呢! 既古典又氣派。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閉塞器

來到鐵道部,不能不看看台灣鐵道訊息如何傳遞。在行動電話或無線網路未普及的年代,列車駕駛員如何彼此溝通,尤其除了西部幹線擁有雙線行駛的優勢,在其他幹線都只有單線行駛時,那班列車可以優先通行就是重點。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使用電氣路牌授受器就是其中一種方法,昨天我在平溪線就是看到駕駛員手上拿著大圈圈就是這種東西。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八角樓

走在園區的戶外區,我發現造型奇特的建築,解說牌上標示著八角樓,令我好奇。當我走進八角樓內,我立刻明白這建築的功能,因為我在20196月在葡萄牙Porto也有看過、還使用過功能類似的廁所。(2019年春西班牙聖雅各之路:仲夏狂熱@ Porto波多:陽光 沙灘 比基尼)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防空洞

在園區的最後面,躲在一棵大榕樹底下有個水泥製,長得像倒放的漏斗的建築物,是在日治時期末的產物,是用來躲避美軍空襲用的防空洞。不過,現在內部並沒有開放參觀,我真好奇防空洞一般會深入地下或山洞裡,既然是位於開放空間的地區設立防空洞,在地面上的建築就不是重點,而是會地下有多深才能容納多少人。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在鐵道部吃不到台鐵便當

現在鐵道部的電源室、工務室都成為販賣部,也有供應午餐或零食,不過我遍尋不到台鐵便當這一味,殘念!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打開中國鐵道史

離開台灣鐵道部園區,讓我聯想起中國鐵道興建的歷史。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慢遊,這一站 21. 2021年鐵道環島行:Day 6.

先前說過,台灣鐵道史始於1887(清光緒13)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而中國大陸本土的鐵路興建呢? 事實上,只比台灣早了七年(清光緒6),由李鴻章奏請,而劉銘傳正是李鴻章淮軍將領之一。在高陽著慈禧全集之四:母子君臣》有一段詳細描寫到中國鐵道的濫觴:

中國第一條[鐵道]出現在同治四年,有個英國商人為了兜生意,特地在寅武門外造了一條一里多長的小鐵路,試行火車;嗚嘟嘟、轟隆隆,噴火而行。輦轂之下,出此怪物,群情駭異,言路上將上摺嚴劾;步軍統領衙門,趕緊勒令拆毀。

第二條是由英商怡和洋行發動的,在光緒二年造成一條由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鐵路,搭客載貨,生意相當不錯,但是依然有人認為是「妖」。不久,發生火車撞死人的慘案,輿論大譁;總理衙門不能不與英商交涉,以二十八萬五千銀子,買回這條鐵路;將鐵軌火車,一律拆毀,用輪船載運到高雄港外,沉入汪洋大海。

第三條就是[李鴻章奏請]這條唐胥鐵路,光緒三年由開平礦務局呈請修造;幾經周折,直到光緒六年,方准興工,自唐山梅井到胥各莊,全長十八里。但是,這條鐵路,不准用機車;只准用驢馬拖拉,所以洋人叫它「馬車鐵道」,視作世界交通奇觀,也傳為中國的一個大笑話。

(資料來源:高陽,慈禧全集之四:母子君臣,皇冠出版社,pp68-69)

 

換句話說,在1880年代,在清領時期的中國本土及台灣,鐵道建設幾乎沒有進度。

arrow
arrow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