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回到亨布魯克的避難路線,依照陳耀昌醫師在《福爾摩沙三族記》的描述,感覺上是依照現今的台1線道路北上, 最後抵達的地方是諸羅山,也就現在的嘉義市。如果哆囉嘓社是在現今的台南東山區,那亨布魯克牧師應該走的是台3線,但是台3線多半是山區崎嶇的道路,要前往嘉義避難反而多繞遠路。若是在現今的台南後壁區休息,境內多半是平原地形行動速度會比走山區道路要快。縱使鄭軍擁有騎兵部隊,但是初抵台的士兵未必熟悉當地地形及路線。
另外,在明鄭時期蕭壠社的旁邊就是麻豆社,而亨布魯克牧師也曾經在此地居住過多時,麻豆社是倒風內海的重要港口之一,為何當初亨布魯克牧師不走「倒風內海」的海線到月津港,在換陸運繼續北上?
我試著查閱1697年(清康熙36年),來到台灣採硫、煉硫的清代文人郁永河所著《裨海紀遊》一書,書中提到,四月八日,郁永河從麻豆社搭車出發通過茅港尾溪(現今台南下營)、鐵線橋(現今台南新營)溪到倒咯國社(現今台南東山),已經接近黃昏,想到友人王雲森乘著南風搭船直達淡水,等我到達時一定會落後他,所以趁夜渡過急水溪、八掌溪到達諸羅山。換句話說,亨布魯克牧師的避難路線,在36年後郁永河也採行同樣的路徑,為何在1661年到1697年間,倒風內海消失在清領初期的交通路線上?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倒風內海的全盛時期為1711年到1730年間,其中鐵線橋港、鹽水港、茅港尾港、麻豆港都是交通與軍事要道,均在郁永河書上提及的地名。1731年起倒風內海才逐漸陸化,實在不了解為何當時如此重要的航線為何很少見諸在當年記載中。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