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福爾摩沙三族記》裡提到,當鄭成功的軍隊順利通過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時,在蕭壠社(現今的台南佳里區)的宣教士亨布魯克要求所有尼德蘭人準備避難。亨布魯克由蕭壠社往北方向逃難,到了哆囉嘓社(現今的台南東山區,不過我認為亨布魯克是在台南後壁區的菁寮休息,詳下述)亨布魯克牧師在此補充飲水,當地駐守的尼德蘭士兵告訴牧師,這口井是十多年前,尼德蘭人開挖的井,長年不竭,水質又佳。而有一位來自大目降(現今台南新化區)的士官卻提議,比照尼德蘭人在攻打馬來半島的滿次加時,在井裡下毒,讓追兵到此補充飲水時,誤飲就無法追上我們。[陳耀昌,《福爾摩沙三族記》,遠流出版社,pp 223-229]

 

這讓我聯想起來,我之前走過的台南佳里北頭洋園區,也有一口荷蘭井(跟著書本去旅行 9.台南佳里:你家住哪裡? );還有台南後壁菁寮,菁寮老街上也有一口荷蘭井(跟著書本去旅行 42. 台南後壁:陳嘉玲在不在家? ),就是這口荷蘭井讓我認為當年亨布魯克牧師就是抵達諸羅山前在此地休息之處。

 

先不論,當年亨布魯克牧師休息的哆囉嘓社是現今的台南東山區還是後壁區,這引發了我另一項好奇心,尼德蘭人在台灣的期間真的挖了不少口井,時間經過三百年,井水依然沒有枯竭。到底當初尼德蘭人是如何得知在這些地方鑿井,井水不會枯竭,似乎沒人提到。那尼德蘭人到底在哪裡挖了那些井,當然是尼德蘭人宣教且居住的地方,那應該就是現今的大台南,而且這些井大多都被叫做「荷蘭井或「紅毛井,而或者是班達土著挖的,也稱為「烏鬼井。不過最讓我驚奇的是在嘉義市那口「紅毛井,就在嘉義東市場附近,而且嘉義人為了紀念尼德蘭人,還把附近一條街命名為蘭井街。你以為尼德蘭人挖的水井最北只到現在的嘉義市的話,那可就錯了,在彰化八卦大佛的山腳下,也有一口「紅毛井

 

現在跟著歷史軌跡,去尋找西荷明鄭時期流傳至今的水井。

大井頭@全美戲院旁

在西荷時期,從普羅民遮城到熱蘭遮城洽公,要在大井頭渡口搭上舢舨橫渡台江內海。大井頭曾經是渡船頭,不過真的有一口井。只是大井頭開鑿時間不明,維基百科上提到兩種說法,一是鄭和下西洋時期,曾經到此處取過水,另一說法是尼德蘭人建普羅民遮城,為了避火於是開鑿此井。我認為說法二比較牽強,因為普羅民遮城內就有一口井(詳下述),要蓋城堡原本就需考量要水源,被攻城時還可以閉城不出,另外普羅民遮城就蓋在當時的海岸邊,要滅火,海水也是不錯的選擇,幹嘛要挖井來當滅火水源,感覺上不合理。

 

傳說大井頭的水質甘美,俗語「飲大井水,沒肥也美」 。說也奇怪,大井頭鄰近海邊,照理水質易遭海水鹽化,但記載上大井頭是當時往來船隻補水的來源,證明大井頭一直湧出是淡水。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即使日治時期,仍有許多民眾會到大井頭取水。然而到了1916(大正5),因拓寬本町通(現今的民權路)而填掉一半。1965(民國54)整個井口被剷平,上頭蓋上鐵柵欄,害我以前來到全美戲院看電影,一直以為那是下水道的人孔蓋,是通往忍者龜的家,然而自此大井頭的井水就靜靜躺在民權路與永福路交叉口下方。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龍目井@ 大天后宮

在大天后宮觀音殿的後方也有口古井,在全台祀典大天后宮的官方網站上,提到這口井是在1664(明 永曆18)所開鑿。因為明寧靖王在此盥洗,所以被稱作「龍目井」。而有另一種說法,大天后宮原本有三口井,其中在後殿這口井代表螃蟹的眼睛,所以還有另一口井,現在被埋在民宅下方。(王浩一,府城漫遊,心靈工坊,pp98)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據說,這口井曾經乾涸一段很長的時間,直到1967(民國56)才又開始湧出水來。

 

古井@祀典武廟

原本都是寧靖王府的一部份的祀典武廟,在火神廟前、古梅樹旁也有一口古井,不過,這口井卻沒有如大天后宮的龍目井,在許多文獻中出現。換句話說,我在網路上搜尋這口井的背景資料,都沒人提到。換句話說,這口井的前世今生我也不清楚,只是應該不會有人故意會在關帝爺身旁挖了一口井吧。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古井@鄭成功祖廟前

當我在鄭成功祖廟讀著廟方提供資訊,發現鄭成功祖廟也有一口井,但是我從三川門進入又從第三進鄭氏宗祠走出來,就是沒看到水井的蹤跡。原本要再度返回鄭成功祖廟裡詢問裡頭的工作人員時,大門就在此時應聲關上。沒錯,時間已經過了下午五點,難怪我剛剛在裡頭時,工作人員還很有禮貌地跟我點點頭,這下子我全明白了,他在等我下班關門。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我就站在忠義路人行道上,另外有一群人也站在人行道上,但是靠近鄭成功祖廟的右側。我此刻發現那一群人裡有幾位是坐在什麼東西上頭,我走了過去,低頭查看。

「這是一口古井。」其中一個大哥立刻出聲。

我也發現真的是一口井,不過井口的紅磚與人行道上的紅磚幾乎一樣,沒仔細看真的會沒注意到。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你相不相信,現在井裡還有水。」大哥繼續說。

「咦.....你好像不相信我的話。」大哥看到我一臉懷疑的表情。

大哥交代旁人打開開關,頓時從水井的一側噴出水來。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大哥說,這口井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傳說是跟大井頭與赤崁樓是同一個地下水源。不過,我比較關心的是這口井可否通往旁邊土地銀行台南分行的金庫。

 

鄭成功井@延平郡王祠

在延平郡王祠左側廂房中,也有一口古井,相傳為明鄭時期即已開鑿。當年沈葆楨擴建開 開山神廟堂(延平郡王祠舊稱)時,仍保留此井。直到現在,此井依然有水湧出。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鄭經井@開元寺

在開元寺第四進觀音殿左側功德堂,進入後,左方有個房間,裡面有一口北園別館時期的古井,因鄭經生活起居均使用此井水,所以稱為「鄭經井」。聽說當初鑿井時挖出一塊白色海螺化石,現在是開元寺的鎮寺之寶。

 

不過現在不只井口被鐵柵欄封住,就連房間都被鐵欄杆隔開,我必須伸長手把手機穿過鐵欄杆拍攝。另外就連網路上提到了白色海螺化石都被擱在鐵欄杆下方,好像跟想像中「鎮寺之寶」的概念差很多。

 

更多的開元寺故事,詳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 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的台南/ 03. 瑯嶠別館/ 北園別館(今開元禪寺)

 

@法華寺/ 功德堂前

跟著書本去旅行:49-08. 廟口開講/ 四方風水殿/ 南極殿@法華寺

 

烏鬼井@自強街巷弄中

烏鬼井位於西門路與公園南路口,是1653年由荷屬東印度公司派遣摩鹿加群島裡的班達土著所開鑿,因為班達土著膚色黝黑,當地人以烏鬼稱之,所以這口井才稱為烏鬼井。西荷時期,因鄰近台江內海海岸線,往來船隻除了取大井頭的井水外,另一選擇就是烏鬼井的水。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說到班達土著,在17世紀大航海時代,尼德蘭人在海外擴張殖民地的歷史中,留下極其野蠻的紀錄。1618年,英國為了搶奪東方貿易利益,派遣艦隊來到印尼雅加達附近,與當時雅加達的殖民主人尼德蘭人產生衝突。時任派駐在雅加達的尼德蘭人總督是科恩(Jan Pieterszoon Coen),尼英衝突中,一開始科恩不敵英國優勢兵力,逃往摩鹿加群島(因盛產香料,又稱香料群島),與在地的尼德蘭艦隊會合,接著對英國發動反擊,順利解了雅加達圍困之愁。也在這一年,科恩把雅加達改名為巴達維亞。隔年,科恩再度回到一年前逃亡的摩鹿加群島,不過他並不是帶著感恩的心回來的,而是帶著各式槍砲,以極為慘忍的手段殺害了一萬多名島民,沒死的島民被科恩抓起來送到其他地方擔任奴工,包含了台灣本島與澎湖。當年科恩的舉措,造成了摩鹿加群島中的班達島上的人口幾乎滅絕,以現在的詞彙稱作種族滅絕」。(資料來源: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貓頭鷹出版,2001pp80-82)

 

相傳烏鬼井的水質優美,相鄰聚落發展出製造豆腐、豆皮及醬油等產業鏈,不過在日治時期,烏鬼井一度被填平。1955(民國44)由於考古挖掘,才得以重見天日。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馬兵營井@司法博物館

現今台南市府前路上的司法博物館,在明鄭時期為馬兵營遺址,日治時期興建為台南地方法院,在2005年時發現法院庭院中有一口古井井壁殘跡。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根據1722(清康熙61) 巡台御史黃叔敬所著《臺海使槎錄中,詳細記錄了來臺期間各地風土民情、山川地形的描述,其中在卷三赤崁筆談中提到,郡治濱海,各井皆淡水,微苦鹹;惟傀儡山馬兵營井極清冽,為郡中第一泉。據此,推測此井應為明鄭時期為供應征臺將士飲水之用而開鑿的井水。

 

窰尾古井 @湯匙山下,烏特勒支堡戰役重要水源

時間回到1661年的一月,當鄭成功聽到尼德蘭人要與清廷結盟,內外夾擊鄭軍時,鄭成功下令砲擊猛攻熱蘭遮城裡的尼德蘭人。鄭軍的砲口首先針對熱蘭遮城外的烏特勒支堡,這是整個大員地區的制高點,鄭成功認為拿下烏特勒支堡後,熱蘭遮城就無天險可守,因此調集28門大砲猛轟烏特勒支堡,一天之內落下數千顆砲彈,幾乎把烏特勒支堡夷平。

 

然而,三百年前烏特勒支堡戰役,身亡的將士都埋在烏特勒支堡中,這處制高點外型像一把倒放的湯匙,所以稱之為「湯匙山」,這裡至今還是安平區的公墓區。在湯匙山的東面山腳下,有一處水井,相傳是尼德蘭烏特勒支堡守軍的水源,雖然與公墓相連,至今仍是附近民眾的水源之一,現在稱為「窰尾古井」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紅毛井@安平區效忠街

這口井正為於海山館的正前方,開鑿時間不明,因為有人將其稱為紅毛井,所以我也將這口井列為西荷明鄭時期的口井。現今這口井上方被人堆放不少雜物,沒特別留意不會注意這口井的存在。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8.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赤崁樓井@赤崁園區:地道傳說

在赤崁樓海神廟與文昌閣間有一口古井,相傳是尼德蘭人興建普羅民遮城時所開鑿的水井,井口呈現半圓型。而在府城人口耳相傳的故事中,這口井下方有條神秘的地道可以通往安平古堡。在1935(昭和10),日人曾對古井進行浚清與探勘,台南文獻專家盧嘉興先生親自下到古井底部,當時並無發現有任何孔道。到了1990(民國79),台南市政府又雇工開挖,還是沒發現地道存在。

 

話說,1661年鄭成功來到台灣之際,普羅民遮城的長官貓難實叮只守了4天,第5天就舉白旗投降,如果有秘密地道可以通往熱蘭遮城的話,那貓難實叮為何不採空城計引鄭軍深入普羅民遮城中,再用密道裡的士兵發動奇襲戰術殺得鄭軍措手不及。

 

不過,當時如果傳言,這口井可以通往尼德蘭國,或許會吸引更多觀光客來赤崁樓,因為入境歐洲不用買機票外加免隔離14天,有如哆啦A夢的任意門。

 

安平古堡內的五口井

反觀一樣是尼德蘭人所建的熱蘭遮城,在網友丁仔登山部落格中提到安平古堡內有五口井,其中有三口迄今還可以辨識,剩餘2口已經用土方或鐵板加以覆蓋,不過這已經大致可以想像當年鄭成功圍困熱蘭遮城,揆一竟然可以死守九個月。

 

在明鄭時期的水井多半位於官邸或聚落裡;到了清領時期,大量的漢人移居到台灣,大戶人家裡就會自行開鑿水井;進入日治時期,大致延續清領時期狀況,直到1912(大正元年),台南水道(跟著書本去旅行 30. 台南山上:山上的歐式城堡)興建完竣,台南市進入了自來水的新紀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ddie 的頭像
    Eddie

    Eddie's Adventure Book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