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走訪台南,我無意中還發現,台南還擁有四座清領時期的石坊,其中讓我最驚訝的是「接官亭」,而最低調的莫過於藏身於府前路與西門路交叉口巷弄內的「蕭氏節孝坊」;而「泮宮石坊」是我第一個看過的石坊,卻不知「泮宮」是啥意思;最後一座,「重道崇文坊」是走動最遠的石坊。
接官亭
位於協進國小附近的巷弄內,有一座三層樓高花崗岩及青斗石構成的接官亭。
話說,1683年明鄭時期結束,台灣進入清領時期,大陸官員來台,仍由鹿耳門至安平上岸,再乘小舟到大井頭踏上台灣陸地,原本台灣的官員就在大井頭接詔。到了乾隆年間,海岸線已經退到現今康樂街(古稱安瀾橋)一帶。1739年(清乾隆4年),巡道鄂善倡興建接官亭並建風神廟於此,目的讓來去官吏渡海風順平安之意。此後,接詔、到任、離任都在接官亭主持。
接官亭,初建時為三進殿堂,第一進囗大門,第二進為官廳,是為接待官員設宴之用,第三進為神廟,奉祀風神,以保佑官員渡海平安。一度,當地人士捐建第四進,大士殿,奉祀觀音大士。
1777年(清乾隆42年),時任台灣知府蔣元樞重修並擴建官廳及風神廟堂,並興建一座接官亭石坊,石坊兩旁各建一座鼓樓。
接官亭石坊,北面橫額題「鰲柱擎天」,石柱上對聯「萬年聖烈奠南天牛女躔分舜野,一路福星迎北極風雲會際堯衢」。南面橫額題「鯤維永奠」,石柱上對聯「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石坊上的題字,全出自於知府蔣元樞。
兩座鼓樓,一為「棠蔭亭」,出自「甘棠遺愛」的典故,昔日周召公巡行南方,治政勸農,曾經夜宿甘棠樹下,離開後,民眾感念周召公德澤,就在樹下建亭立碑。後來援引表示對賢官廉吏的愛戴或懷念。
另一為「峴石亭」 ,出自峴山之石的典故,峴山位於湖北襄陽,原為西晉名將羊祜所鎮守,其後在征討孫吳的戰爭中計取江陵。在羊祜病逝後,襄陽百姓於峴山建廟立碑,此後每逢時節,周圍百姓都會祭拜羊祜,賭碑生情,莫不流淚,故稱墮淚碑,在接官亭建亭,以表追思緬懷之意。
爾後,台南的海岸線,一直向西退卻,而在接官亭舉行的接詔、接官、送行的儀式仍持續進行直到1985年(清光緒21年),台灣割讓與日本才終止。
進入日治時期,1918年,日人為開闢民權路,將接官亭後方的廳舍全部拆除,廟堂神像則移至官廳供奉,自此接官亭的規模四進規模不復存在。1924年,由民間募資重建風神廟於現址,並將神像迎回祭祀。
風神廟
在接官亭旁的風神廟,是全台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風神,主宰大自然之神,管理整個地球之氣象。這一天,我也是第一次得知台灣有奉祀「風神」 的廟宇,而且還位於我自己的故鄉—台南。現在我們面對的環境是,要不是大半年不下半滴雨,要下就一天內把整年的雨量一次下足,看來台灣對付全球氣候變遷,我們找到幫手了。
在風神廟裡,我還見到了「雷神」與「電母(就是閃電娘娘)」。這裡的雷神跟好萊塢電影中長得不太一樣,中國神話中的雷神「臉赤若猴,下巴長銳,足似鷹爪。左手執鍥,右手執鎚,作欲擊狀。」。說真的,比起由克利斯 漢斯沃(Chris Hemsworth)飾演北歐神話中的雷神索爾,一下子中國雷神就被比下去了,不過注意到了嗎? 中國雷神跟北歐雷神都習慣拿槌子。
重道崇文坊:表揚好人好事代表
在台南公園,我找到第二座石坊:重道崇文坊。這是為了表揚1804年(清嘉慶9年),林朝英獨力捐獻萬金,用以修繕台南孔廟,此舉讓台灣府百姓感恩在心,台灣府知府、知縣均向朝廷提報獎勵;九年後,嘉慶君頒「重道崇文」匾額給林朝英。這一年,林朝英已經75歲。
當時重道崇文坊是豎立在龍王廟前(現今 台南美術一館),因為林朝英的宅第就在附近,不過石坊在1816年建成,林朝英在隔年就與世長辭。
接著,台灣進入日治時期,1907年(明治40年),日本人徵收了林朝英的故宅,闢建為公園綠地。三年後,為了紀念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改稱「兒玉壽像園」,也就現在我們習慣稱呼的「民生綠園」。1934年,日人要闢建南門路,將龍王廟拆了,差一點也要把重道崇文坊也一併拆除,幸虧林家後人向日方多方交涉,得以保存下來並遷移到現在台南公園燕潭的北岸,所以我說這座石坊是移動最遠的一座。
一位百年前被地方政府提報為好人好事代表,在即將老去之前,終獲朝廷肯定,興建石坊以茲紀念,哪知後來改朝換代後,外來政府先把老先生的故居徵收,差一點也把紀念碑給拆了。就如同王浩一老師《在廟口說書》所說的,台灣政府應該幫林老先生在民生綠園立個碑,告訴後世這裡曾經在百年前有位熱心公益的成功商人、書法家,林朝英先生。
我也要感謝王浩一老師,在他的書裡提到這件事,否則連一個在台南出生的我都不知道民生綠園怎麼來的? 還有在台南公園裡還有一座獎勵好人好事代表的石坊。而林朝英先生流傳至今的墨寶,包含在水仔尾開基天后宮的「湄靈肇造」、「慈慧」兩匾(詳 跟著書本去旅行 49-02. 廟口開講/ 媽祖廟)、萬福庵的「小西天」匾(詳 跟著書本去旅行 49-09. 廟口開講/ 小西天萬福庵)及小南天土地公廟的「小南天」匾(詳 跟著書本去旅行 49-10. 廟口開講/ 小南天土地公廟)。
泮宮石坊
台南孔廟隔著南門路對望的泮宮石坊,是我最早知道一座,不過為何是「泮宮」? 跟孔廟有何關係?
台南孔廟的泮池,在1685年(清康熙24年)時任分巡臺廈道周昌和臺灣知府蔣毓英所建。而泮池石坊卻是在1777年(清乾隆42年)台灣知府蔣元樞增建。在全台的孔廟中,只有台南孔廟設有泮宮石坊。
在日治時期,為了開闢南門路,而將泮宮石坊與孔廟隔開,因此才會形成現今泮宮石坊位於府中街上,而孔廟要越過南門路才會抵達。
蕭氏節孝坊
在華視連續劇《俗女養成記2》中,嘉玲的爸爸陳晉文成為模範父親候選人,小嘉玲問阿嬤說:「為什麼阿嬤沒當選過『模範母親』?」
「憨孫仔,你不知道當選模範母親的都是『死尪』。」阿嬤生氣地回答。
嘉玲阿嬤說得太嚴重了,當選模範母親不用死尪 。不過在清代的確要為女性立牌坊,真的都要守寡數十年才行。在台南永和醫院後方,還留存台南最後一座的節孝石坊,象徵清領時期表彰婦女節孝之社會價值觀,此為「蕭氏節孝坊」。
1800年(清嘉慶5年),為了表彰太學生沈耀汝的妻子蕭娘娘獨自將兩名兒子拉拔長大,並勤於侍奉公婆四十年,終身未嫁,為鄰里所稱道,特立石坊紀念。此作石坊為全台僅有的雙柱二架單間形式小型牌坊,兩頂之間擺放「聖旨」牌,頂上還有葫蘆裝飾。
而在蕭氏節孝坊旁的民宅,還存有一台津田牌手壓式汲水幫浦,為日治時期所設,迄今手壓幫浦維持良好,水源充足。我為何如此清楚? 因為當我站在石坊底下取景時,一名老婦在老宅前用日式幫浦取水,害我剎一點以為我跌入另一個時空。
在維基百科上提及,原本台南府城內還有另外六座貞節牌坊,不過都已經被拆除了。我好奇的是,以現代眼光來看貞節牌坊,會被視為歧視女性的建築,早期設置或許有其政治上的目的,之後台灣島上數度改朝換代,女力崛起已成為時勢所趨,拆除當年歧視性建築可以想像,那為何僅存蕭氏節孝坊未被拆除? 我想還是把貞節牌坊當作歷史文物來看,別跟模範母親聯想在一塊好了。
二府口福安宮
我在蕭氏節孝坊旁邊,發現一間小廟,稱為「二府口福安宮」。「福安宮」取名自福安坑溪並不意外,現今的府前路在明鄭及清領時期就是福安坑溪的水道。那「二府口」是什麼意思? 二府指的就是清領時期的「海防同知衙門」,主管船政事務,類似現今的海巡署,位於現今友愛市場的位置,而福安宮正好就在海防同知衙門的前方,故稱為二府口。
二府口福安宮,主祀李府千歲。廟中地板上有一塊「鎮廟石」,為昔日審訊人犯時,要犯人饋在上頭向神明發誓所言不假,故稱「犯罪石」。在歐美國家,要證人發誓所言不假都是拿著聖經,沒想到在台灣是跪在李府千歲前的石頭。
台南市區是我求學最主要生活地域,後來工作關係搬離台南,生活重心一度北上到台北,不過不時還是會回來吃小吃,看展覽,只是有一回看到市區裡的標示牌上多了安東坊、鎮北坊、五條港區.....,反而讓我這個土生台南人一頭霧水。這一回帶著陳耀昌醫師、王浩一老師的大作及對照著清領時期的古地圖,實際走訪留存至今的古蹟,讓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