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大道公廟(興濟宮)@成功路+觀亭街口
在大觀音亭(詳 跟著書本去旅行 49-03. 廟口開講/ 觀音亭)旁,是主祀醫神保生大帝的「興濟宮」,俗稱「頂大道公廟」,建廟時間晚了大觀音亭一年,為1679年(明永曆33年)。在明鄭時期,移民渡海來台時面對瘴癘之地的台灣,唯一信仰寄託於醫神的保生大帝上。進入清領時期,沈葆楨開山撫番政策下,來台平亂的士兵往往病死遠多於陣亡在沙場上,更只能祈求保生大帝的庇佑,於是沈葆楨飭令將興濟宮升格為「祀典官廟」列入春、秋祭典,因此在大觀音亭與興濟宮中間,設有「官廳」,就是為了方便前來主持參拜的官員更衣或休息之用。
興濟宮既然為供俸醫神保生大帝的廟宇,廟中的籤筒除了運籤外,還多了藥籤,並分為大人內科、眼科、外科小兒科,其實我認為從古至今應該最熱門的應該是「感染科」,不論現在新冠疫情的干擾還是明鄭、清領時期瘧疾肆虐都離不開感染性疾病。
福建浙江水師提督王得祿
在興濟宮內有塊「保愛生民」的匾額,由浙江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所獻。王得祿,生於諸羅縣,曾於乾隆年間參與平定林爽文之亂,又於嘉慶年間討伐侵擾台灣西南沿海的海盜蔡牽有功,升至福建水師提督一職。而後,道光皇帝即位,王得祿不受重用改調浙江提督。而至道光年間,台灣相繼發生張丙之亂、沈知搶奪官糧都由王得祿招募鄉勇平定,而獲加封太子少保。清道光21年,發生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71歲的王得祿協助台灣兵備道姚瑩固守台灣、澎湖等地。隔年,老將軍於澎湖病逝。現今嘉義縣太保市,即是以王得祿官至太子少保而得名。
王得祿為第一位清領時期官至一品官之台籍人士,第二位才是霧峰林家之林文察。
下大道公廟(良皇宮)@府前路+西門路口,詳 跟著書本去旅行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 台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跡/ 小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