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4年嘉義市慶祝建城三百年,那台南不就早已超過三百年,事實上不然,台南雖然號稱府城,但是台南是在1723(雍正元年)才由台灣知縣周鍾瑄創建木柵築城,當時設立了七座城門,據傳那時府城的城門還是相當簡陋。因此到了2004年,台南府城建城的歷史才281年。那台南從1624年西荷接著明鄭時期,都是台灣經濟、行政中心,到2004年少說也有380年歷史,怎麼建城的時間少了100?

 

先說1624年到1683年,這60年間,不管是尼德蘭人或鄭氏家族當家,均把來自西面海上的勢力視為頭號威脅,而這段時間台南的西海岸到外海間隔著一片浩瀚的台江內海,除非熟悉這片海域的狀況,否則台江內海不利於大型船艦航行,這無疑對在台灣的政權是一道天然的保障。

 

到了1683(清康熙21)施琅收復台灣後,滿清政府對於懸孤在東南外海的島嶼也沒太大興趣,直到1722(清康熙60)台灣發生鴨母王朱一貴事件後,朱一貴四月起義,五月就攻破台灣府,並在大天后宮登基,國號為「大明」。之後雖然六月清廷派兵平定,不過對台的態度慢慢有了轉變,此時鄭氏政權已經結束40年了,台灣府無城牆可守的窘境開始備受討論。1723(清雍正元年),滿清政府有了新皇帝,有了新的措施,台灣府開始築牆,當時除了面海的西側外,都施作木柵欄外圍種植刺竹,此刻台灣府才真正有府城的雛形,當時的城垣除了以木柵、刺竹為城之外,城門也至為簡陋。有此可以推論滿清政府看待台灣的態度是一直是反清復明的基地,因此在台灣建城反倒會被叛亂分子利用據城為王。

 

進入1736(清乾隆元年),才改用大石堆砌城門,七座城門包含大東門、小東門、大北門、小北門、大西門、大南門、小南門(此時沒有小西門)開始築城樓。1775(清乾隆40),台灣知府蔣元樞到任,新築小西門。至此,府城共有八個城門:大東門(又名迎春門)、小東門、大北門(又名拱辰門)、小北門、大西門(又名鎮海門)、小西門(又名靖波門)、大南門(又名寧南門)、小南門。此時台江內海已經退縮至現今金華路以西,府城由西城牆邊至海岸線多了一大片海埔新生地。1786(清乾隆51)林爽文之亂,台灣府得力於牢固的城門,未被亂民攻陷。

 

1788(清乾隆53),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奏請朝廷將台灣府城垣改為磚造,並整建八個城門,之後台灣府西側因台江內海退縮,海埔新生地的面積持續增加,將大西門與小西門往外擴建與清康熙年間略有改變外,其餘城牆由木造變成磚牆。1807(清嘉慶12),城西修築完成,一個封閉且具有完全防禦功能的台灣府城牆終於完成,此時距離2023年也過了216年。

 

1832(清道光12),台灣久旱不雨,嘉義人張丙趁亂起義,先殺了嘉義知縣,又打退了台灣府援軍。同年十月,鹽水港守備戰死,近逼台灣府。台灣府內因為有城垣作為屏障,情勢還未達緊繃狀態,但是在西門城外的那一大塊海埔新生地可就沒城垣作為掩護,情勢可就不比在城內。幸虧,福建方面在11月派兵前來台灣鎮壓張丙,在隔年春天未來臨前,張丙及其部眾都陸續被捕,首腦張丙被送往北京,問斬。

 

三年後府城開始興建外城

1835(清道光15),時任閩浙總督程祖洛開始在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及小東門添建「甕城(又稱「月城」)以加強防禦之效。其中西城區外,以小西門為起點,連接老古石港與小北門築起一道外城,外城共計開了三個門,分別以八卦的方位命名,在西南方為「奠坤門(現今 西門路與大勇街口),正西方為「兌悅門,西北方為「拱乾門(現今 民德路與臨安路口)

 

1836(清道光16)在大東門城外,多築了一道木柵城垣外加一層刺竹,設有「永康門(推測於現今勝利國小北側)、「東郭門(推測位於東寧路與林森路口)、「仁和門(推測位於光華街與府連路口),並增建了「巽方砲台」及「艮方砲台」。 巽方砲台,是以八卦的方位命名,意思是東南方的砲台;而艮方砲台就是東北方的砲台,約在現今長榮中學的位置。

 

1862(清同治元年),五月發生大地震致使台灣府城垣多處坍方,事後曾加以修繕。1874(清同治13)六月與八月間發生暴雨襲台,又讓城垣繼續坍塌。隔年,1875(清光緒元年),台灣知府周懋琦等人曾多次修繕與復原。

 

不過台灣進入日治時期,1899(明治32),台南市區計畫委員會成立,台南市都市計畫開始進行,台灣府古城牆一步一步地被拆除。此時,台灣總督府也派遣衛生工程顧問威廉巴爾頓(W.K. Burton) 與其學生兼助手濱野彌四郎進行臺南地區的水源、水質的調查,進行自來水道及衛生下水道興建(跟著書本去旅行 30. 台南山上:山上的歐式城堡)

 

至今,城門部分只剩下大東門、小西門、兌悅門、大南門等四座外加一座巽方砲台,而城垣部分只剩下小南門段,剛好被台南女中當作圍牆,有幸留存至今。

 

如果牆猶在

一天,我拿到一本由台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的觀 台灣》的雜誌,20151月號刊載了一篇名為《如果牆猶在》的文章[王子碩,《如果牆猶在》,觀 台灣,20151月號,pp46-47],提到如果日治時期日本人沒有把台南的城牆拆除,古城牆會沿著樹林街一帶往西門路後,在新光三越往北延伸,現在在新光三越裡人聲鼎沸街的民眾會看到外頭有著古色古香的城牆,會發生甚麼有趣的事情?也許,城牆上有人會悠閒地騎著單車,一直往北騎去,到赤崁樓吃碗擔仔麵或石精臼喝碗牛肉湯.....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作者以自身的經驗,在2006來到法國北部的小城聖馬羅(St. Malo),當地居民茶餘飯後在城牆上慢跑騎單車散步.....,也利用城牆當作某種可以步行的外環道路,避開城內錯綜複雜的巷弄。

 

繞著台南古城垣走

我讀完王子碩的文章,我很好奇台南府城在1807(清嘉慶12)完成一個完整且封閉的城池,而在1899(明治32)後陸續拆除。那我在2021年底沿著1807年古城牆走一圈,那我會看見什麼? 會有綁著辮子的清兵前來盤查我的身分嗎? 我可以穿過古城門回過去嗎?

 

台南市區有「東門路」、「北門路」、「西門路」及「南門路」四條以城門命名的道路,所以要繞著台南古城垣走,就把四條道路走一遍就對了。事實上,這四條路幾乎沒有相連外,道路跟古城垣幾乎沒有關係。這時,我用Google map標示出台南古城牆8個城門的位置,Google就會把路徑標示出來,根據Google的計算,城牆長度約8.7KM,繞四圈都沒問題,就是不能走九遍,因為台南就是沒有忠孝東路。

 

那就從大東門出發。

 

大東門(迎春門) @勝利路與東門路圓環

我的求學生涯大都在台南市東區度過,交通工具由腳踏車升級為摩托車,唯獨路線始終固定走東門路,每回抵達東門城就知道要右轉勝利路,感覺上我就讀的學校一直處在東門城邊,屬於邊陲地帶。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在清領時期,大東門外是大片的稻田,又根據陰陽五行說,東方屬木,屬春。每年立春都會在大東門外舉行迎春禮。在農業社會裡,春耕是大事,而迎春禮更是重要慶典,當時台灣知府會率所有官員在大東門外參加祭典,期求來年五穀豐收。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連接大東門與大西門的街道便是自明鄭時期最繁華商業道路,當時就是南北雜貨攤的聚集地,這條道路也就是現今的民權路,至今民權路一段靠近東門圓環一帶仍有不少專賣南北雜貨的店家。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小東門(又稱鎮東門)@成大光復校區榕園

我在台南市東區求學的日子,每天都要沿著勝利路南北移動,每回到了上、下課時間勝利路上總會出現台南市區各大女高校生的蹤跡。只是現在人進入中年,從東門城邊的光華女中到青年路口的長榮女中,單純招收女生的學校早已將校名上的字拿掉,光華女中變成了光華高中,長榮女中名字雖不變,但對外也是男女兼收的學校。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最近我也才知道台南府城的東門段城垣,當初是沿著勝利路由大東門向北延伸,直到成功大學的光復校區。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我在成功大學念了兩年的書,當時就知道成大光復校區裡有一座古城門,理所當然就認定這是小東門。沒想到,多年後回到母校,古城門依舊矗立在原處,不過城門上明明寫的是小西門。這是誰開這麼大的玩笑!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還好,不是我老眼昏花,也不是學弟妹太過頑皮,這只能怪我太不認真,凡事信以為真。這座位於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勝利路這一側的古城門真的是小西門,原本矗於西門路與府前路交叉口,1968(民國57)因為道路拓寬原本要將其拆除,有賴當時成功大學校長羅雲平先生的大力奔走,將小西門保留下來並移至成功大學內,安置於當初的小東門的位置。所以才有小「東門變成小「西門的說法。

 

這一天,我站在小西門前除了感念當年羅校長的遠見,也想像半世紀前要將此龐然大物的城門拆遷是多大的工程。20219月日治時期的高雄車站向北挪動4.8公尺再向西挪動57.86公尺重回高雄中軸線位置,佔據不少新聞版面,但是小西門到小東門的位置依Google Map建議的最短路徑是3.2KM,在1968年如何移動小西門如此長的距離,實在令我好奇。不過當時因為施工疏忽,造成外城與內城裝反了,也就是說現在上頭寫著小西門應該是朝東的一方,而上頭寫著靖波門應該是朝西,現況剛好相反。有點美中不足之處。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那原本的小東門去哪裡了? 1916(大正5),小東門南段的城牆就被拆除了,也就是現今勝利路上成功大學到台南一中這一段。

 

現在在小西門旁,還有一小段的古城垣爬滿了榕樹的氣根,彷彿要將台南人僅剩的記憶牢牢地抓住。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小西門的城門內留有兩尊古砲,上頭鑄有道光6年與同治12年字樣,相當難得。而這兩尊古砲的砲口是朝西的方向,當下我也是一頭霧水,當我得知1968年小西門城內城外方向裝反後,我立刻明白是怎麼回事,將錯就錯吧! 反正很多人都不知道城門裝反了,包含我在內。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現在小西門沒有城板所以24小時均可通行,現在加裝透明玻璃隔板,要掃QR code才可以通行,是自1775(清乾隆40) 台灣知府蔣元樞修築小西門後,二百多年以來第一次採行手機簡訊實名制登記進出城門的規定,還記得前述台南府城的小西門是1775(清乾隆40)台灣知府蔣元樞大老爺新增的吧! 相信蔣元樞大老爺在天上應該也收的到進出城門的紀錄。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大北門(又稱拱辰門)@小東路與北門路交叉口

台南府城垣在小東門後些微往北後便往西橫切,大抵是沿著勝利路左轉小東路,這一帶現今是成大醫學院及附設醫院所在地,地景變化已經與我求學時期印象相差甚遠。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由小東門前往大北門,勢必要通過小東路地下道。這處地下道是因應道路要通過鐵路而設計,存在的時間至少超過20年。有趣的是,每逢颱風來襲或遭遇強降雨時,總會在新聞裡出現有汽車駕駛人將小客車開進地下道熄火的情事發生,不知道是低估了地下道的深度還是高估了自己車輛性能,以為自己開的車是007電影裡詹姆士 龐德的座車,陸上可以跑,在水中也可以來去自如。台南鐵路即將地下化,這處地下道相信再過幾年就會填平,此處場景便成為回憶。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府城的大北門約位於現今小東路與北門路交叉口,剛好處於現今台南公園內。1915(大正4)先把大北門西段拆除,就是為了闢建台南公園(時稱 大正公園),接著1918(大正7)大北門東段也因為開闢小東路也被消失了。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清代的北門城牆約略由燕潭南側向西北迤邐而行,而在北門城內是清駐軍所在地,除了總鎮衙外,還有左營、右營、守城營、中營等軍隊部署。而在北門城外,現今的台南二中校址,是當時的練馬場。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昔日攤商由大北門進入府城,多半在大北門附近交易,在現今北門路與公園南路口(福隆宮附近)形成市集,故有「市仔頭」之稱。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黃蘗寺:反清復明的秘密基地

回溯明鄭時期,台南公園一地便是鄭成功的參軍陳永華故居所在地。然而,陳永華的後人先後赴陸擔任公職,一棟偌大的房子就閒置了下來。到了1688(清康熙27),左營守備孟太志,將陳永華故居改建成「黃蘗寺」,不過四年後,黃蘗寺在一場大火中大半毀損。隨即又重建,規模更勝於火災之前。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重建後的黃蘗寺,相傳為天地會的秘密基地。在王浩一老師所著廟口說書裡,提到乾隆年間台灣知府蔣元樞接獲密報,黃蘗寺的方丈不慧法師就是天地會組織的頭頭,要求蔣元樞將不慧方丈緝拿歸案。然而,蔣元樞平日與不慧方丈交情極深,這道密令讓蔣元樞傷透腦筋。蔣元樞向不慧方丈透漏朝廷傳來的密令,反而獲得不慧方丈的諒解,自動交出大批戰略物資、武器並將百餘萬的藏金致贈給蔣元樞,期許他好好為官並為台灣百姓做事,自己慷慨赴義。不慧方丈被清兵押解送往北京,斬首於西市。天地會眾信徒也因為不慧方丈不肯透漏半點情報,因而幸免於難。

 

台灣知府蔣元樞:美學建築大師

蔣元樞,字仲生,江蘇常熟人。1759(清乾隆24)中舉人,1764(清乾隆29)以舉人身分納知縣,分發福建試用。1775(清乾隆40)任台灣知府,次年又兼領台灣道。1778(清乾隆43)任期屆滿離台。蔣元樞在台任期3年政績斐然,王浩一老師稱他為美學建築大師」,紀錄蔣元樞大老爺政績的重要史料,就是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一書,目前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內。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原本有40組圖繪搭配說明,不過其中〈重修臺灣府署並建迎 暉閣景賢舫圖〉已遺失,只剩下說明,所以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有39幅圖、40幅說明。其中重修海會寺圖重修台灣府學圖重修台灣府城隍廟圖重修關帝廟圖重修台郡天后宮圖不僅建築本體現今仍存在,實體與記載差異不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蔣元樞在任內塑造三尊觀音像:

傾聽觀音(@開基天后宮後殿),單足跪坐自在,稜鼻小口,側首附耳聆聽,神態優雅親切;

閉目觀音(@大天后宮旁殿),面朝前,面額端麗,閉目思維,右手擱在膝上,坐姿閒逸;

微語觀音(@祀典武廟),秀梅鳳眼,垂目下視,傾聽微語,親切慈善柔美。

(資料來源:王浩一,在廟口說書,心靈工坊,pp081)

 

當年蔣元樞收到不慧方丈巨額捐款不只積極建設台灣府軟硬體,同時也為台灣留下不少藝術精品,他不僅講究建築美學,也同時是藝術大師。

 

三官廟

在蔣元樞任期屆滿,走過接官亭(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7.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_府城四大石坊)返回大陸,府城鄉親於蔣元樞在台的宅邸改建成「原知府蔣元樞之生祠」,後改祀三官大帝,也就是現今忠義路上鄭成功祖廟旁的三官廟。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我稍早之前走訪鄭成功祖廟,正準備要離開時,便發現隔壁還有一座廟宇,前方牌樓相當精緻,於是順道走進去參拜一下。當時對於主祀的三官大帝沒有概念,之後拜讀王浩一老師的在廟口說書,才知道這間廟宇來頭可大了。不只曾是美學建築大師的官邸,還是主祀神格僅次於玉皇大帝的三官大帝廟宇。三官大帝也就是指的是堯、舜、禹三位,那配祀還有孫真人,用以治病;趙公明用以求財,日月神求陰陽調和,朱衣金甲祈官運順遂,還有周公與桃花女求家庭和樂。這間廟宇幾乎把人們所求各事都涵蓋了,那怎麼蔣元樞大老爺的祿位去哪裡?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根據書上提到,二戰結束後,三官廟進行修繕將蔣元樞的祿位暫置在大天后宮,神像移到風神廟,然後......就忘了,神像最後還不見蹤跡。現在三官廟中,還可以找到跟蔣元樞有關的物品,只剩下「蔣公生祠」石碑。(資料來源:王浩一,在廟口說書》,心靈工坊,pp233) 而我要強調這裡的蔣公,跟蔣介石一點關係也沒有,別以訛傳訛。

 

第二回進到三官廟,除了誠心參拜完諸神明外,我還認真找著「蔣公生祠」的石碑,一度讓廟方人員以為我認真在找洗手間,經過廟方人員指點,我在進廟後龍邊牆一群雕刻精美的石板中發現花崗岩刻製的「蔣公生祠」石碑,三官大帝真的讓人心想事成。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秋決

回到台南公園,燕潭北岸是清領時期執行死刑的地點,監斬官位處整個公園的制高點,行刑場所就在下方不遠處,若有人要劫囚,就會被發現。現在這裡種植一棵高大的雨豆樹,蒼蔥如蓋。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遙想百年前,秋風起,大刀落下,人頭落地。

 

大正公園

黃蘗寺在不慧方丈被捕後,僧人因避難遠走他鄉,黃蘗寺漸漸蕭條下來,呈現廢寺狀態。到了1899年,日治第4年,為了闢建日軍醫院及興建鐵路,黃蘗寺被拆除了。

 

1912(大正元年),為了慶祝日本新天皇登基,台南公園這時變身為大正公園,有府城第一公園的美稱,據傳當時引進160多種樹,種植在公園內。現在公園內有南北兩棵巨大雨豆樹,在北是刑場所在地,而靠近公園南路邊,樹形也相當龐大,枝枒直穿天際,站在雨豆樹下就像張開一張綠色的遮陽傘,與這棵雨豆樹比鄰的是一棵老菩提樹,據傳樹齡超過230歲。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在日治時期,台南公園也肩負熱帶實驗林場。我在公園裡,發現一棟早期公園警察隊使用的屋舍,依建築樣貌感覺是日治時期建築,應該是供實驗林場值班人員使用的建築,屋舍正面與側面出入口都有咕咾石工法,我猜想是否是日治時期建築在清領遺構上。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這一天,我帶著觀 台灣201101月號》這本由台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的雜誌來到這裡,回想求學生涯大半在台南市東區度過,總是在台南公園經過、路過,距離台南車站不過500公尺,我卻對這座公園如此的陌生。我站在老樹下,細數著這數百年來在這座公園上演過的故事,不勝唏噓。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小北門(又稱鎮北門)@公園北路與西門路口

我朝西北方穿過台南公園,公園路與公園北路口是321藝術聚落,我在201911月曾經造訪過這裡(跟著書本去旅行 22. Creating Free Art in Public 自由藝術創作,就由街頭開始/ 台南321藝術聚落:走過兵戎動盪的歲月),在清領時期曾在小北門附近設置銃砲,故有大銃街之稱。然而,這不知巧合還是命運的驅使,進入日治時期小北門附近成了日軍山砲部隊與工兵營所在地,而台灣光復後又改工兵營為兵工廠,時至今日台南市政府保留了部分的日式建築,兵工廠變成了台南轉運站,成為遠地來到台南府城的第一站。

 

小北門的位置約略位於現今民德國中所在地,附近有條道路名為「小北路」,台灣一家知名的連鎖五金大賣場起源也是在附近,那可以猜到是哪一家了嗎?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小北門於1901(明治34),成為第一波被拆毀的城牆。現今在西門路四段1680號民宅旁還遺留一小段小北門東南段城垣殘跡,因為被當成民宅圍牆的一部分而留存至今。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大西門(又稱鎮海門)@民權路與西門路口

沿著西門路往南走,這是明鄭時期台江內海的海岸線,清領時期的西側城垣的位置,現在也是台南市區車流量最大路段之一。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西門路由民族路口到中正路口,也是台南市區有名的銀樓街。

 

大西門原本位於宮後街的位置,也就是民權路與西門路口,為清領時期五條港中央樞紐地帶,城門西向正對著台郡三郊水仙宮,當時是府城商業繁盛的區塊,因此大西門是府城最大的一座城門,當時流行一句俗諺一個錢,看作大西門」,以雄偉的大西門來比喻有人視錢如命。更有「針鼻有看見,大西門無看見」,也是以大西門來暗喻有人只看到小地方卻忽視了大方向,諷刺急於小利而因小失大。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1907(明治40),大西門與小西門間的城牆被拆除,開闢現今的西門路二段,巍峨挺拔的大西門消失在地平線上;1915(大正4),繼續拆除小西門到新光三越台南新天地間、小北門到大西門段,自此台灣府古城牆西側幾乎不復存在,僅存小西門屹立於府前路與西門路口直到1968(民國57)

 

沙淘宮

行至接近中正路口,我由政大書城旁的小巷弄彎了進去,這裡有間沙淘宮,主祀太子爺。這間廟宇建於1681年,也就是施琅攻台前兩年,而主祀的太子爺並不是我們一般認定的哪吒三太子,而是大太子,指的是鄭經的兒子,鄭克(+)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鄭經歷經了1674~ 1680年六年與清軍的交戰,舉事無成後回到台灣,整天抑鬱寡歡沒多久就病逝,臨終之前將國事交付予長子鄭克(+)。沒想到,三天後鄭克(+)就在北園別館(現今開元寺)被馮錫範設計殺害,遺體拋入柴頭港溪流入台江內海,沖到現今西門路與中正路口。於是民眾於此地建廟紀念大太子,因此沙淘宮又稱「頂太子廟」或「上太子宮」。

 

小西門(又稱靖波門)@西門路與府前路口

如前述,1736(清乾隆元年)時,台灣府僅有大東門、小東門、大北門、小北門、大西門、大南門、小南門等七座城門,當時是沒有小西門的。小西門的創建得力於美學建築大師蔣元樞之手。小西門位於福安坑溪南側,而當年的福安坑溪便是今日的府前路的前身。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有趣的是,這一天我行至西門路與府前路口,發現府前路的北側有座祭祀保生大帝的廟,廟前掛著一幅1807(清嘉慶12)續修台灣縣治的古地圖,特別將小西門這一區局部放大,並把「良皇宮」標示出來,告訴我這座廟宇至今已有200年以上的歷史。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參拜完良皇宮後,廟方送了我一本「文化民曆」(也就俗稱的農民曆、黃曆),我直接收入隨身的包包中,繼續我這一天未完成的繞著台南古城垣走的行程。回到家後,我拿出了這本文化民曆,對上頭寫著「北線尾良皇宮」幾個字很疑惑,在前述1661年鄭成功率軍進入台江內海時,便令宣毅前鎮陳澤登陸「北線尾」佈陣(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1. 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的台南_話說從頭),因此北線尾不是應該位於現今四草一帶,怎麼會跑到了西門路與府前路交叉口?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這本文化民曆之中。

 

良皇宮(下大道公廟)

在良皇宮裡的舊頭旗,的確繡有北線尾三個字。相傳宣毅前鎮陳澤由泉州同安白礁村慈濟宮分靈並隨軍帶至北線尾,當鄭軍與尼德蘭第一場陸戰、海戰結束後,陳澤便在他的紮營搭了一座茅草搭成的保生大帝廟,將此尊保生大帝供俸於此。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後來這座北線尾的保生大帝廟,當地人稱為龍虎宮。在陳澤府邸(後來稱為陳德聚堂,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5. 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的台南_陳德聚堂)落成後,便遷移到福安坑溪北岸(有一說是因為北線尾的龍虎宮被水沖歿而遷移)現址。因為龍虎宮的閩南話跟良皇宮相近,搬遷後的保生大帝廟,便稱為良皇宮。所以良皇宮原本位於四草北線尾沒錯,後來搬家到小西門旁。另外保生大帝,人稱大道公,良皇宮又稱下大道公廟,有別於興濟宮上大道公廟跟著書本去旅行 49-06. 廟口開講/ 保生大帝廟

 

此外,在良皇宮的文化民曆上還提到兩件事。一是,良皇宮的保生大帝二分主公(後稱白礁祖)1949(民國38)三月初前往位於福建省泉州同安白礁村的慈濟宮,保生大帝的開基祖廟謁祖,在回鑾之日海況不佳,不宜行船,在眾人請示二分主公後,二分主公堅持上船啟程回台,沿途風浪不小,眾人在船上吐到七暈八素的情況下,幸平安返抵台灣。豈知一回到岸上,才得知大陸全面失守,兩岸交通隨即中斷。眾人無不感恩保生大帝之神威。

 

另一則是,自清代台南北門南鯤鯓代天府的千歲爺每年都會前來台南府城供信眾參拜,早期五府千歲會乘船至小西門入城,而後駐駕在良皇宮,直到期滿會繞行府城大街小巷及城內外。現在南鯤鯓千歲爺仍舊每年會前往府城繞境,只是現在不採海路而改由陸路,不變的是仍舊會駐駕於良皇宮,數百年來大道公與鯤鯓王的交情始終如初。

 

大南門(又稱寧南門)@南門路與樹林街口

若依古城垣走,我應該要繼續沿著西門路往南到樹林路再行左轉,然而現今Google科技,選擇最佳路徑,建議我在府前路就可以左轉,所以我既沒看到藍晒圖也不會經過新光三越台南新天地,卻在司法博物館待了超過兩個小時,讓我未完成的繞著台南古城垣走,勢必要摸小黑才能完成。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第一次聽到城門外有甕城的設計,就是在台南大南門。首先我覺得好奇的是,甕城是什麼意思? 還有我怎麼會不知道台南的大南門還在?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在現今南門路與樹林街口,南門公園裡還留存清領時期的台灣府的大南門。穿過弧型的古城牆就會發現裡頭別有洞天,裡面還有座三層高的城樓,這就是甕城的設計,由城外走進城內,先經過外牆在過內門,而且外牆城門與內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若外力要攻打此城,很容易被誘敵深入後,被守軍甕中捉鱉一舉殲滅。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沿著紅磚鋪成的階梯走上大南門,半月形的甕城更加明顯,城門上左右兩側各擺放了一具古砲,城外的榕樹、南洋杉、鳳凰木都長得比城樓高了。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這一天,我趁著大南門城門還沒關,趕緊跑進去城內,我發現我並沒有回到清領時期,而是不小心走進了建興國中的校園裡。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正當一陣錯愕,有人走進大南門內大聲嚷嚷,裡面還有沒有人! 我要關門了。」我非但沒回到清朝,還被工友請出的城外。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值得一提的是,南門在漢文化裡有南面而王之意,一般而言是堂堂王者的門面,然而在台灣府的大南門卻有不同的意義,因為出了大南門有座小山丘,名為魁斗山,又名桂仔山,就是鬼仔山的雅稱,自古以來就是漢人墓葬之地,紀念明寧靖王五妃廟(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4. 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的台南_宅心仁厚的明寧靖王 )就在大南門外的魁斗山。

 

走出南門公園,街燈陸續點亮,我今日的行程快完成了。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小南門段城垣@樹林街二段

橫越南門路,沿著樹林街往東行,進入了台南女中與台南大學校區。在樹林街二段還有一小段台灣府古城牆留存至今。這一段的城牆高約3~ 4層樓,下寬上窄斷面呈現梯形,牆面是以三合土砌築而成。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放學時刻,有學生走過這一段古城牆下方,很容易感覺得出當年台灣府城牆有多宏偉。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台南女中的校門口位於大埔街這一側,大埔街這街名也出現在1807(清嘉慶12)續修台灣縣治的古地圖中,是通往小南門的道路。

 

稍早之前,我先來過台南大學,順道把今天後半段行程先試走過一遍,就是深怕正式出發的這一天走到摸黑,這一天果真走到天黑。台南女中校園裡兩排的椰子樹直通大門,讓我想起台南女中又稱椰風谷。造訪的這一天,台南女中的紅樓正在整修中,維基百科上稱台南女中的紅樓「有如巴洛克時期甚至是矯飾主義之誇大作法我在樹林街的道路上看到台南女中的老照片,也覺得這棟紅樓蓋的真的很特別。現在雖是女男平權的年代,不過,台南女中可不是一介男子可以隨隨便便可以進去的地方。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在台南女中的圍牆外,我看到幾張日治時期的老照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張日治時期的「一高女學生在鹿林山莊前合照,猜想這是當年女學生出發攀登玉山前的大合照,縱使要出門爬山還是要穿著整齊,不可以衣著邋遢,照片裡的主人翁想必現在已經當上阿嬤或阿祖了,不知道她們是否告訴孫子女她們在花樣年華時曾經登上台灣第一高峰呢?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我也趁著這機會搜尋了一下台南女中的歷史資料,原來台南在日治時期有兩所女校,一是台南第一高等女校(簡稱「一高女)及台南第二高等女校,前者為日人子女就讀,後者為台籍子女就讀,情況跟台南一中與台南二中一樣,那現在台南第二女高去哪裡了? 1947年兩所女校合併,原台南第二女高校址變成中山國中。難怪我念高中時,中山國中只收女生,男生只能去念建興國中,順便當王建民的學弟,也是不錯的選擇。(兩所都是台南市明星學校,均在台南孔廟附近,自2008年起兩所國中都是男女兼收,沒有分別了)

 

小南門(又稱鎮南門)@南大附小

今天的最後一站在南大附小前劃下了句點,這裡是小南門遺址所在地。在清領時期,通往鳳山縣城多半取道小南門。1895(清光緒21),日軍由宋忠堅、巴克禮兩位牧師帶領,由小南門進入台南城,免去一場腥風血雨的攻城之戰。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1918(大正7),小南門與大南門間的城牆被拆除,闢建為樹林路一段。

 

繞著古城垣走一圈,Google顯示一圈是8.7KM,沒想到我從中午走到傍晚,最後還是摸黑回到大東門。

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2.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重現台灣府城01.jpg

回到王子碩寫的《如果牆猶在》這篇文章,我卻與作者有著不同的想法。作者舉到法國小城聖馬羅的例子,而我以2019年五月到西班牙走聖雅各之路的經驗( 2019年春西班牙聖雅各之路),我第一天抵達南法小鎮 Saint Jean Pied de Port(簡稱Saint Jean),這個小鎮人口不多,準備出發走聖雅各之路的朝聖者挺多的,而這個小鎮裡也遺留著城牆遺跡,當天我也幾度爬上爬下城牆。接著,走在聖雅各之路時,途中也經過不少大大小小西班牙城市,有些具有歷史的城鎮(如:PamplonaLeon),往往會發展成舊城區與新城區,舊城區裡就會發現古城牆遺跡,而新城區往往是位於舊城區的外圍或另一側,走在新城區會立刻感覺的新穎的建築風格,寬闊且筆直的街道,與舊城區截然不同。

 

我認為如果台南的城牆還在,那應該在日治時期的台南最繁華的區域不會在民生綠園附近,而會是在東區或甚至在現在仁德或永康一帶,所以新光三越百貨就不會設在西門路旁。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ddie 的頭像
    Eddie

    Eddie's Adventure Book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