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2
半線城的由來
「半線」是彰化的舊稱,大多數認為這稱呼源自於當初居住在此地平埔族Babuza的音譯,而Babuza族群的命運跟大半的平埔族一樣,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現今只剩下地名。而另一種說法,是因為這地方正好位於西半幹線的中心點,分別與台北(往北)、高雄(往南)相距約180KM,與鹿港(往西)、霧峰(往東)約15KM,在台中為興起之前,此地自古便是南北交通要衝。第二種說法,顯然容易理解多了。
1723年(清雍正元年),來了一位巡台御史吳達理,上奏朝廷:「諸羅縣北半線地方民番雜處,請分設知縣一名,典史一員......」,自此將北起大甲、南至虎尾劃入「彰化縣」管轄。半線也因此改名為彰化,而名稱由來取自「顯彰皇化」之意。
就因彰化優越的地理位置,在「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的台灣島,彰化縣城每逢戰亂必遭兵戎。1734年(清雍正12年)知縣秦士望以刺竹圍城,設東南西北四座城門。1786年(清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及1795年陳周全事件,彰化縣城都被攻破。到了1809年(清嘉慶14年),閩浙總督方維甸南巡至彰化,地方仕紳向總督提出興建土城的想法,並把八卦山包含於縣城之內。於是兩年後,1811年(清嘉慶16年)開始動工,又改土城為磚石城,耗時四年完工,此時彰化縣城具有12座砲台、四座歇山重簷式城樓,相當壯觀,不過也因為耗費鉅資,興建過程卻將八卦山排除。補救之道是在八卦山上興建定軍山寨,派重兵駐守彰化縣城的制高點。然而,這卻沒有改變彰化縣城的命運,關於彰化縣城的故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由嘉義車站搭上區間車北上,行車時間大概之需1小時,便可抵達彰化車站。
彰化車站
與今早我抵達嘉義車站不同,由月台出站走的是地下道,彰化車站走的是天橋,而天橋走廊左右兩邊是台鐵山海兩線的車站現況照片,別具巧思。
北門福德祠,全台最有錢土地公
彰化縣城的北門(又稱拱辰門),位於和平路84巷口,地點相當好找,只要記得認明「北門福德祠 套房出租 找阮小姐」的招牌。跟著招牌的指示走進電梯大樓裡,就會發現藏身在一棟電梯大樓後面的土地公廟。
我要找的是彰化縣城北門遺址,怎麼會去找土地公廟呢? 而且還要穿過大樓? 這是因為彰化縣城在1836年(清道光16年)李廷璧主修的《彰化縣志》裡有張《彰化縣城圖》,圖中描繪出當時彰化縣城四座城門與城內的建築物,而四座城門旁正好都有一座土地祠,因此今天我在彰化市的超級任務便是找到東南西北四座土地公廟,就可以宣告走完1815年(清嘉慶20年)完工的彰化縣磚石城。
彰化縣城北、西及南門還有城牆,均在1920年(大正9年)「市區改正」中,全數被拆除。而這一天我所穿過的電梯大樓就稱為福德大樓,所有權人就是北門土地公,號稱全彰化最有錢的土地公。民間傳說中,土地公是守護各地方的神明也是財神爺,北門被拆除後一百年後,轉投資在不動產上頭,複利增值成電梯大樓,果然投資理財一把罩。
我在北門福德祠前方小巷中,發現幽靜的文青小巷。
元清觀:0.5間天公廟
我由北門進入了虛擬的彰化縣城中,第一站選擇就是彰化的天公廟,也就是元清觀。在台灣民間傳說中,「台灣天公三間半」,意思是說台灣資格最老的天公廟有3.5間,其中3間分別是指「台南首廟天壇」(詳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06. 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 台灣首廟天壇)、「台中沙鹿玉皇殿」(詳 陪媽祖婆出去走走 XII. 甲辰年(2024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Day 0. 台中大甲---> 台中龍井 )、「新竹金闕殿」,最後0.5間就是指「彰化元清觀」。我當然很好奇,半間的天公廟是長什麼樣子? 會是中軸線的一半的廟宇不見了,還是前殿或後殿消失?
元清觀,建於1763年(清乾隆28年),1866年(清同治5年)重修,1877年(清光緒13年)完工,此時的元清觀還有戲台,正殿規模宏偉壯觀,也是今日所見的規模。而在1920年(大正9年)實施市區改正,拓寬天公壇巷(今陳陵路),元清觀「右側」被拆除,所以才被稱為半間的天公壇。
不過,要不是事前就知道元清觀曾經被拆除過,因為站在元清觀正面,根本看不出來右側有被拆除的跡象,廟宇的左右邊還是對稱的格局。
唯一讓我覺得很特別的是,元清觀的廟埕明顯低於道路路面,猜想是道路每年翻修,柏油瀝青愈積愈高,看起來古蹟就像陷在路基的下方。早上在嘉義市區裡,這種狀況還不是很明顯,而且元清觀並不是彰化唯一一座正在下陷的廟宇。
東門福德祠,四座中最年輕的一座
就在元清觀的對面,就是東門福德祠,不過這間土地公廟並不是1815年(清嘉慶20年)建磚石城時的原始廟宇。原本的東門位於現今中華路與中山路交叉口,大約是縣議會的位置。1920年(大正9年)日本政府拆除北門、西門與南門,只剩下東門。而2年後,為拓寬陸軍大道(今中山路,台1線)彰化縣城最後一座城門,東門(又稱樂耕門)也消失在地表上,而原東門土地公卻淪落無棲身之所,暫置於彰邑城隍廟中。
直到2005年時任彰化市長溫國銘,將東門土地公移至元清觀對面的交通隊用地,至此原彰化縣城四座城門的入城處的土地公廟完備,以至於東門福德祠是四座中最年輕的一座。也因為東門福德祠由市公所管理,歷任彰化市長都會親自前往參拜。
森田榻榻米行
就位於東門福德祠附近有間紅磚樓,主人家正專心製作日式榻榻米。在半世紀前的台灣,榻榻米不只是家戶必備的物品還是面積衡量單位,一塊榻榻米就是半坪大小,從下訂的榻榻米數量就可以大概了解這戶人家的經濟狀況,在地籍資料還沒上網的年代,榻榻米行對於每戶人家掌握是最準確的。
彰化森田榻榻米,是取自於第一代主人陳阿森,而在日文中也常看到以漢字「森田」為名,日語發音應該是morita,有人會念成morning,變成英文早安的發音。我認識一位大哥,也是以「森田」為名,每天早上遇見他都會叫他 morning-san,一方面是跟他打招呼,也是在稱呼他的名字,相當有趣。
開化寺,開彰第一寺院
我由民生路繞回中華路,我要去拜訪彰化第一古廟,剛剛的元清觀建於1763年(清乾隆28年)還不是最早的。開化寺,意為初開彰化第一佛寺,建於1724年(清雍正2年),也就是巡台御史吳達理上奏朝廷設置彰化縣的隔年,位於彰化縣衙署的右側,主祀觀世音菩薩,因此又稱「觀音亭」。
開化寺,經歷多次重建,又以道光、咸豐年間遭逢地震與火災,一度化為烏有,所幸經仕紳慷慨捐輸才得以重建。進入日治時期,因闢建現今中華路,拆除了開化寺的山川門、前庭,改建為今日的葫蘆造型門罩山門與門前一對青斗石獅,反倒成為台灣少見的作品。
在開化寺中,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韋馱、伽藍護法及十八羅漢在側,而後殿主祀三官大帝,龍邊為註生娘娘,虎邊為「痘公與痘婆」。開化寺中的「痘公與痘婆」,可是全台罕見的神明,相傳為早期成功醫治傳染病天花的夫婦,現在號稱「醫美之神」,常見到女性回前來祈求美貌與姻緣,桌上供品也很有特色,保濕面膜、乳液等化妝品。看來台南雖然擁有最多月老,但是看到彰化開化寺中的痘公與痘婆,除了可以主持姻緣外,還兼顧醫美,太厲害了!
彰邑城隍廟
自古有城池就有城隍廟,而且必定位於衙署附近,距離開化寺不遠的巷弄間,就是彰邑城隍廟。
彰邑城隍廟,建於1733年(清雍正11年),由時任彰化知縣秦士望捐俸所興建。歷經乾隆、嘉慶年間多次重修。現今格局為1975年重建而成。若依照行政層級賦予城隍爺不同爵位,彰邑城隍爺應該隸屬「顯佑伯」,秩四品。很神奇的是,在2001年彰邑城隍爺也升官了,晉升為「仁愛侯」, 秩三品。早上在嘉邑城隍廟看到嘉義縣城隍在1876年(清光緒元年)由皇帝欽批升官,下午來到彰邑城隍廟竟然也可以擲筊請示晉升。
不管早上的嘉邑城隍廟或現在的彰邑城隍廟,都不像台南府城隍廟、東獄殿或全台首邑縣城隍廟給人一種幽冥陰森的感覺。不過,我沒忘記去找城隍爺的大算盤,彰邑城隍廟的大算盤就掛在正殿門楣上方,上頭寫著「人有千算天只一算,欲思忘算必奪己算」,兩側寫著「你來了,算一算」,相當有哲理。
風雲雷雨諸神座及山川諸位神座
在彰邑城隍廟裡,正殿左側安置一座木製神牌,上頭刻著「風雲雷雨諸神座」及「山川諸位神座」,相傳是昔日在東門外舉辦風雲雷雨山川壇祭之牌位,祭典結束後保存於城隍廟內。此為全台城隍廟中唯二留存的祭典牌位,另一座有保存祭典牌位的城隍廟為台南首邑城隍廟。
古月井石碑
在黃柏芸所著《台灣的城隍廟》一書,提到了彰邑城隍廟前曾有一口古井,相傳為彰化縣城李姓富商所開鑿,有一年彰化受缺水所苦,附近居民於是前來古井取水,李姓人家頗有微詞,最後乾脆將古井填平,此舉引來民眾不滿,最後雙方對簿公堂。當時縣令胡應魁以官俸將古井購入,以解決民眾用水問題。不過,物換星移,現在已經找不到這口井的位置,當天我也曾經詢問廟方人員,城隍廟是否曾經有過一口井。年邁的長者,對我搖搖頭,表示不知此事。
大元蔴薯
在彰邑城隍廟附近有不少美食,不過我個人首推「大元蔴薯」。家族姻親成員中有人就是來自彰化,每逢年節來到必定帶著這家的蔴薯到訪,城隍廟口的蔴薯店是我認識彰化第一家店,尤其是鹹口味的蔴薯更是特別,縱使飽餐後還是可以吃下數顆甜口味蔴薯當作甜點。
港城豆花:驚見世界名畫,尼德蘭籍大師維梅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在我準備穿越中華路到對面的彰化孔廟時,我發現牆上有一幅世界名畫,這不就是尼德蘭籍大師維梅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等! 為何少女手上是捧著一碗......豆花? 此刻,我才轉身發現這是一家正在試營運中的豆花店,店家的小心機讓我決定先嘗一碗豆花,再去拜訪孔老夫子。
招牌上提供了多種選擇,我毫不考慮點了上頭沒有的「綜合仙草奶凍」,店家毫不遲疑地解決了我出的難題。黃色的粉粿、黑黑的仙草凍還有軟爛的花生,沒多久便出現在我面前,讓我配著《捧著一碗豆花的珍珠耳環少女》,統統吃下肚。
維梅爾與梵谷、林布蘭並稱為「尼德蘭(荷蘭)最有影響力的三大藝術家」,一生所創作的作品並不多,現今傳世的作品,也只僅僅有三十四幅確定是原作。
銀宮戲院:全台最美的NET
就位於港城豆花店旁有間連鎖服飾店,原本是座戲院,建於1958年,是老彰化人的共同回憶。吐司造型的洗石子立面,讓我僅僅路過也會被這棟建築物所吸引,被網友稱作全台最美的NET。
彰化孔廟
2023.04.28
吃完了甜點,我跨越馬路到對面的孔廟,才發現今天孔廟沒有開放,或者應該是說整個九月都沒開放,因為要準備祭孔大典。我真會挑日子,竟然會選到這一天。
彰化孔廟,建於1726年(清雍正4年),只晚了開化寺2年,由時任彰化縣知縣張縞倡建,格局採漳州風格。彰化孔廟經過多次重修,現存孔廟包括櫺星門、戟門、大成殿、東西兩廡、崇聖祠,原本有的明倫堂、泮池、照牆、禮門、義路在世代交替中基於某種原因消失。
彰化孔廟為縣學格局,因此沒有四合院,東廡西廡相互獨立,最前方的櫺星門與最後面的崇聖祠都不連接,這與台南孔廟有很大的不同。不過,彰化孔廟的大成殿面寬五間,四面有走馬牆。階梯有九階,比起台南孔廟三階來的高,另外,台南孔廟大成殿屋頂正脊兩旁,各立了通天筒,而彰化孔廟卻在櫺星門上頭一口氣立了6個通天筒,分別代表「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似乎有意跟台南孔廟互別苗頭。
提到孔廟,不得要說到清道光年間,台灣來了兩位孔老夫子的第71代孫。孔昭虔,1801年(清嘉慶6年)進士,1824年(清道光4年),來台擔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在台南南門碑林留有《重修海東碑記》。第二位,也是昭字輩,孔昭慈。
台灣兵備道孔昭慈
孔昭慈,果真是出自書香世家,在1833年(清道光13年)登癸巳科進士。1848年(清道光28年)調任福建省,當時鳳山發生民亂,鳳山知縣王廷幹、高鴻飛相繼戰死,孔昭慈立刻派兵渡海來台救援。1854年(咸豐4年),孔昭慈被拔擢為台灣府知府,1858年(咸豐8年),晉升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兼督學政。
1862年(同治元年),台灣中部發生戴潮春事件,孔昭慈督兵前往彰化縣,然而兵力部署未定,便兵敗城破。孔昭慈在文廟前自鴆殉國。
戴潮春事件直到1863年丁曰健與林文察相繼赴台參戰後,戰情才急轉直下,於1864年初結束。霧峰林家因平定戴潮春事件,獲得大量的田產與樟腦專賣權,一躍而成為中台灣最有勢力的家族。
《辛丑一歌詩》
《辛丑一歌詩》是流傳在日治時期的一首民間歌謠,原始作者不詳,由文學家賴和於1925年記錄下來。內容主要是描述1862年(清同治元年)的戴潮春事件,其導火線為1861年(清咸豐11年,辛丑年)台灣道孔昭慈剝削台灣百姓,造成官逼民反的民變。
然而,在當時台灣知識分子的紀錄中,如陳肇興的《咄咄吟》、林占梅的《潛園琴餘草》和吳子光的《一肚皮集》,認為被殺害的道台孔昭慈和台灣鎮總兵林向榮是憂國憂民的好官。與《辛丑一歌詩》有著南轅北轍的論調。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查詢日期:2022/02/22)
1895年八卦山抗日保台史蹟館
我穿過八卦山牌樓來到現今彰化縣議會所在地,其實這地方才是原本彰化縣城的東門城(又稱樂耕門,因八卦山下皆是稻田而得名)的位置。
而在縣立圖書館旁,有一棟建築物似乎內嵌在山壁裡,外頭掛著「1895年八卦山抗日保台史蹟館」,1895年又稱乙未年,在高雄的雄鎮北門南北庫房也有展出這一年的史蹟資料(詳 跟著書本去旅行 51. 高雄哈瑪星:大正的浪漫),不過雄鎮北門的資料中強調的是10月15日海軍陸戰隊在打狗港登陸的歷史。而八卦山抗日保台史蹟館強調的是日軍在8月28日「八卦山之役」。
乙未年戰爭
這一年是清日甲午戰爭後的一年,因為清廷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約定割讓台灣給日本,1895年5月日軍由能久親王北白川宮帶領下,由現今新北市貢寮一帶登陸。台灣最後一任巡撫唐景崧號召成立台灣民主國,試圖以武力抵抗來台接收的日軍。雙方第一場大戰就在日軍進入基隆後,於獅球嶺砲台附近展開。由於獅球嶺位於八堵山上的小山頭,面對基隆的這一側為斷崖地形,為易守難攻的陣地,加上當時遇上大雷雨,日軍一度受阻在山下。
獅球嶺失守
當時日軍指揮官下令停止攻擊。同一個時間,駐守在獅球嶺砲台附近的清軍是由淮勇與廣勇組成,但雙方人馬原本就有嫌隙,駐守右翼的淮勇見日軍來勢洶洶,欲退回砲台重新佈署,豈料防守在左翼的廣勇卻誤以為淮勇怯戰,於是開槍示警,而淮勇誤認廣勇叛變,也對廣勇開槍反擊。雙方就在大雨滂沱中,自相殘殺。就在此刻,有一支日軍小隊未收到命令仍然奮力挺進獅球嶺砲台,反倒搶先佔領砲台,位處下風的淮勇與廣勇只能做鳥獸散。獅球嶺砲台就在莫名因素下失守了,日軍進入台北城再沒有天險可阻,唐景崧、丘逢甲聞訊倉皇搭上外籍輪船,逃往內地。台北城仕紳由辜顯榮為代表前往水返腳(現今 汐止)請日軍入城,六月七日日軍便平定台北城。
八卦山之役
接著日軍沿著西部大城市南下,分別在三角湧(現今 新北市三峽)、大嵙崁(現今 桃園市大溪)小規模抵抗、及在竹東、苗栗山區也遭遇客家鄉親的零星衝突,日軍多半順利化解。直到開抵大肚溪流域,在北台灣抗日失敗的部眾集結在大肚溪南岸,駐守在台南府城的黑旗軍劉永福也調撥軍隊、糧食前來彰化縣城,義勇軍準備在此地和日軍做殊死戰。
當時軍力部屬是以彰化城為中心,城內以李維義四營兵力駐守,知縣羅樹勛置兵市尾仔(南門附近)。城外以大肚溪(現今稱烏溪)為最前線,吳彭年守菜公寮,王得標守中寮,孔憲盈守茄苳腳,而八卦山上由吳湯興、李士炳、沈福山、湯仁貴、徐驤共五營兵力重兵駐守。8月28日,日軍悄悄渡河,並以重金收買當地知情人士,趁虛由八卦山後小路襲擊山頂駐軍,當時配置於八卦山上為舊式山砲,無法旋轉砲口方向,守軍應變不及,潰敗逃回彰化縣城。然而,日軍佔據彰化制高點,彰化縣城簡直成了囊中物,義勇軍死傷慘重,吳湯興、李士炳 、沈福山戰死於東門下,而吳彭年回師八卦山也陣亡於山腰處。雙方交戰僅一日,義勇軍便宣告失守,日軍便長驅南下。
[參考資料:戴震宇,圖說 台灣古城史,遠足文化,pp38、pp89-90;1895抗日保台史蹟館解說牌]
在館內時,館方人員提醒我,這個空間原本是舊時防空指揮室,非屬於軍方使用的防空指揮所,於1951年到1979年由時任彰化縣長陳錫卿、呂世明、陳時英及吳榮興任內所興建。館內隧道可直通八卦山腰處,我正好奇地看看出口確切位置。結果是被黃色警戒線給隔離開來。
當天,我真的找到山腰的出口處,被一棵大樹掩護著。
看完抗日保台史蹟館資料,我想著1895年有台灣人奮力抵抗日軍接收,也有人歡喜開城門慶祝日軍來到,而據傳2027年(也有一說是2025年)中國準備攻台,132年前的歷史是否會再次重演。
要步出史蹟館時,館內工作人員熱心地詢問我自何處而來,我笑著答:「我從高雄來的,不過來過彰化好幾次,就從來沒來過八卦山。我還真的不知道,這裡發生過這麼多事情,而我從來都不知道。」
「那下次還要再來喔! 」志工大姊親切地提醒我。
「一定,彰化還有很多美食,我還沒嚐遍。」我說。
八卦山紅毛井
早上在嘉義東市場旁有口紅毛井,下午來到彰化,一樣這裡也有一口由尼德蘭人開鑿的「紅毛井」,就位於抗日保台史蹟館旁。
相傳在彰化市自來水未普及前,八卦山下居民都仰賴紅毛井的水源。後來因為八卦山隧道通車及上游南投施灑肥料造成大腸桿菌過量,自1996年後便不見到此地取水的人潮。另外,紅毛井也曾經是彰化市洗衣大本營,洗衣婦依照輩分由最資深靠井口越近,最資淺越遠區分,後來因為洗衣機日漸普遍,紅毛井洗衣盛況早已不在。
紅毛井,三百年後井水依然充沛 ,今天我還巧遇一位老婦人在此地洗衣,難道她會是傳說中最後一位洗衣老婦人嗎?
彰化武德殿
沿著卦山路準備前往八卦山頂,我發現右側還有一棟日治時期的武德殿,正好位於交通繁忙的路口,很慶幸彰化武德殿並沒有在光復初期被拆除。
彰化市武德殿為1929年興建,為郡市層級。戰後,武德殿改作忠烈祠,供奉中華民族始祖、中華民國革命烈士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九十八位先烈的牌位,包含出生於彰化市的賴和是1984年4月25日入祀 。武德殿設有三個入口,靠近公園路為正門,左右兩旁側牆均設有一扇門戶,為次要的出入口。正門入口軒有一座「入母屋破風」式的屋頂,強化正門入口的氣勢,四個角隅各以三柱為一組做支撑。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查詢日期:2022/12/05 )
我在武德殿前發現三棵木麻黃,這在日式建築裡很罕見的植栽,而且其中有一棵木麻黃上附生了一棵雀榕,相當奇特。原本我以為眼花了,回到家中整理照片時,發現的確是一棵榕樹附生在木麻黃身上,查閱網路相關資訊,真的有平面媒體在2014年報導過,不過時過8年似乎沒人在意這件事。
彰化大佛
沿著卦山路往上走,整排的樟樹不時飄來淡淡的樟腦香氣,不過彰化縣的縣樹並不是樟樹,而是菩提樹。而說到台灣以樟樹為縣市代表樹種,就真的不少,包括苗栗縣、南投縣、雲林縣、台東縣。
穿過中國宮廷式牌樓,還得走上一大段台階,不過別擔心太寂寞,每一個台階上都擺上一對石像,共計有32尊,細細端詳每尊造型各異的石像,讓自己有個喘息的好藉口。
台階的盡頭有一整排的大王椰子樹,樹後頭便是八卦山大佛。這一天,我就站在大佛前,卻找不到大佛? 因為自2022年3月大佛正在整修當中,整尊佛像被施工鷹架包裹起來,如果施工單位換上藍天色的布幕,我鐵定會認定有魔術師把大佛變不見了。我也實在佩服我自己,彰化市不知道來過幾回,就沒想到要親眼來看看大佛,然而下定決心要走上八卦山頂,卻遇上史上頭一遭大佛整修中,實在很想哭。2017年我走訪日本北陸高岡(Takaoka)(詳 2017年夏日 北陸 避暑趣/ Day 9. 富山灣:老鷹想飛),也有一尊大佛,不過高岡大佛並不是位於制高點上。
現在八卦山頂上有座「天空步道」,可以俯瞰整個彰化市景,突然耳邊傳來悅耳的大提琴聲。我漸漸明白了彰化縣城自1815年(清嘉慶20年)建城後, 未將八卦山納入,造成日後民亂、兵災,只要掌握八卦山制高點,彰化縣城必定陷落,這個歷史宿命。
定寨望洋
八卦山,舊名「定軍山」,自1815年(清嘉慶20年)彰化縣城完工時,便在山頂建築一座磚寨,名為定軍寨,內置4座砲台,故有「定寨望洋」的稱號。不過回溯歷史早於彰化建城前,1787年(清乾隆51年),彰化發生林爽文事件,林爽文與福康安第一次激戰於彰化八卦山,林爽文兵敗遠走水沙漣(現今 南投魚池);接著建城後,1862年(清同治元年)戴潮春之亂,首先佔領八卦山,並砲擊彰化縣城,兩日內彰化縣城隨即淪陷;1888年10月,施九緞事件,也是首先攻佔八卦山;這還不夠慘的,7年後,1895年乙未年戰爭,八卦山爭奪戰再次上演。
連橫在《台灣通史》,有這樣的描述「彰城小如斗,八卦山當其東,俯瞰城中,山破則城亦破,固守禦多重此山」。
現今大佛的位置,在1914年日人拆除定軍寨改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戰後,紀念碑拆除,1956年開始興建大佛,歷時10年大佛完工,1977年包含牌樓、造景全部完工。半世紀後,於2022年3月第一次全面整修大佛,卻被我遇上。
彰邑關帝廟
由八卦山下山後,我由中華路轉民族路,路過南門市場後,心想那南門就在不遠處,不過我卻先發現「彰邑關帝廟」,由於廟埕又是略低於道路,跟元清觀狀況類似,於是我停下腳步,走進了關帝廟。
根據廟方提供的資料,彰邑關帝廟原處於彰化縣治南門內,創建年代不詳,1735年(清雍正13年)及1759年(清乾隆24年)均重建過。1788年(清乾隆53年)遷建關帝廟於位處南街的同知府署舊址,也就是現今所在位置。1799年(清嘉慶4年)興工重建,隔年竣工。
而我在戴震宇所著《圖說 台灣古城史》一書中,就發現彰邑關帝廟在乾隆21年(1756年)《乾隆台灣輿圖》就存在,位置的確就在南門附近,而現今的位置距離南門也不遠,因此遷建前後的彰邑關帝廟到底相距多遠,不得而知。
不過,具有222年歷史的彰邑關帝廟,曾在2017年2月發生火災,後殿全被燒毀。然而,彰邑關帝廟的後殿供奉含有文昌帝君、魁星、五路財神,這可關係到眾多彰化學子能否金榜題名與民眾財運,幸而於2018年10月,後殿重修入火安座完成。
開彰祖廟(大南門福德祠):民族路+華山路
在民族路與華山路交叉口,是彰化縣城南門的位置,也是四座城門土地公廟中,唯一將土地公廟與仿古城門一併重建,也告訴旅人只要找到土地公廟就會找到古城門的位置。
彰化縣城的南門,又稱宣平門,是早期前往嘉義的要道;不過清領時期駐守在彰化縣城的守軍營區就位於此地,偶爾也會做為刑場,所以在當時南門一帶並不繁榮。
大南門福德祠,又稱開彰祖廟,是因為與開化寺同在1724年(清雍正2年)完工,但在二百年後,1936年(昭和11年)因拓寬民族路而被拆除。直到1973年才在現址重建。
這一天,我在開彰祖廟旁,看到一位年輕議員候選人沒有知名政治人物陪同,也沒有宣傳車,獨自站在路旁,熱情地向民眾拜票,就連在彰化沒有投票權的我也不放過,我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用心。選舉日過後,我悄悄地在網路上敲入他的名字,由衷的希望搜尋的結果是.....好的! 果然,土地公最疼惜用心的人,據平面媒體報導:首次參選,旋即以最高票當選縣議員。希望12月25日就任後,這位年輕議員可以繼續以他的熱情服務彰化鄉親,也別忘認真監督彰化縣政府。
大西門福德祠@中華路+永興街
接著,我沿著華山路右轉中正路,續接中華路。我要去拜訪彰化縣城最後一座土地公廟,大西門福德祠。
大西門福德祠,是彰化市四座福德祠中保存最完善,也是我認為最有古意的土地公廟。大西門福德祠,興建年代不詳,僅在1781年(清乾隆46年),及1848年(清道光28年)、1881年(清光緒7年) 記載由鄉紳重修。
到了日治時期,正殿由於拓寬西門大通(現今中華路)而遭部分拆除,廟宇也向後遷移,成為現在的樣貌。
無名水煎包店
今天走訪了兩座清領時期的古城:嘉義與彰化。時間也到了下午05:30,我肚子也餓了,走出大西門福德祠就發現對街就有一攤賣水煎包的小販,不銹鋼盤上立體圓餅狀的麵團一下子就被下班經過的民眾快掃光了,假設我還在猶豫吃什麼的話,很可能撲空,立刻決定 高麗菜包+韭菜包+紅豆包,打包帶走,準備趕火車去。
半線漫遊:舊城小吃
拎著一袋的水煎包,沿著永興街北上,我在一處停車場前看到一張彰化美食地圖,原本以為彰化就只有肉圓+爌肉飯,現在有了這一張地圖,下回再度拜訪彰化,不愁不知道要吃什麼,反倒是擔心要從哪一家開始吃起。更妙的是,明明今天我沒開車來彰化,怎麼會走進停車場!
西門(慶豐門):中正路+陳稜路與吉祥街間(約在中正路二段125巷)
彰化縣城的西門,是早期通往鹿港的主要通道,因此商號林立,經濟活動鼎盛,與台南府城很類似。在永興街的小巷弄中,會發現一間坐東朝西的小廟,牆上用紅色的大字寫著「彰化西門 西安宮 蘇高薛三府王爺」,繞到小廟前會發現廟前有一條小巷迤邐往西而行,這條小巷就稱為「蘇高薛巷」。
彰化鐵路醫院(原高賓閣)
在永興街與陳稜路口,有一棟兩層樓高,左側女兒牆明顯高於右側,另外面向於馬路這一側的立面除了兩個傳統的牛眼窗外,還刻意多開了一整排的窗眼,看似船舷窗的圓窗,在一樓入口處還有一對圓形立柱,有別於其他方形立柱。
令我覺得意外的是,這一棟具有前衛風格的建築並非由日本人所設計興建的,不過興建年代的確是在日治時期,更確切地說是建於1938年(昭和13年),但是設計師為張世藩,起造人為王氷淇。在維基百科上提到,王氷淇先生為何要興建這棟建築,是因為他在前往台北大稻埕是,對於號稱「台灣第一之支那料理」的「江山樓」留下深刻印象,回到彰化後說服父親王榮投資,同時也與楊信言、彰化建築信用購買組合(現今 彰化市第十信用合作社)合作。當時稱為「高賓閣」,一度為中台灣最大酒家,最壯觀情慾文化消費地,經歷1930年到1940年代藝旦、那卡西走唱娛樂文化。在這段歌舞昇平的歲月中,高賓閣的二樓開著船舷窗的那一層樓就是酒池肉林的場所。
只不過,好景不常,高賓閣只營業了5年,便因戰爭因素結束營業,產權賣給了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共濟組合,原先規劃做為鐵道診療所,但遲遲未能遷入。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先做為宿舍及辦公室使用,到1950年(民國39年)才做為醫療場所,而成為鐵路醫院是在1971年(民國60年)。但是在1984年(民國73年)鐵路醫院也停止營業。之後,曾有婚紗業者承租,但租約到期退租後,便日漸荒蕪至今。
相較於位於大稻埕的江山樓,在1976年已經拆除,舊址重建為住宅大廈,而位於彰化的高賓樓營業時間較短,卻屹立至今。今天,我有幸走訪彰化縣城的機會,遇見了這棟曾經是絕代風華的大酒家,也是救人無數的鐵道醫院,已經重新打理好門面,即將迎向新的未來。我衷心期待下回再度走訪彰化,可以走進這棟仿輪船外觀的建築。
小西街商圈
都已經走到了鐵道醫院舊址,那很明顯地,我距離彰化車站應該很近了。日治時期鋪設台灣鐵道,由彰化到竹南間有山線與海線之分,因此彰化車站與竹南車站是縱貫鐵道上兩個很重要的車站,與鐵道相關的人員相對地較多,所以當我看到「彰化備勤房舍」,直覺上就走進去這條巷子。
在巷口的壁畫,把彰化市所有知名景點都畫了上去,這一幕就是在亞洲旅遊台播出的《出發吧! 鐵三角》其中一個場景:小西街。
沿著巷弄走,我在「三和大旅社」前停下腳步,此時正接近下班下課時間,有不少穿著制服的女高中生有說有笑地同樣地走過小西街,我站在三和大旅社前的舉動會不會被誤以為要在賓館投宿了!
聽說早期在小西街一度有高達二十多間的旅社,然而隨著公路運輸的發達,高速公路的通車,人們搭乘火車的頻率相對地降低,鄰近彰化車站的小西街旅社於是開始落莫。現在在小西街還有一間「紅葉大旅社」,成立的時間與彰化大佛同年,第二代主人家不願老旅社隨著時間凋零,將旅社轉型為童玩館,館內擺放了許多主人家珍藏的布袋戲偶、古早味家具。
很難想像,這麼一處幽靜的小巷弄距離彰化車站僅相隔數十公尺,而我不知來過這座車站幾回合,卻在今天才知道。謝哲青在《出發吧! 鐵三角》的結尾中說道,「彰化是比台南更像京都的都市」。而我卻不怎麼認同這樣的說法,彰化小西街保留了1960年到1980年代,那個屬於台灣經濟逐漸起飛的年代,不同於京都、台南都保留了大量大正、昭和時期的建築。
最後,回到清領時期的彰化縣城,本文最前頭提到:1734年(清雍正12年)知縣秦士望以刺竹圍城,設東南西北四座城門。事實上,還有一個「小西門」方便居民進出。即使到了1815年(清嘉慶20年)彰化縣城築磚牆,小西門仍舊沿用,以致於讓小西門一帶繁華一時。所以這條小巷弄才得名為「小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