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
高雄同時擁有中華民國陸、海、空三軍官校,這並不是偶然,而是承續日治時期的軍事設施所致,故事要從日治末期說起。
台灣在日本統治下,被打造成不沉的航空母艦,據杜正宇博士等人的研究,當時台灣島上一度興建了74座的機場(含水上機場),而高雄原本在日本帝國屬於版圖的邊陲地帶,隨著日方的南進國策論中,邊陲變成了核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高雄地區各種設施及單位不斷增加,計有:
外苓雅寮著陸場,現今 新光碼頭,1933年設置,1935年因淤積嚴重失去作用;
岡山,位於 現今 空軍官校內;
左營,位於現今 左營軍港內;
內苓雅寮水上機場,現今 前鎮漁港附近,1944年後失去作用,被東港大鵬灣取代;
鳳山,現今 大寮後庄車站附近,1941年設置,未常態使用,直到終戰前才被列入整備計畫;
小港,現今 高雄機場,1944年設置;
大崗山,現今 國軍天山營區,1944年建立;
旗山,現今 旗山圓潭一帶,1944年台灣空戰後設置;
大寮,現今 大坪頂到大發工業區,1944年台灣空戰後設置;
燕巢,現今 岡山榮民之家,終戰前尚未完工;
另外還有六一航空廠(現今 空軍航空技術學校)、第六燃料廠(現今 中油後勁廠區)等後勤支援單位成立。
日治時期的岡山飛行場
1940年以前大日本航空株式會社經營日本國內外的民間航線,其中「高雄站」多半指的是屏東飛行場(現今 屏東六塊厝車站附近),1939年12月1日曾有過「高雄飛行場」啟用儀式,事實上高雄飛行場作為民航用途僅曇花一現。但是這裡所稱的高雄飛行場,指的並不是現今的高雄小港機場,根據終戰時補為日本海軍南台空司令增田正吾中校回憶,指的是「岡山」。
回顧岡山設置飛行場,是在1936年(昭和11年)即有初步的計畫,那時係以民間航空需求為討論主軸。1939年12月1日開場確實供民航機使用,不過隨著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戰事範圍擴大,岡山飛行場轉作軍用機場,一度成太平洋戰爭下全台灣最重要的航空基地,先在1938年4月成立「高雄空」為台灣地區最早的海軍航空隊,也是實戰飛行部隊。1941年太平洋戰爭後,改隸屬於第11航空艦隊第23航空站隊,1942年10月整編為第753海軍航空隊。1944年解編。
接著還有高雄空(二代)承續有飛行基礎的飛行員而設置的練習航空隊,於1942年11月成立,1944年5月解隊。
日治時期岡山飛行場最後一支編成部隊,第二高雄空,於1944年8月成立,為了訓練不具飛行基礎的練習生而設置。明顯地,日本海軍航空隊飛行員素質自1942年以後日趨下滑,1945年2月解隊。
(資料來源:杜正宇,日治時期的高雄飛行場,《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新銳文創出版,pp118~149)
岡山飛行場,根據美軍1945年5月的情報資料顯示,場內原本有四條跑道,其中西北-東南向與南北向兩條跑道延伸至4900*260呎,飛機掩體數量包含有蓋機堡58座、無蓋機堡61座,機庫有16座,33座彈藥掩體,東北東方山丘(應指的是小崗山)有地下化坑道與4座機庫。經過1944年10月台灣空戰,美國海軍的大規模轟炸,岡山飛行場受創嚴重,旁邊的六一航空場幾乎成為廢墟。日本之後喪失制空權,改採神風特攻隊式攻擊盟軍艦隊,發進基地以台灣東北部機場為主,致使岡山飛行場不再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讓岡山獲得喘息機會,也成為戰後國軍接受日軍設備保留至今的機場。
(資料來源:杜正宇,太平洋戰爭下的高雄岡山機場,《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新銳文創出版,pp193~228)
六一航空廠(現今 空軍航空技術學校)
繼1939年12月岡山飛行場開場後,1941年(昭和16年)10月六一航空廠也加入岡山飛行場周邊的後勤維修整補的任務,開場之初技術幹部多半來自於長崎大村市第21海軍航空廠,當時廠長為片戶少將。六一航空廠的基層員工則招募自台灣當地,全場員工數未知,僅得知一個飛機部有5500名員工,100位幹部。
由於開廠初期,原料、物資缺乏,延遲至1944年5月才開始量產九三式練習機合計60架。1944年10月台灣空戰中,六一航空廠成為美軍轟炸首要目標,目的在摧毀日軍的後勤補給能力,光在1944年10月14日一天美軍在岡山航空廠與機場就投下約650噸炸彈,相當於前兩日投彈數總和。
六一航空廠歷經美軍三次大規模轟炸後,已經失去組裝廠及保修廠的功能,因此日方將人員派往菲律賓支援雷伊泰戰役,廠內所剩物資及堪用設備移轉至台灣各地。1945年後,日方研判美軍可能登陸台灣,因此要求部隊整編與加強要塞防禦工事,六一航空廠所屬第334設營隊(技術工程隊)在岡山外圍臨海的彌陀漯底山、永安竹子港、舊港口一帶構築碉堡、特火塔(機槍堡)、交通壕、戰車壕、哨信所、坑道等工事。
六一航空廠自1941年開廠後,到1944年遭受美軍轟炸,僅3年期間,由於初期原料、物資缺乏,根本毫無作用,僅在1944年上半年交出60架練習機,之後便成為廢墟。根據作者的研究,當時台籍人員最資深者僅有兩年經歷,因此日本航空工業技術沒有傳承下來,甚至戰後國民政府交接到的只有少數的設備及滿目瘡痍的廠房而已。比較幸運的是,在半屏山下的第六燃料廠,因有山脈的屏障及技術員工的養成,戰後在復原建廠之際,技術與人員都沒有斷層。
(資料來源:金智、謝濟全,日本海軍第六十一航空場之興建與戰備分析,《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新銳文創出版,pp229~248)
左營軍港
1937年9月徵收左營桃子園港用地並著手遷移桃子園聚落、漁村居民,1939年完成港口設施,1940年4月左營軍港要塞化,1943年劃定彌陀庄漯底山到桃子園為軍事用地,半屏山下糖廠蔗田及部分後勁地區民地劃入海軍第六燃料廠廠址,形成從北到南帶狀的大高雄海軍設施要塞區。
海軍第六燃料廠高雄廠區(現今 中油後勁廠區/ 楠梓產業園區)
1941年(昭和16年)4月日本海軍在日本帝國內興建六座燃料廠,分別為:第一燃料廠,位於神奈川縣橫濱市大船;第二燃料廠,位於三重縣四日市;第三燃料廠,位於山口縣德山市;第四燃料廠,位於福岡縣槽屋郡新原;第五燃料廠,位於朝鮮平安到平壤府;第六燃料廠,位於台灣高雄州高雄郡。除了位於福岡與平壤兩廠,作為採煤、煉炭外,其餘各廠均有處理煉製原油的設備與功能。
由於台灣位處南洋油田產區與日本本土的中間位置,因此第六燃料廠的設置有其必要性。然而,第六燃料廠並非僅一個處所,位於高雄後勁的高雄廠(現今 楠梓產業園區)最優先,可提煉艦艇用油、航空用油、潤滑油、及自液化石油氣提煉辛烷,其次是新竹市赤土崎的新竹支廠(現今 清華大學對面,人稱「大煙囪廠區」),最後是台中州大甲郡清水的新高支廠。
高雄廠自1942年開始建廠,期間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當時動員台灣當地的鐵工廠參與,其中還包含現今還存在的唐榮鐵工廠與大同公司,另外還徵調在工業學校的實習車床作初步加工,總督府鐵道部工場作特殊加工、製糖會社修理工場作精密加工,幾乎匯集了當代台灣金屬加工業之大成。不僅如此,延聘台北帝國大學教授群、早稻田大學教授指導及海軍工作部、海軍六一廠隨時支援應變。台籍員工方面,向全台國民學校或以上學歷畢業者召募入廠,凡具有高等科畢業者,即為儲備幹部,可以接受見習科課程,共計培育兩期,142人;另外還有裝置操作員(普通科),共訓練了三期外加海軍第三燃料廠代訓,共計182人。這些曾受日方訓練的基層幹部,在戰後成為國民政府接收日方設備後重建中油高雄煉油廠重要的人員。
1944年10月台灣空戰期間,位於岡山的六一航空廠毀於一旦,但是第六燃油廠高雄廠區因應美軍轟炸採取不同策略。首先,原料、資材同樣被截斷,高雄廠進行酒精乙醚作業、檜木油分解試驗,嘗試取代航空汽油,另外興建礦物油回收及航空用潤滑油(牛油)設備,由於第一、第二原油蒸餾工廠被炸毀,利用半屏山西南側山洞組裝煉油設備,不過日方宣布終戰,而未實際運轉。
1945年9月國民政府派員來台接收六燃廠設備,這時才發現日治時期配置的油槽管線沒有線路圖,地下又埋了許多複雜管線,為了釐清管路走向及截取多餘油管以取得管線資材,不得不打掉防護炸彈的咕咾石圍牆,才能繼續管線重新配置工事。另外原本高雄廠區的原油輸送自左營軍港駁油,戰後海軍不同意中油至軍港作業,因此又重新自高雄港區苓雅寮原日本三菱石油、出光興業等石油公司舊場地,整修卸油輸送設備。經過前述種種難題,煉油廠初期員工邊學邊作下,造就了日後煉油廠擴廠及建立新廠的骨幹。
(資料來源:謝濟全、金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之興建與戰備分析,《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新銳文創出版,pp249~282)
由於油廠員工擁有不少福利,高雄油廠國小、國光中學(現今改稱國立中山大學附中)都是中油子弟專屬學校,吸引了不少非高雄前來就業。林大哥是我在高雄住家的鄰居,原本是在雲林斗六種柳丁,當年剛滿16歲,就隻身離鄉背井來到高雄煉油廠當建教班的學生,白天上班晚上上課,之後在高雄成家立業。新冠疫情前,林大哥服務滿40年了。
「這好像是一場夢,我當年一個人來到高雄,年輕小夥子,白天在煉油廠有空,就把裁切下來不用的鋼捲,拖過來練習焊接,晚上在學校聽老師上課,我想到什麼就去廠區找不用的材料,試作看看,最後練得一身好本領。一轉眼,我都滿頭白髮了。」林大哥一回對我這樣說。
「您想回斗六嗎?」 我問。
「這是當然了,當年我離家時,老爸多半是我弟弟他們在照顧,斗六柳丁園也是。」林大哥邊說邊仰頭看著天。
「那我可以去斗六找你摘柳丁嗎? 」我還是沒忘討柳丁吃。
「當然歡迎啊! .....」林大哥邊說邊用手勢輔助,告訴我他們家的柳丁田有多大。我想應該看不到盡頭吧,當年孓然一身來到高雄,幾年前林大哥已經當上阿公,常在社區裡看著他追著孫子、孫女跑。
現今中油高雄後勁煉油廠區,已經改制為楠梓產業園區,台積電2奈米廠即將進駐,日治時期的第六燃油廠走過台灣光復後最初期的煉油廠,接下去即將華麗變身為精密科技的半導體產業園區,我會繼續看著它轉變。
日治時期的高雄,由於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的計畫,一度被日本政府視為南進政策的重要樞紐位置,計畫將台灣總督府由台北遷往高雄,預定地就為於現今高雄圓山飯店的所在地,後來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最後宣布戰敗投降,台灣總督府遷址計畫由推延變成取消。
日治時期的岡山飛行場、六一航空廠日式官舍,在二戰後成了「空軍眷村」;左營軍港、六燃高雄廠區的官舍區成了「海軍眷村」。
台灣眷村的起源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台灣重新回到中華民國的懷抱。同年9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台灣省警備總司令成立,分別作為行政與軍事接收的執行單位,相關交接人員相繼來台,首先入住原日本公有房舍,如此形成了日後台灣各地眷村的起源。
接著1949年後,國共內戰失利,大批國民政府官員、軍人及其眷屬遷移來到台灣,除原本接收日本官舍(如高雄黃埔新村、左營明德、建業新村、鼓山自強新村)或改建日軍營房、倉庫(如高雄岡山醒村、高雄彌陀二高村)外,還自行興建眷舍供人員居住(如台北信義區四四南村),此為第一代眷村。
接著蔣宋美齡女士擔任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會)主任委員期間,自1956年起倡建軍眷住宅,如高雄大寮影劇七村、桃園中壢馬祖新村,此時眷村獲得較多的資源,眷村的樣貌開始轉變,出現大樓式眷村,如高雄左營果貿新村。同時國防部自1967年至1980年實施「華夏集建」專案貸款,眷村房舍開始私有化,如台中潭子華夏三村。
蔣經國於1972年擔任行政院長,開始推動老舊眷村改建,1978年完成第一座改建為樓房公寓式新式眷村,台北航建新村。隔年,採用眷村土地與民間資本合作方式,繼續推行眷舍改建,此時眷村慢慢走出黑瓦、老樹與竹籬笆的平房建築,變成了公寓式及大型國宅社區。
1996年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1997年國軍老舊眷村改建特別預算通過,加速了老眷村的改建,眷村裡光陰的故事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裡。
時至今日,歷經中國大陸南北大遷徙的第一代,多數不在人世,而在台灣出生的第二代,年紀也超過70歲,也當上阿公、阿嬤。如果說「黑瓦、老樹跟竹籬笆」代表的是台灣眷村1.0版,那因住而生,因住而活的「以住代護」就是台灣眷村2.0。
高雄以住代護是要大家用自己的創意提出創業計畫與空間使用計畫,讓每一個眷舍成為獨一無二的空間,延續眷舍層層堆疊不同使用者生命歷程。2023年是高雄推動眷村以住代護十周年,讓我重新走入「岡山樂群新村」、「左營明德建業新村」及「鳳山黃埔新村」,親聽眷村第二代訴說自己年輕歲月的故事,看看眷村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子弟如何傳承父執輩的眷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