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040178-  

離開虎尾鎮後,我橫切到雲林台西鄉,準備改走台17線濱海公路回到台南。天氣有點不穩定,天空陰陰的,似乎今天又得跟雨神作伴。才看到「鰲鼓溼地」的標示牌,天空就下起雨來,本來想順到繞過去看看鰲鼓溼地,只好作罷。在台61線的涵洞裡躲雨,期望這場雨別下太久。

 

在外頭旅行這麼多天了,眼看著地圖上雲林台西vs台南距離只剩一個手掌寬的距離。

 

「今晚,無論如何要回到老家,躺在自己床上睡覺。」心裡是這麼盤算著。

 

雨一轉小,冒著小雨繼續上路。沿路還看到指標「國光溼地」,「溼地,禁止游泳」.....

 

「溼地,怎麼這麼多的溼地,之前在新竹南寮、苗栗白沙屯一帶,我也是走濱海公路,沿路上也沒有這麼多的溼地阿?」心裡充滿了疑問。

P1040211-  

濱海沿線,有些路段台61線與台17線是重疊的,只是台61是快速道路,重型機車以上可以行駛,當然我和小白只能走台17線。但是有些路段兩省道是分開的,不過中間不是隔著魚塭或農田而是隔著海ㄟ?這太神奇了。因為可以明顯地看到海堤是在更遠的一邊,另外路旁雖然有指標,標示著「溼地」但是為何溼地水裡頭會露出一節的電線桿,而且這電線桿看起來還像是很早以前設立的,是木頭材質的,更誇張的是,還有人的祖墳泡在水裡。我當然不知道,這裡以前是否一直是溼地地形,但是這電線桿、祖墳等東西,在在顯示這以前是有人在活動的地區,那為何現在變成沒入水中?(據說這一帶以前是鹽田,現在因為人工成本不敷鹽的進口價格,就荒廢鹽田,讓它自然形成「溼地」。溼地是界乎陸生生態與水生生態之間的過渡地帶,不但有強大的過濾、沉澱與淨化生態的功能,也是鳥類賴以為生的唯一環境,因此溼地又有「鳥類樂園」或「地球之腎」的美名。參考廖振順老師所著《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 pp86)

P1040179-  

旅行結束後,我回到台北,在天下雜誌--「傷心海岸無沙之島」(天下雜誌第495期, 2012.04.18~ 2012.05.01)讀到了下列這資料: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監測全台,發現至少12處海灘和沙洲,正在嚴重流失,過去30年,退縮的100~ 650公尺。

 

我心裡想,這會不會是台灣東南沿海消失的海岸線的原因。

 

在同一篇文章裡,也提到台南的黃金海岸、高雄旗津的風車公園、東北角龍洞附近的金沙灣海水浴場,都有相同的狀況。這不禁讓我想起,幾個月前我晚上開車經過台南的黃金海岸,一時興起爬上海堤,準備看海上點點的漁火,一站上堤防赫然發現,海浪已近在咫尺之間,與我印象中:堤防與海岸線中還有近60公尺的沙灘完全不一樣,當下我直覺以為,可能那晚是大潮,所以堤防與海岸線會這麼近。現在,我完全明白了,這應該是大自然不可回復的現象,堤防與海岸線會愈來愈接近,根據該期天下雜誌所報導的狀況,這是附近的漁港,所造成的「突堤效應」,謀殺的台灣的海灘,這應該不是天災,我想這應該是「人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