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鄭氏政權繼尼德蘭人後在台灣存續了僅二十餘年,但為台灣留下不少文化遺產。

 

九豬十六羊

記得小時候常跟著阿嬤拜拜,因為結束後我總會有零嘴可以吃,一回阿嬤拿了一盒糕仔」給我,這小小一盒裡有好多長得像豬仔的糕仔,有的顏色比較白,有的偏黃,吃起來口感很接近都像是綠豆粉做成的小點心。

 

但是隨著阿嬤去當天使後,糕仔還是有,但是就很少看的有豬仔造型的糕仔。直到最近看到王浩一老師所著的在廟口說書,我才知道當年阿嬤拿的那一盒糕仔,稱作九豬十六羊

 

原來這一盒裡頭共有25隻動物,分別是九隻豬及十六隻羊。九豬,是救朱的諧音,就是拯救明朝的意思,而豬是寬口且背上有紅色標誌;而,指的意思是明朝16位皇帝,且羊是尖嘴的。這項供品通常會出現在農曆319日太陽星君生日的時候,而這一天也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忌日,在祭祀太陽星君生日時也同時追悼崇禎皇帝,因此稱為藏有反清復明密碼的零嘴。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其實,資料上還提到原本祭祀太陽星君要準備九頭豬及十六頭羊的牲禮,對於一般百姓家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後來改採變通方法,只要準備一小盒的糕仔就有同樣意思的,太陽星君真的很體恤百姓物力維艱且少了負擔。

 

現在要品嘗九豬十六羊不用等到農曆319日太陽公公的生日,只要到台郡三郊總部水仙宮(跟著書本去旅行 47-04. 台南三部曲之二:清領時期的台南/ 五條港園區)寶來香餅舖就可買的到。以前糕仔大多用紙盒裝,現在改用塑膠盒,看起來少了古樸的美感,不過配著咖啡或茶嘗起來鹹香又有甜味,既有台味又有創意。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吃到最後還會發現塑膠盒底下藏了一張紅紙,該不會是總舵主下了指令。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皇帝豆(利馬豆):低熱量的鐵甲武士

每年的清明節,老媽都會準備包春捲的食材,不外乎高麗菜、胡蘿蔔絲、川燙過的里肌肉、蛋絲、豆干條.....等,不過裡頭有一樣卻是我在外地吃不到的食材,那就是皇帝豆。原本以為春季本來就是皇帝豆的盛產期,拿來包春捲似乎不為過,但是人生有段時間不在南部生活,移居到北部,有時因故在清明節無法返鄉,就會去夜市裡買春捲一解鄉愁,但是離開南部買到的春捲真的都沒有皇帝豆。這一回也是因為在廟口說書》我才知道,老媽準備的春捲食材也隱含了反清復明的密碼。

 

皇帝豆,原稱萊豆,原產地是在拉丁美洲,是隨著西班牙人殖民祕魯而引進到呂宋島後傳入台灣,當時西班牙命名為利馬豆(Lima Bean)(「利馬」即是祕魯的首都)。百姓在清明節祭祖,已經有很長的歷史,然而鄭成功來台後,卻認為為何要在前面,因此改在寒食節祭祖。而寒食節,一般來說是冬至後105日,大致落於清明節的前一日,這也達成了鄭成功的目的。明鄭時期結束後,府城的百姓就在春捲放入這一樣由西班牙帶來的食材,並且稱呼它為皇帝豆」,在祭祖之餘,別忘了國姓爺的使命:反清復明。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老媽的皇帝豆料理,不只是拿來包春捲,還有煮排骨加蒜苗,而我偏好皇帝豆與麵輪、胡蘿蔔一塊紅燒。在營養師眼裡,皇帝豆可是高鐵、高鉀、高纖維低熱量食物,所以有人又稱呼皇帝豆是「低熱量的鐵鉀武士」。

 

安平劍獅

這段時間為了探訪明鄭及清領時期在台南留下的建築,不只一回來到台南安平區,隨著次數多了起來,連安平民宅的小巷弄也經常鑽進鑽出,慢慢地我發現安平真的藏有不少尊劍獅。

 

大體說來,安平劍獅的由來有三種說法,其中一說便與鄭成功的藤牌軍有關,傳說當年為了增強防禦,藤製的盾牌上會加上鐵板,而鐵板正中央便鑄造猛獅的形象。之後尼德蘭人離開台灣後,軍隊駐紮在安平,將士操練結束返家,就將獅面的盾牌掛在門口,並將短刀插入獅面的牙縫間,就形成今日獅子咬劍的形體。

 

昔日,安平地區劍獅隨處可見,擁有各種不同材質製成,形體也大相逕庭,在門牌號碼不普及的時代,各家不同劍獅就成為自家的招牌。白雲蒼狗,不少民宅改建後,原本的劍獅門牌不復存在,在海頭社區的還記載著現今還留存的23隻劍獅。我在網路上搜尋安平劍獅資料時,發現一位Lucas阿嬤意志力超強,把23隻劍獅都找齊了,有興趣知道這23隻劍獅本尊模樣的人,請上網搜尋 Lucas阿嬤愛旅行」。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而在我探訪安平古蹟與古宅的同時,好幾回在蜿蜒的小巷弄中,與幾位身著中國旗袍的模特兒遭遇。一開始,我還以為我穿越時空蟲洞回到清朝年間的安平,不過注意到模特兒身後的一整批手拿高級單眼相機的攝影師,我才知道我還留在2021年底,仍舊受到新冠病毒侵擾。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最後,我還在一棟古宅前發現幾本早已絕版的獨家報導翡翠雜誌,封面上養眼的女明星的照片,聳動又露骨的標題就是當年這家雜誌的特色。我好奇的是,這幾本雜誌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雜誌封面不像是擺放許久的感覺,莫非........又穿越時空.......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屯田

1661年鄭成功率領約15000名士兵,僅帶了五日的糧食來到台灣,首先取得普羅民遮城,便留下約5千名兵力交由馬信繼續圍困在熱蘭遮城死守的揆一,其餘的兵力派往台灣各處實施寓兵於農的屯墾制度,以營鎮的主將為首。規劃避開原住民的村社,但在距離原住民村社約步行一、二小時的距離,設立據點,大營與大營間南北距離約八小時路程,大營內中央建造一個大鎮,作為官員或將領的屋處,邊界則造較小的城鎮,用以保衛大鎮,互為犄角。大鎮的名稱就以營鎮的名稱為名,因此現今台南左鎮、後鎮、新營、柳營、後營(@台南西港區)、林鳳營及高雄的前鎮、左營,而果毅後(@台南柳營區東邊)、後勁(@高雄楠梓區)、角宿(@高雄燕巢區)、仁武則是與鄭軍的編制有關。

 

接著,鄭成功下令:每位士兵要開墾耕種半甲的土地,違者處斬。用來衡量土地單位在台灣到現今還存在,一甲地約當2934坪或9699平方公尺,這上網一查就很容易得知,但是的名稱由來卻跟尼德蘭人有關,在尼德蘭語中農地稱為akker,當時的漢人就取ker的音來指農地,慢慢地就變成農地的面積單位直到現在。

 

另外,鄭成功要求將士把眷屬遷居台灣,一方面招納流亡百姓,一方面增加在台將士的向心力。而我媽媽的祖先就是跟著鄭成功渡海來到台灣,奉派到台南西港區烏竹林堡屯墾,經過數百年的繁衍,成為現在西港區與麻豆區交界一帶有許多謝姓人家。( 跟著書本去旅行 12.台南西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魚子

每年到了冬至前後,就是台灣中南部漁民捕撈烏金的大好時節。台灣捕烏魚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西荷時期,當時不少來自大陸地區的唐山人,會在冬至前來到魍港(現在嘉義東石或布袋一帶)出海捕撈迴游到台灣西部外海的烏魚,等魚汛結束後再回大陸,當然也有部分的唐山人在台灣定居下來。

 

而台灣傳統以鹽醃漬烏魚子的作法,到了1908年,一位來自日本長崎的魚子達人,改良了烏魚子的作法,大大提升烏魚子的美味。現在南臺灣由冬至到農曆春節這段時間,就是漁民捕撈野生烏魚的季節,接著在沿海地區就會看到有人庭院裡曬著片片橘紅色烏魚子的景象。

 

西班牙料理裡,有伊比利火腿配上哈密瓜的冷盤,而在台灣有烏魚子配蘋果片或白蘿蔔片。而我們家從阿嬤傳承下來是香腸配烏魚子外加蒜苗。

 

什麼魚? 虱目魚! 國姓魚!

一回有位來自香港的朋友來到高雄,身為東道主當然要搬出台灣在地料理來征服吃慣港式料理的朋友。那時,我帶著她搭乘高雄捷運由小港機場到鹽埕站,步行到瀨南街吃虱目魚料理。

 

我幫朋友點了魚肚湯加肉燥飯,外加燙青菜等小菜。原本以為朋友個頭嬌小應該食量不大,沒想到我點的餐點全部都被她吃下肚,步出店門時,她開口問我:剛剛你點的湯,是什麼魚啊?

! 你怎麼會知道,是虱目魚我笑著說。

什麼跟什麼,我問你是什麼魚,你跟我說虱目魚她有點生氣地說。

我指著店家掛在牆上的價目表,就跟你說是虱目魚肚湯,我又沒鬧妳。我說。

 

事後,我問了一下這位香港朋友,才知道這是她第一回吃到虱目魚料理,即使她早先來過台灣多次,而且她在香港沒看過更沒吃過虱目魚。她表示真的很美味。

 

虱目魚,也是我最喜歡的海鮮之一,在台南七股、高雄彌陀都是虱目魚重要的養殖地區,而且價格不貴料理方式多樣且簡單。相傳,當年鄭成功來到台灣時,當地人為了恭迎國姓爺而獻上了這一味。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跟著書本去旅行 46-12.台南三部曲之一:西荷與明鄭時期_

國姓爺就問了百姓說:這是什麼魚? 而老百姓一慌之下,雞同鴨講,以為國姓爺幫這條魚命名為虱目魚(音似什麼魚)。怎知這一幕在三百年後,我招待一位遠來的香港朋友,也在高雄鹽埕區上演一回。

 

一直以為虱目魚是台灣特有的養殖魚類,上網查詢維基百科才知道,虱目魚是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的魚類,一般認為是17世紀由尼德蘭人由印尼引進台灣。(查詢日期:2021/11/10)

 

蚵仔煎/ 蚵嗲/ 煎粿

現今在台灣各地常見的蚵仔煎小吃,相傳也是與鄭成功有關。1661年鄭軍抵台圍困普羅民遮城,正值端午節,因為缺乏軍糧可以包粽子,鄭成功於是派人向百姓收集米漿、番薯粉、海鮮加以油炸代替米粽。爾後流傳至今,就成為家喻戶曉的蚵仔煎蚵嗲

 

蚵仔煎在台灣各地都吃的到,而在台南還有一種特別的「煎粿」。作法很像是將肉圓下煎盤,煎到「赤赤」,外加一顆煎蛋,上桌前淋上紅通通的店家獨門醬汁。相傳也是當年鄭成功小智慧的翻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ddie 的頭像
    Eddie

    Eddie's Adventure Book

    Ed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